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决定着夺取了政权共产党不可能使国家很快地走向消亡,权力两面性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则还有发展市场经济两难,这就更加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引领和规范作用。今天更需要担心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即我们能不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来统领全局,能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共同富裕目标,党队伍特别是干部队伍能不能在权力和资本面前坚守自己信仰与操守。我们在意识形态上有了一个很大转变,突出地体现在包容性上。现在最为突出问题是引导不力问题,这种引导根本上应当是实际利益上引导,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制度安排。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意识形态引领还必须十分注意方法。

  • 标签: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引领 包容
  • 简介:最近若干趋势看起来导致了视觉艺术中社会因素消失和文化理论衰退。这篇论文首先通过援引学者们观点来考察"图像力量"争论,以此有充分理由把焦点集中到图像以何种方式与它们阐释相排斥。只有在这种力量看上去具有自身自律性,以及当它在社会历史关系中源起被忽略或遮蔽时候,问题才会出现。同样,最近针对社会和文化理论重要纠偏批评在一种依靠经验观念指导下,走得太远,这是一种未经语言、阅历和社会生活为中介调节经验。具体而言,这篇论文谈到现象学复兴迹象、情感理论、后人类和神经美学理论。所有这些理论确切记录了美感经验中直觉,但是错误地下结论说这种"在场"实际上不是通过许多中介方式调节,瞬间遭遇必定是不可见。本文回顾了文化理论历史性缺失,为它们发展趋势寻找存在理由,认同他们研究合理性,但最终还是拒绝接受他们对直觉观点夸大论述。

  • 标签: 情感 文化理论 神经美学 现象学 后人类 图像力量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理解和分析文化力量基本前提是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他们认为,人是文化力量作用主体,人类社会是文化力量作用客体,社会实践是文化力量作用中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分析中.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直接动力,先进意识形态是社会进步思想动因,科学价值体系和精神信仰是社会进步重要推动力量,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是社会进步重要保障。文化动力作用机制通过经济、政治及相关社会关系协同作用表现出来。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文化 力量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新思想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有机联系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个深蕴历史和时代逻辑伟大社会革命,新时代形成和发展基本逻辑,也是新思想形成和发展基本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体现了新时代本质特征和价值指向,是创造新时代、引领新时代强大思想武器,在新时代主题、主线、真谛等基本问题上深刻彰显了新思想伟大真理力量

  • 标签: 时代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力量 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
  • 简介:哲学社会科学在民族复兴伟大实践中贡献力量,就要通过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功能发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始终服务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以各级社科院为代表高端权威智库,要站在历史、全局和战略高度,分门别类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聚焦如何增强综合国力、维护祖国统一、应对特殊问题,如何加强文化复兴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文明,如何切实增强人民幸福感等关键问题作出科学而有说服力回答,切实增强理论深度和实践厚度,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之路进行系统前瞻谋划及具体路径设计,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标签: 智库 哲学社会科学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
  • 简介:本文就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挑战提出了自己看法。作者首先谈到习近平提到论点:改革就是“啃硬骨头”,指出“硬骨头”是阻碍“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生态、社会各种严峻问题和矛盾;其次,本文评析中国民营经济近二十多年发展和特征,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重新评价民营资本职能与政治和法律责任,同时作出加强民营资本社会地位新决议。作者认为,中国所有制关系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全球化进程不仅对中国经济而且还对中国上层建筑产生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中国新领导层改革战略可能会使中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危机周期,中国革命性力量面临新任务,即重新组织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斗争。

  • 标签: 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头” 民营资本 功能性社会主义 全球化进程
  • 简介:本文主要关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育伦古人审美观念,并在该族群仪式行为与文化观念这一更广阔架构中进行讨论。育伦古绘画中存在着独特审美观念,将画面的明亮视为最重要审美特质。从晦暗到明亮这一结构特征不仅体现在绘画中,也体现在育伦古人诗歌、仪式过程与日常生活审美判断中。在育伦古文化中,明亮这一特质被认为是祖先精神力量显现,具有重要价值,这成为育伦古人审美观念文化认知基础。作者以该个案为例证,力图说明,审美感知是文化认知体系组成部分,审美观念不仅体现在艺术活动中,也以不同方式隐含在仪式与日常生活中;审美虽与形式有关,但不同文化对形式阐释却总是各具特色,只有经过人类学家"翻译"才能获得跨文化审美的理解。

  • 标签: 育伦古艺术 明亮 精神力量 美学特征 跨文化理解
  • 简介:邓小平有着丰富新闻宣传工作经历和实践,他对新闻工作和报纸工作提出了许多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集中体现在他《在西南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报告》一文。他提出报纸一定要围绕党中心和大局工作开展宣传,一定要紧密联系群众、联系实际,一定要用好报纸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当前,重温邓小平对报纸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首先要始终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宣传工作领导权,其次要处理好宣传内容和宣传技巧关系,三是要把“三贴近”作为办报、办刊原则,不断深化“走转改”活动。只有真正做到邓小平要求“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报纸才能更有力量,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美事业中迸发出源源不竭正能量。

  • 标签: 邓小平 舆论工作 报纸的力量
  • 简介:尊敬会议主席王杰教授、各位学者、各位参加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与会人员,大家好.如果在一百年前,有人提议要组织一群知识分子在一百年后相聚杭州,共同讨论乌托邦的话题,这想法本身就很具有冒险精神,而且最有可能得到答复是——这个提议本身就是一个乌托邦之梦。因为无论此时还是彼时,乌托邦都与现实相

