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研究是近代西方儒学研究中长盛不衰的课题。数十年来,西方哲学界在这一领域所积累的资料已非常可观。其中安乐哲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的研究侧重于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背景的差异来看待中国哲学问题。在孟研究中,他打破了传统的人性概念,将孟子之性置于一种动态过程中进行讨论,认为"性"是一种有赖于特定条件的文化产物,是个人通过文化修养所获得的成就。这种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解释孟子之性的方法,有利于挖掘孟子人性的文化价值,对进一步探讨孟中的创生力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安乐哲的孟思想发展为主线进行研究,可以清晰认识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的人性研究发展走向,也可以梳理近年来关于孟子人性研究的学术成果。

  • 标签: 孟子 人性 安乐哲 中西哲学比较
  • 简介:《名实》中,公孙龙"物"和"实"为阐述其思想的初始概念,强调对"具体可感之物的实"的认知和推断必须满足"位其所位"的要求。这一"名实"和庄子、荀子及墨家学派的皆有不同,具有非常独特的哲学意蕴。

  • 标签: 《名实论》
  • 简介:作为整部《论语》开篇的“而时习”,传统注疏都关注于“”字,而且“记诵或诵习传统经典”来界定其内容。这一传统诠释路径遮蔽了“而时习”的真意。其实,“”作为“觉或悟”、“习”作为“行”,从注目于“行”本身的角度,“而时习”的首要意蕴在于强调了人自身源初行动与对此行动之主体性觉悟的统一:一方面是不问断的行动中的觉悟,一方面是觉悟着的不间断的行动之展开。这一源初状态及其后续展开,具有一种不可诘问的源初肯定性,所以为深沉而内在的“悦”;后文朋友相与之外在的乐、一般他者不知的无动于衷(不愠),就是在一种递减的意义上昭示“而时习”的这一奠基意义。如此,它奠定着整个《论语》哲学或孔子哲学的基石。

  • 标签: 孔子 《论语》首章 学而时习 觉-悟
  • 简介:王门以内在证超越之取径,在王塘南的思想中,主要有心证仁、良知而非情识证性体、"外"证"内外中道之体"等具体形态。其中,心证仁体现了王门以内在证超越之别于程朱超越证内在的基本理路;良知情识之别,是江右王门之特色所在;而以"外"证"内外中道之体"是王塘南本人基于江右、融会浙中的义理创发。

  • 标签: 王门 以内在证超越 孟子观 王塘南
  • 简介:儒家思想和基督思想是在两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明中诞生的两种不同思想。儒家思想伦理为核心,强调家国同构、天人合一,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基督思想超越的神学为基础,从神人关系出发,把“神人合一”作为其最高境界,伦理道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

  • 标签: 儒家伦理 基督教伦理 天人关系 伦理范式 政治伦理 宗教伦理
  • 简介: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但是他对理性本身的看法却并不能为人们通常具有的理性观念所涵盖,而是具有相当独特的内涵。其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斯宾诺莎抛弃了理性为一种自在的思维官能的传统看法,转而认为理性是一种特定的知识和观念,而且他特别从一种动态的视角揭示了理性自身的基础及其生成过程。这种独特的理性概念使斯宾诺莎与主流理性主义者的理性观念相区别,同时也对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的构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 标签: 自在的理性 观念与知识 想象 共同概念
  • 简介:<正>“生物全息律”①和“宇宙全息律”②的提出为我们解开精神之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什么我们能相互理解、产生共鸣?为什么考古学家根据古代的一块陶片就可以发现当时的文化形态、精神面貌?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精神也存在着同样的全息律。简单说,精神全息律是说精神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波段的信息,故谓“全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部分已包含着整体,二者是等价的;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产生共振效应,相互识认。从思维的结构来看,人们都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不管那个时代、那个认识层次上的人都遵循着大致相同的思维程序:简单→复杂、个别→一般、现象→本质。不管他们所认识的对象有什么不同,他们所运用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却是一样的,即:运用概念、判判、推理所进行的归纳、分析、演绎或直觉等,即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相同的。简言之,一切个体包含着相同的思维结构信息,这可

