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4 个结果
  • 简介:梁柱(1935-),男,福建省福州市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1953年6月参加工作,1960年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后分配到北京大学工作至今。历任北京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副主任、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副主任、政治学系党委书记、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梁柱 思想者 学术委员会 作者 栏目
  • 简介:国外毛泽东研究以西方文化发展为背景,在自身的理论逻辑推演中完成了研究模式的更新,在后现代的话语背景下从"直接阅读"转向"扩张式阅读","先入之见"获得合法性,"读者"地位不断凸显。从诠释学维度反思国外毛泽东研究可以发现,"读者中心"的阅读容易导致经验主义,"作者中心"的阅读容易导致扩张式的过度诠释,合理建构应是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对话"。

  • 标签: 作者 读者 诠释学 经验主义 后现代
  • 简介:李龙(1937-),男,湖北祁阳人,武汉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享受院士待遇,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2009,被聘为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12年,获得“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

  • 标签: 李龙 思想者 中国法学会 学术委员会 作者 栏目
  • 简介:于祖尧(1933-),男,安徽省天长市人。幼年投身革命,随军转战南北,曾在新四军二师淮南公学、抗敌文工团、华中干部子弟学校等单位从事宣教工作。1951年被保送进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师从宋涛、苏星等学者。学习成绩优秀,两次被吴玉章校长授予“模范学生”称号。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

  • 标签: 于祖尧 思想者 栏目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 学习成绩
  • 简介: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同志,乃至全院和上海的不少同志都知道,周抗同志是我的恩师。马年初四清晨,周老去世了。噩耗传来,尽管早有思想准备,还是忍不住悲痛万分。周老病危抢救期间,我曾三次从北京赶来探望。第一次,他一苏醒过来,就要同我说话,但说不出来,只是紧紧拉着我的手,听着我的问候;

  • 标签: 北京 上海 缅怀 思想准备 问候 社会科学院
  • 简介:建国初期,党的理论工作者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就一些问题展开了论争。他们的研究虽然带有宣传性和阐释性的特点,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对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建国初期 马克思主义 艾思奇 学术争论
  • 简介:《资本论》第3卷是恩格斯在马克思手稿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它是考察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关系的重要文本。根据MEGA2所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一方面,恩格斯尽可能地保持了马克思手稿的原貌,不做改动;另一方面,恩格斯又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马克思的手稿,例如对马克思简单叙述的地方进行详细清晰地论述、统一符号、增写导论等等。对于恩格斯编辑马克思手稿的考察并不涉及恩格斯是否歪曲了马克思,因为有大量证据表明,恩格斯在编辑工作中并没有任意而为。毋宁说,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恩格斯的编辑方式是否是《资本论》第3卷唯一的编辑方式。

  • 标签: 《资本论》第3卷 马克思手稿 恩格斯 编者 作者 编辑出版
  • 简介:1956年毛泽东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是继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又一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文献,对当代中国文艺尤其是音乐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

  • 标签: 毛泽东 音乐发展 方向
  • 简介:以2016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论文为样本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统计软件围绕作者单位、职称、基金资助、省区分析、论文源刊、高频作者群等变量进行数据分析。同时,结合数据结果梳理2016年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并总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趋势。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 高频作者群 研究热点
  • 简介:受日本大正初期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大正中期的社会思潮开始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本间久雄首先明确提出了"民众艺术论",并强调艺术家创作的对象,要将重点放在人数最多的下层阶级和最底层的工人阶级身上,要创作能够为工人阶级所接受的,并能起到教化作用的民众艺术。针对该主张,大杉荣提出了民众艺术要来自民众、为了民众、为民众所有的艺术理论,并强调其斗争精神。加藤一夫在赞同大杉荣主张的基础上,提出民众艺术是觉醒的民众的新思想和真实感情的具体表现,并且要具有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而奋斗的战斗性。通过民众艺术论争,在大正时期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并对我国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诞生产生了较大影响。

  • 标签: 民众艺术 社会问题 艺术问题 本间久雄 大杉荣
  • 简介:<正>市场经济和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客观存在,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它们如同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客观规律一样,不能取代、不能消灭,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要求得生存与发展,摆脱任随商品浪潮播弄的命运,既须参与到市场经济构成的现实关系中去,又须保持文艺美学本性的品格,达到两者的统一.或者说,需要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文艺固有规律的具体途径与形式,并通过自己的影响,反作用于市场经济,促使其合规律地前进.一旦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文艺就有无穷的源泉、广阔的天地和无限的市场,就能真正把握自身的命运.

  • 标签: 文艺规律 中国文学 社会主义文艺 邓小平 艺术形象的创造 文艺工作者
  • 简介: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 标签: 战争目的 马克思主义 文明发展 先进思想 学说
  • 简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全面总结了十年内战的经验,指出“围剿”与反“围剿”是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红军在总的形势上处于敌人的包围中,要打破敌人的围剿,就必须采用积极防御的手段。因此,防御的理论就成为最需解决和首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关于积极防御的完整思想,是他对军事理论的重要贡献.

  • 标签: 积极防御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内战 反“围剿” 军事理论 毛泽东
  • 简介:近来,我国理论界对生活方式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现将情况概述如下:一、生活方式的含义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采,人们对生活这个概念也就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因此,人们对生活方式的理解也就很不一致,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生活方式就是

  • 标签: 方式问题 物质消费 情况概述 社会生产活动 物质文明建设 经济改革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女性不再作为阶级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性别群体与中国男性相对立,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凸显出中国社会的性别问题;另一方面,女性群体内部因其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形成了女性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从而使中国的社会性别问题变得分外复杂。中国女性问题的出现暴露了中国女性解放的不彻底性,即中国女性的解放仅仅停留在阶级解放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化到社会解放的层面。从中国社会变革的角度看,中国女性解放的不彻底性又是由中国的社会革命停留在宏观领域决定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着中国社会革命向微观领域的拓展,中国女性主义问题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这场变革运动。因此,研究中国女性主义问题,对于我们思考中国社会的结构及其有关变革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的和方法论的意义。

  • 标签: 女性主义 中国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 中国社会革命
  • 简介:20余年来,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引起学界和政界的关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问题”“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等主要概念不断得到诠释,研究者在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重要性的同时,亦意识到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存在局限性。当前对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方法单一、跟风式、标签化的问题,个别关键领域尚存研究空白,亟须拓宽和深化。

  • 标签: 问题意识 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
  • 简介:纵观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探索,大体可分为三大阶段。在第一阶段"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国民革命"首先要解决农民问题,但同时亦认为,对农民问题的解决要服务于"国民革命"。在第二阶段即"国内革命运动"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革命需要解决农民问题,而且对农民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中国社会革命的不断前行,直至最终胜利。在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也走入了某种误区。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及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重要启示。

  • 标签: 农民问题 毛泽东 探索
  • 简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问题相生相伴,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直面问题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对什么是社会总问题、如何解决社会总问题的思考史。树立问题意识,意味着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活动主体的自信和敢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从来不惧怕问题,问题意识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问题意识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的勇气。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与战斗力也正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体现与提升的。

  • 标签: 问题意识 意蕴
  • 简介:若将价值定义为对象的存在、作用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那么就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它不应当包括负价值,二是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且由于人的精神需要与欲望、意志内在联通,因此需要不仅包括客观方面,也包括主观方面。价值间的差异与矛盾常常由主体差异引起,因此研究人的个体、群体、类这三重属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价值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价值 负价值 需要 人的三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