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技术创新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它本身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技术专家体制的社会背景、组织和意识形态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东方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似乎完全不同,但其基本目标和价值又很相像。苏联模式是国家主义,其基本弱点在于过分集中且服务于官僚统治精英的利益。南斯拉夫模式是国家主义和自治的结合,其特征是工人和经理在企业层次上起一定作用,但官僚在更高层次上起更大作用。技术专家体制的哲学是一种缺乏社会责任的哲学。一种批判的社会哲学既要为技术进步提供各种可能,又要铭记技术考量最终必须服从于人道主义考量。

  • 标签: 当代社会 技术专家体制 技术创新
  • 简介: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面临着创新驱动与科技支撑不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大学及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转化和扩散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必须从战略层面整体谋划技术创新政策,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推进大学技术创新扩散,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网络。

  • 标签: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政策 创新驱动 创新型国家
  • 简介:国有企业和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改革中却把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并加以运作。本文依据近现代市场规则以及国企性质和特征,阐述了国企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与作为竞争性经济组织的矛盾,分析了国企作为历史和现实中的社会存在是否具有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合理前提与条件。认为,国企虽然具有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存在的必要,但在实践中维护国企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在逻辑上仍然要求国家或社会直接承担创新投资的风险和收益,这不仅不利于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形成以民间资本为投资和收益主体的技术创新的格局,而且有悖于改制的初衷,进而指出了国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风险和出路。

  • 标签: 国有企业 技术创新 市场规则 资源配置 民间资本 投资
  • 简介:本文译自英国左翼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佩里·安德森2007年出版的著作《流派》(Spectrum)一书中的《哲学》部分中的第四章《武器与权利:可调整中心》(ArmsandRights:theAdjustableCentre)。在论文中,佩里·安德森从比较视域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当代西方三位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尤根·哈贝马斯、诺贝托·博维奥关于国际政治和国际正义的思想。

  • 标签: 尤根·哈贝马斯 约翰·罗尔斯 诺贝托·博维奥 国际正义
  • 简介:<正>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和中心,这是不成问题的。那么,什么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呢?近年来,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中,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另一说是实事求是;还有一种说法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个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历史过程 中心问题 规律性 思想研究 相结合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社会背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实践基础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的评价.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从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恩想:二是从理论体系创立主体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三是从理论体系的地位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四是从理论体系的指导意义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五是从理论体系的品质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 标签: 社会背景 实践基础 战略思想 视域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视野开阔、高屋建瓴,站在时代的高度系统总结了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人民实现自身解放、指引人民改造世界、探索时代发展新课题和回应人类社会面临新挑战等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一纲领性文献对于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人民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恪守 纲领性文献
  • 简介: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离开瑞金中央苏区后,选定"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的构想,是坚持"北上抗日"路线,依据革命战争发展和变化的进程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在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重温这段历史,对我们坚持历史唯物论,总结经验,着眼现实,解决问题,展望未来,都会有所启迪.

  • 标签: 中国 主力 坚持 领导 发展 成立
  • 简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在综合考量人民主观需要和社会客观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的重大判断,并赋予了以人民为中心鲜明时代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定依据和发展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顶层设计的内在逻辑,是衡量新时代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 标签: 新时代 人民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 社会主要矛盾
  • 简介:边屯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的历史时空中"边缘—中心"的互动关系具有普遍意义。从"边缘—中心"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永胜—韶山毛氏家族还是在毛泽东本人的革命生涯中,"走"和"停"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辩证关系贯穿始终。这可以作为考察边屯文化和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思想与实践的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毛泽东 边缘—中心 家族迁徙
  • 简介:吴宏政:孙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采访。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哲学与21世纪马克思哲学创新”是当前哲学界最为关切的重大问题。您经常提到马克思的一个论断,即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在您看来,哲学的这一本性构成了哲学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那么,应该怎样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这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您曾经把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概括为“时代精神主题化”,对于这个基本判断应当怎样理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历程,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和整体目标体系。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 以人民为中心 法治道路 法治理论 法治体系
  • 简介:一、人民主体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人民既是实践主体、又是价值主体这个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提出了既合历史规律性、又合人民目的性的价值追求。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人民主体 价值观 重读 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所在,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指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坚持和传承,是精准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迫切要求,是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现实需要,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在要义,也是各级领导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题中之义。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穿于特定利益群体稳定工作的全过程,一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注重发掘正能量;二要坚持辩证思维,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维稳与维权的关系;三要坚持情、理、法并进,创新做好新时代的群众工作。

  • 标签: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内部矛盾 群众路线 社会治理
  • 简介:移情说是朱光潜重审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理论资源。他在诗学反思中之所以推崇移情说,主要是因为他接受了近代西方的自然观。西方浪漫主义者们试图用移情说颠覆近代模仿论,但却暗中和近代模仿论分享了共同的预设,即假定艺术家把自然物首先看作了无意义的物质材料。一方面,朱光潜在贯彻移情说时完全崇信这种近代自然观;但另一方面,朱光潜对中国山水诗歌的某些阐释却背离了近代以来人们对自然的构想,同时也就放弃了他所坚持的移情说。朱光潜的诗学理论与其论诗实践之间的矛盾是我们反思中西美学观念图景之差异的重要契机。

  • 标签: 朱光潜 移情 自然
  • 简介:陈云一贯重视我国科技发展与创新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了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新兴电子计算机技术;重视科技人员作用等主张,对当今我国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 标签: 陈云 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
  • 简介: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分析中国社会探讨革命策略的重要文献,也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发端之作。在最初的版本中,毛泽东从当时革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入手,确立了划分阶级的标准,进而逐层剖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最后得出了中国革命所应采取的正确策略。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由理论转变为方法的最佳范例,实现了阶级分析与调查研究、经济地位与革命态度、策略的灵活性与方法的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新阐发与灵活运用。

  • 标签: 阶级 阶级理论 中国社会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