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正>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矛盾分析,并据此对矛盾同性问题谈点认识。马克思是分析矛盾的能手。细读他的著作会发现,里面有种独特的矛盾分析。其要旨是:根据事物或矛盾的二重和两面,遵循矛盾自身的辩证运动,把它分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并把这两个过程分别分为两个阶段或过程。历史过程的两个阶段,可分别称之为“差异和生成阶段”与“分离和对立阶段”;逻辑过程的两个过程,可分别称之为“正题”(肯定)形态的变化过程”与“反题(否定)形态的变化过程”①,或称为“矛盾运动的正面过程”与“矛盾运动的背面过程”。

  • 标签: 马克思 历史过程 矛盾分析法 普遍性 矛盾同一性 要旨
  • 简介:<正>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信息观点看,是种改造人类社会内部的及人类与自然之间信息关系和信息过程的活动。因此,为了揭示人类在信息领域中的革命及其趋势,我们必须首先在信息世界中提取出个简单的普遍的般的信息过程结构:

  • 标签: 外部世界 信息过程 实践活动 信息革命 信息论 信息关系
  • 简介:“无为而无不为”不仅仅是《道德经》的重要命题,而且是其本智慧的集中呈现。原创、前提、融通性是其本质属性,返本归根、和光同尘、道隐无名是其主要内涵。

  • 标签: 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 本根智慧
  • 简介:协调逻辑(Paraconsistentlogic)这术语的主要含义是指,在新逻辑中当矛盾律的有效被削弱之后,仍要保持种次于经典逻辑的新的协调性。般来讲,协调逻辑系统应具备两个条件:1、不协调性,即A和?A部是系统的定理;2、不是过完备的(over—complete),即并非系统内的每公式都是它的定理。由于协调逻辑体系允许有意义、有价值的矛盾进入形式系统,并否认矛盾律的普遍,因此它与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都有密切的联系。自从1963年巴西逻辑学家达科斯塔创立这门学科以来,已吸引了大批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数学家,最近几年又引起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现已成为国际逻辑学界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将使人们对逻辑科学产生新的理解。在我国,对协调逻辑的研究还仅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译自巴西逻辑学家阿鲁达(A.I.Arruda)的《协调逻辑历史发展的若干问题》(‘Aspestsofthehistoricaldevelopmentofparaconsistentlogic’)文的第二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协调逻辑发展的历史渊源,这对我们进步理解这种新逻辑将有很大帮助。

  • 标签: 次协调逻辑 逻辑学家 逻辑体系 矛盾律 逻辑系统 经典逻辑
  • 简介:存在主义作家伽缪在其《西西弗的神话》中通过“背谬”概念表达了对于人的存在意义的反思。这意义体现于人的有限性和其完美与大全的理念(超越)之间无法消解的张力。该文在确定这点的同时,指出了这种背谬意识是西方文化隐密的本质,也是其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根据。

  • 标签: 伽缪 背谬 超越性 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再也没有哪种逻辑像协调逻辑那样,在取得丰富研究成果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极为尖锐的批判,仿佛其本身就是种意味深长的“矛盾”。依照协调逻辑“真矛盾”的观点所构建的协调逻辑系统,夷非所思地试图要容纳我们所认知的悖论、辩证矛盾、甚至逻辑矛盾。协调逻辑试图要和悖论永久共存,但我们可以为了暂时的搁置这种矛盾,发展某理论的其他方面而接受这种逻辑技术。协调逻辑在反映人脑的容错机制上具有重要的描述功能,这对提高计算机的智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 标签: 次协调逻辑 辩证法 矛盾律 逻辑哲学
  • 简介:从Utopia到乌托邦,在理论上二者对等的不可能和在实践中这种对等的可操作的差异,开辟了重新解释二者关系的可能.在跨语际实践中,Utopia和乌托邦的并置带来的不是黏连而是断裂和界限.乌托邦源自于Utopi-a,却在诞生后与Utopia在词语层面和概念层面均发生了断裂,但在断裂中需要寻求同的基础,以便乌托邦能在理论上完满自足.完型了的乌托邦逐渐靠向其周围迅速集结而成的既有汉语概念,通过既有概念的规定与限制最终融入到汉语概念世界中.

  • 标签: 乌托邦 UTOPIA 跨语际实践 概念
  • 简介:在马克思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本土化的政治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视域。从传入之初,马克思思想就作为种陌生化的思维冲击着中国旧有的语言体系,与其他国外思潮共同构成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基础。同时,翻译也是多种差异性共存的场域,其中既包括本土文化与陌生文化的相互冲撞,又包括多种话语方式的权力争夺。最后,面对马克思充满激情与卓越文采的原文,翻译不仅需要忠实原文的意图,更需要保持原文的风格,作为种政治的修辞学,翻译其实是种面对读者的再创作过程。

  • 标签: 翻译 政治性 本土文化 陌生文化 不确定性
  • 简介:本文在勾勒出自Schleiermacher、RudolfOtto到JohnHick对宗教探究的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揭示了这宗教的现象学进路的时代精神与理论预设,并进而检讨了其中的理路上的缺憾以及可能的出路.

