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作者首先指出了现代性的两个主要特征,即经济增长万能论和现代完全自主的个人概念,接着探讨了生态后现代主义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 标签: 现代性 生态后现代主义 生态社会
  • 简介: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治状况的混乱无序与当时中国青年一代的狂热极为相似,身处各种思想观念及各种探索救国道路活动的漩涡中苦苦奋斗挣扎。本文从中国激进政治语境、新旧之间冲突的背景以及一战后赴勤工俭学运动等不同维度进行探讨,并对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代际危机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相较于西方青年迷茫的一代而言,赴欧求学的中国青年则是奠基的一代。

  • 标签: 勤工俭学运动 迷茫的一代 奠基的一代 新旧危机 无政府主义
  • 简介:探索美学的影响,不仅能揭示人类的社会性,而且有助于认识艺术和环境,因为环境不仅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美学过程囊括和涉及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鉴于这个原因,美学经验寓意着道德与政治属性。的确,在人类的环境里,道德、社会、政治是完全交织交融的,由此而蕴含的环境美学既有理性判断的根据,又有感官愉悦的理由。

  • 标签: 环境 美学 政治 感知
  • 简介:张明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含有现代性因子,其究竟是否是一位现代主义者,构成了不断拷问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命题。现有研究大致可界划为“四大解读模式”,即承认毛泽东现代主义者理论谱系学定位的“肯定契合型”解读模式、从对西方现代性价值反拨或超越维度上展开的“另类现代性”解读模式、新“左”派基于理论资源与象征情结意义上进行的“扩张式”解读模式,以及从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的“后式”解读模式。

  • 标签: 现代性价值 毛泽东 中国政治思想史 解读模式 吉首大学学报 现代主义
  • 简介:现代审美范式经历了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型,又面临着新的美学挑战。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后现代主义语境的转换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美学已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向政治、经济、文化、消费领域、日常生活领域扩张。审美动因与经济动因的重合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和前景,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显得极为迫切。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提出了新的解答模式: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他认为,尽管现代社会中很多艺术形态面临着被政治同化的危险,悲剧作为苦难和痛苦的表述,与整个社会的统一幻象保持着一种游离并与社会总体性分裂的力量,拒绝同质化和同构化。考察伊格尔顿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重要命题,对于当前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伊格尔顿关于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思考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集体性智慧的概括总结;其次,伊格尔顿对悲剧性现代性与进步论现代性两种现代性的提出,可以为我们审视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及艺术现象,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 标签: 悲剧 悲剧性现代性 现代审美范式 转型
  • 简介: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原则吗?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回应十分流行,它们分别是以分析和反思平衡来重新解释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特别是正义原则)。但这两种回应都忽视了如下问题:其一,分析和反思平衡本身并非是可靠的,前者甚至不一定适用于规范性命题(包括涵盖政治原则的各类命题),后者并非真正的平衡;其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自身特点要求一种敏于事实(总体性事实)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与分析和反思平衡有着显著的差异。

  • 标签: 分析法 反思平衡法 敏于事实的方法 马克思
  • 简介:<正>一、从解构主义角度看现代性的异延"现代性",按杰姆逊的说法,它"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叙事范畴"(《现代性的神话》),现代性"既不是哲学的概念,也不是别的概念,它是一种叙事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放弃对现代性进行概念陈述的徒劳努力"(《对现代性的重新思考》)。虽然他并未言及"现代性"与解构主义的关系,但"现代性"一词的对于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政权的、文化的、学说的、事件的依附性,从而表征众多不同含义的特点,使它自身充分地享有了德里达式的差异性和延缓性,成为一个无中心意

  • 标签: 现代性问题 文化现代性 异延 叙事类型 杰姆逊 解构主义
  • 简介:艺术是一个现代概念,艺术研究与艺术界、市场、社会分化、政治和美学五个领域有着直接的联系。艺术与现代工业敌对,是一种后工业社会的工业模式。艺术与日常生活并非冷漠,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界产生了区隔,新的文化模式也培养了新的受众。通俗文化的流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现代主义诞生于艺术界中,有其自身的文化动力。因此,审美的艺术不仅关涉个体"情感",而且提供了一种关于世界的特殊知识。这些有利于理解文化政策的合理性。

  • 标签: 艺术 工业 现代性 美学
  • 简介:中国的现代化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信仰危机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专家称之为“现代化的弊端”。如何克服现代化的弊端,屏弃对美国的现代化模式的一味摹仿,使中国走一条追求“共同福祉”的可持续的后现代化之路?这是许多中外思想家和有识之士一直思考的问题。