  • 标签: 乌托邦力量 力量美学 国际马克思主义
  • 简介:尊敬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经过两天会议,不同观点、不同研究角度、不同学科各位专家学者就'乌托邦力量——当代美学政治转向'发表了很多十分重要而有趣观点,向学术界呈现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哲学、美学、艺术理论研究者关于当代美学最新研究成果。在会上,许多学者通过交流成了朋友,许多学者与出版社或杂志社达成了

  • 标签: 乌托邦力量 力量美学 国际马克思主义
  • 简介:在科技对生产力推动作用日益巨大,在知识分子尚是我国工人阶级中小部分今天,如何认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本力量",具有重大理论和政治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对我国现今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看法,我们党是否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是否具有深厚执政基础和合法性.本文从开掘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出发,逻辑地推导出市场经济机制是现今构成生产力要素.从而得出,在当今中国,推动和完善市场经济,就是推动生产力,这种推动力量就是先进生产力.由此在新情况下坚持了"历史活动是群众事业",群众"创造力是新社会基本因素"这些基本原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老话"中发掘了新意,开拓了新境界;并从社会发展规律深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以及实事求是地肯定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在这场巨大变革中作用.

  • 标签: 中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先进生产力 工人阶级 农民 社会发展规律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社会背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为实践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评价.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从理论体系思想渊源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恩想:二是从理论体系创立主体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智慧和心血:三是从理论体系地位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政治和精神财富;四是从理论体系指导意义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五是从理论体系品质上.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开放理论体系。

  • 标签: 社会背景 实践基础 战略思想 视域
  • 简介:自然与历史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往有一些看法或多或少将自然与历史看作不相干的事物,"历史自然"与"自然历史"将自然与历史关系置于人感性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自然与历史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变革,使自然不断扬弃自身自在性,打上人类烙印,形成了"历史自然";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感性活动形成人类历史过程中,又无法离开自然基础和条件,历史就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生成过程,这是"自然历史"。因此,自然与历史是密切相干的事物,它们是同一个过程两个方面,两个维度,而非两个过程。"历史自然"与"自然历史"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突出了实践生存论、本体论意蕴;实现了抽象自然观向感性自然观转变;实现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唯物主义历史观转变;实现了主客对立向主客同一转变。

  • 标签: 自然 历史 感性活动 劳动
  • 简介:遗迹成了地方标志,它引起并深化支持一种特殊情结,把文化视作"财产"和"身份"标志。遗迹所刻记记忆和所标志历史通常被视为共享公共叙事有机部分,并不断加强身份意识和正统性意识。各种团体渐渐地利用尚未固定、还在争议和充满矛盾记忆、叙事和遗迹来实现这种效果。遗迹事实上成为一个充满争议场域——甚至是一个战场。记忆干预在纪念景观中引起微妙但不乏意义转变上,具有既个别又累积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把遗迹抢救成一种道德空间,使其不仅能认证某种认同,而且可以促成更复杂(往往是人性化和世界主义)地对一些问题反思,如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关系反思,对遗迹本身性质反思。

  • 标签: 遗迹 记忆 骚动不安的记忆 记忆干预
  • 简介:'现实个人'是唯物史观重要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范畴,是当前人学研究中基本概念。从多个维度对'现实个人'进行全面深入辨析,可以使我们全方位地把握这一概念科学内涵,更加深入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根本特征,更为深刻地理解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辩证关系。

  • 标签: 现实的个人 维度 资本家 工人 自由全面发展
  • 简介:历来,学术界言称辩证逻辑,必谈黑格尔、马克思以及列宁,实际上,毛泽东哲学思想中也包含着丰富辩证逻辑思想。一些同志认为,辩证逻辑是思维辩证法,它所要解决问题之一也就是给人们一个正确思维方法。毛泽东在《矛盾论》、《实践论》中所阐述思想,就是要解决我党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因而,深入研究毛泽东辩证逻辑思想,对于我们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对于促进我国辩证逻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矛盾论》 《实践论》 思维方法 工作方法 实践理性
  • 简介:从近代到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转变,这种转变表现为一种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向非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转变,不同哲学学派非本体论哲学思维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大都表现为一种“人回归”,强调人主体性地位和价值。探讨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加深人们对哲学思维方式变革意义理解;另一方面,能为我国哲学思维方式变革提供借鉴和指导。

  • 标签: 哲学思维方式 本体论 非本体论 实践
  • 简介:“9·11”事件以及英美因这一事件而随后在阿富汗周边国家协助下。对塔利班恐怖组织实施报复性军事打击、即随后称之为反恐战争都对目前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了巨大冲击。无论如何.这次事件对包括美国人民在内世界人民来讲都是个巨大悲剧。但是。若从另一层面来看“9·11”事件.我们就会发现美国新干涉主义片面理性外交政策和恐怖分子非理性思维和行动无疑也是这场悲剧发生原因之一。如果说美国不因头号大国地位在全世界各项事务中指手划脚.以一已利

  • 标签: 新干涉主义 国际关系格局 维和行动 外交思想 恐怖组织 反恐战争
  • 简介:一般认为.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曾对人本质作过两个定义,而且后一个定义扬弃了前一个定义。这种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原意。实际上,马克思至少从五个不同维度探讨过人本质,并作出了不同规定。这些规定相互补充、相互贯通、相得益彰。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质思想,我们还应该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和人本质不同观点.从更多样维度和更深刻层面来发现人本质属性,从而使人类对自身认识更加具体、深入和全面。

  • 标签: 人的本质 人性 类本质 多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