  • 标签: 宗教性 宗教现象学 一与多
  • 简介:家族相似是维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的个经典论证。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充满内在的谬误,会导致虚无主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维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及其哲学立场提出了个挑战。本文在回应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指出,家族相似理论不仅没有他所指责那些论证谬误,而且也不会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它背后是种语境决定论的哲学思想,里面包含着种基于生活形式的原初确定性。

  • 标签: 家族相似 本质主义 语境 虚无主义
  • 简介: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教师夏林的新著《穿越资本的历史时空——基于唯物史观的现代批判》书,已于2008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从商品拜物教这特殊理论视角对现代的成因、流变、类型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做了独特而深入的阐述和分析。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的“物自体”理论起面临的就是现代性问题,显性的自我意识哲学根源于现实经济生活,

  • 标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现代性批判 唯物史观 历史时空 资本 德国古典哲学
  • 简介:《中论》广说诸不成以显无生之义,其理路有二一是通过展示各种边见所造成的两难困局来说诸不成;二是直接向缘起开刀,在世间共许的缘起上显示诸不成。若按吉藏“三中说”判定,第种理路只得“尽偏中”,未达“绝待中”,尚不是中道究竞义。龙树依世间共许的“此有故彼有”说“彼此俱无”,以大乘“无生”义重说因缘相,开显缘起甚深之义。

  • 标签: 中论 缘起 诸法不成
  • 简介:中国人对国际政治中的道德问题的普遍关注,是在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的暴行的激愤中产生的。随即《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开设的“中国对策与选择”栏目,围绕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展开了专家与大众都积极参与的大讨论。讨论中出现的中心议题之,就是中国在

  • 标签: 道德理论 国际法 国际道德规范 对外权力行为 对外政策 价值理论
  • 简介:<正>腐败总是与文明相对立的。反腐保廉,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前提条件。多年来,我国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且有蔓延之势,原因很复杂,其中,与我们在理论上对它缺乏重视和缺乏研究也有很大关系。我们有大量的有关于反腐保廉方面的三令五申,甚至规定了领导干部该吃几菜几汤、小车该坐哪种类型等等,却缺乏从理论的高度去系统分析和研究这些现象,并未着力从根本上、整体上去解决问题,以致对腐败问题的解决,大部分限于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状态,只采

  • 标签: 反腐保廉 反腐败斗争 领导干部 社会主义精神 腐败现象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孔子面对春秋乱世而提出“正名”的政治主张,却被现代学人在平等理念的观照下,以种对等的衡量定格了这思想所具备的现代意义。在这意识背景下,“正名”内容被置换为现代的权责观念,使得这思想在现代运用过程中发生功能化的误操作。“正名”思想基于种等级人格的塑造,包含了古典精神的高贵意蕴,却又区分于柏拉图的“高贵谎言”。

  • 标签: 孔子 正名 高贵 功能化
  • 简介:"予人"作为殷周传世文献中常见的君主自称,有着丰富的义理内涵。从现存《尚书》看,"予人"体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制君主与普通民众的天然对立,而是在"天命-君主-臣民"这政权体系中,借由对君主这核心的强调,申明彼时君主稳固这政权体系的现实职责,以及君王保持天命、臣民与自身的有效沟通,乃至稳固各方力量配比平衡的戒慎之意。

  • 标签: 予一人 尚书 以德配天
  • 简介:个人自主是个充满歧义的概念。程序自主观反对为自主个人的行动或愿望施加任何内容方面的限定,而实质自主观则主张施加这类限制。在揭示实质观困难和回应实质观质疑的基础上,种德沃金自主理论框架下的程序观辩护尝试对个人自主的外部影响机制做出说明,使其与人们的道德直觉相容,同时补充完善德沃金自主理论。

  • 标签: 个人自主 实质性 程序性
  • 简介:文章讨论先秦诸子关于服饰问题的争论。在儒、道、墨三家特定的服饰背后,包含着整套的观念系统。穿着本身,成为种姿态,种体现其学术宗旨的象征。

  • 标签: 服饰 德行 诸子
  • 简介:本文尝试从现象学的生活世界观点出发,对黑格尔之'感性确定性分析'中的动作词语作个解释学的解读工作,以便发掘出黑格尔辩证法之中介游戏或者间接同机制所以可能发生的动态的源初'地带'.

  • 标签: 动作 意谓 中介 否定 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