  • 标签: 现代化发展 后现代化 研讨会综述 中国 国际学术 现代思维
  • 简介:<正>矛盾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最有效的手段。今天,我们党领导十亿人民正在全面改革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应当在更广的角度上、更大的深度上和更高的精度上运用矛盾分析,认识并解决改革中的各种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对立统一学说,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可以认为:要系统地运用矛盾分析,“五定”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五定分析”,就是定性分析、定位分析、定点分析、定量分析、定势分析。为了使“五定”分析成为矛盾分析的组成部分,必须把对立统一的精神实质贯穿到“五定”分析中去,

  • 标签: 矛盾分析法 经济体制改革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企业 商品经济
  • 简介:<正>马克思在大学学的专业是法学,但他的兴趣却更多地在哲学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马克思认为,历史上的法学体系大多缺乏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早在1833年,马克思便认为,如果不考虑的人文哲学基础,单纯的法制并不足以使社会稳定和有序。马克思认为,单单依靠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精神并不能达到社会稳定而有序的发展,因为人类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粗野、迷信、不合理的利己行为,所以,马克思一度曾认为,"人是自然界惟一达不到自己目的的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虽然人皆具有神性,如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哲学基础 法律体系 法哲学 市民社会
  • 简介:作为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中国语境中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形成了许多新的方法,多重证据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多重证据立足于材料的拓展,在比较的视野中进行"以西援中"式的学术改造,中西材料的相互文本化成为其问题所在。在文学人类学批评实践和方法论建构中,如何关注中国本土经验和个体性经验,使得文学研究人类学视野中的审美维度得以彰显就成为其深入发展的关键。

  • 标签: 多重证据法 文本化 文学人类学
  • 简介: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并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绝对界线,廓清现代性的局限比单单划定界线更为复杂。后现代性不可能是对现代性的简单拒绝,它要对现代性主题及其范畴做出各种各样的调整,也需要现代性语言游戏的扩散增殖。而这一结论给我们分析后马克思主义的谱系学提供了一个框架。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抽象的、非解构式的拒绝决不意味着已超越了这一传统。后马克思主义不过是要颠覆内在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本质主义和基础逻辑,也只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的激进解放政治的价值内蕴才能在后现代境遇下获得它的历史有效性和建构性意义。

  • 标签: 政治学 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 逻辑结构 文化思想 资本主义
  • 简介:文章认为文化滞后是十月革命后俄国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历史性难题。列宁经过“战时共产主义”的挫折后,开始从俄国现代化独特的初始条件出发,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理论问题。一是认为形形色色的前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在农村中保持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并占据着充分优势,因而作为现代化后起国的俄国必须通过实现电气化、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改造大量的传统经济,创造社会主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走上现代化道路。二是充分估计到人的素质对现代化的制约,特别是文盲众多、文化水平太低既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又阻碍了通过合作化改造小农经济从而引导千千万万个小农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 标签: 列宁 文化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本文认为,按照人的本性而生活的这种观念带来两个版本的现代认同观。第一个版本强调人的自主性、本性的实现及其效率,强调理性的控制;而第二个版本则肯定日常生活尤其是私人生活的意义。它们已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建制与实践中,在其支配下,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发展成为消费社会。但是,消费主义的实践不仅永远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反而危害了塑造现代认同的伦理观念,造成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合法性危机。

  • 标签: 合法性 现代认同 消费社会
  • 简介:周恩来在领导新中国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和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形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现代教育思想。本文阐述了周恩来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构架及其对我国新世纪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 标签: 现代教育 均衡发展 终身教育
  • 简介: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什么是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又该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呢?

  • 标签: 国家治理 现代化 社会主义制度 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 三中全会
  • 简介:本文解析后社会主义时期上海城建过程中的现代性对上海地方戏曲越剧的影响。使用皮埃尔·布迪厄的工具箱:习性、资本、领域及卓越,本文分析品味和阶级之间的关系。文章着重解析上海政府如何通过集中性经济资本及对所有领域进行控制基础上进行的高速城建,获取现代性。本文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集中经济投资及豪华剧院的建立能否复苏传统戏曲?是否能让戏曲获取经济成功及现代化的文化地位?本文建议极端经济权利下的城建工作缺乏对传统生态环境和文化的保护,使得戏曲传统多样性及革新性受到限制,破坏限制大众的品味,导致戏曲边缘化。

  • 标签: 上海 戏曲 越剧 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