  • 标签: 个体精神 时代精神 思维模式 共振效应 思维方法 整体精神
  • 简介:把外延理解为"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客观事物(或类)",导致"虚概念没有外延"或"有外延但是空类"此类有问题的结论,应该理解为由概念(思维)中的对象组成;而把虚概念理解为"所指称的对象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概念",又导致把理想模型等科学概念当成虚概念,实际上,对象有虚实,属性也有虚实.实对象、实属性,是无异议的实概念;虚对象、实属性,也是实概念,如思维科学中的概念;实对象、虚属性,是虚概念,如"地心说"中的概念;虚对象、虚属性,是公认的虚概念,如鬼魂.可见,无论对象虚实,只要所指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所反映的属性是非客观的概念就是虚概念.

  • 标签: 虚概念 词项 外延
  • 简介: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公羊大师,其春秋公羊研究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总体透视孔子《春秋》究《春秋》制作本原;(二)系统归纳《春秋》书法明《公羊》解经方式;(三)驳难申辩《公羊》悖论显《公羊》精神特质;(四)衍生申论《公羊》大义成《公羊》思想体系。董仲舒的春秋公羊研究大大拓展了《公羊》的思想空间,并由此形成一个公羊学派,对两汉乃至此后古代中国的经典解释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董仲舒 《春秋》 《公羊传》 公羊学派
  • 简介:如何评价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一直是学界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现象中匿名现象的研究出发,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之本现这一匿名现象为例展开。在作为匿名现象的存在之本现中,自身遮蔽起了重要作用。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三重遮蔽以及作为其来源的相应的作为结构,其中自身遮蔽这一因素成为现象的现象的必要部分,也导致以自身显示为特征的现象被放弃。不过由于在存在之本现处,自身遮蔽与自身显示的双重性在起作用,因而尽管海德格尔不再使用现象一词,但现象依然起作用。可见,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乃是匿名的现象

  • 标签: 匿名性 自身遮蔽 现象学
  • 简介:●社会生态是系统地探讨社会生态的哲学,其提出是对社会本质深层次思考的要求,是生态发展的要求,是对人有目的的活动与世界的自然发展关系的哲学观的反思。●社会生态的范畴体系是以“社会生态”范畴为核心的一系列范畴,其研究方法是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理论和方法。

  • 标签: 社会生态学 社会哲学 社会与自然 社会有机论 社会系统 维生
  • 简介: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时代向网络时代迈进,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也面临着自身的变革.网络哲学正是哲学反思网络时代的产物,即用网络的方式研究哲学,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网络.网络哲学是对当代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人类存在方式的全面变革进行哲学概括和反思的新兴哲学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以网络为平台和中介的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世界的网络化关系和活动.

  • 标签: 网络 网络时代 网络哲学 存在方式
  • 简介:在写作的时候,牟宗三的存有思想已经基本成形.由于他此时仍不承认知性有其存有的意义,所以并没有将有关的思想直接冠以存有的名称.深入研究这部著作中的有关思想,是全面理解牟宗三存有思想的入门捷径.

  • 标签: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 存有论
  • 简介:生态危机给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使得对经济发展模式背后的经济理论的反思成为必需。美国著名的过程神学家Cobb对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前提和假设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其缺陷和错误所在,并对经济的发展提出了颇为独到的见解。

  • 标签: 生态危机 经济学 具体误置的谬误
  • 简介:什么是“精神现象”?精神现象按黑格尔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相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 标签: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努斯 逻各斯
  • 简介:学界对孙中山先生与儒家思想间的关系已有一定讨论。然仅从儒学立论,远不足以把握孙中山思想之历史意义。迭经挫折而深思熟虑之后,因为独特的身份担当意识,形成清晰而坚定的道统自觉,方为晚年孙中山先生思想中之最为突出者。本文尝试从孙中山革命-建国-立宪者的特殊身份,索解中山先生之道统自觉,略述此一自觉之文化、政治后果,并探讨此一道统成就其现代肉身之可能方向。

  • 标签: 孙中山 道统 三民主义 五权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