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雷福斯的哲学贡献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他对海德格尔的此在哲学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并形成了一种雷福斯式的现象学哲学。其次,他成功地沟通了现象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并同时推进了这些领域的研究。他对现象学的解读并不是没有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低估上。但就其研究的跨度和影响而言,雷福斯堪称是当代哲学与技术交叉研究的楷模,指明了未来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交互的方向。

  • 标签: 德雷福斯 现象学 人工智能
  • 简介:樊浩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得”相通是中国伦理精神的价值原理。其要义在于:中国伦理同时具有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并由此形成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实用主义互为依托的特质;此种特质解决了“”“得”之间的张力,并指向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统一。以儒家经典为分析文本展开思考,“者,得也”中存在着道德本性谋划的两种进路:主流儒家以道德为目的性之存在,事功学派以道德为工具性之存在,而“”“得”之张力则在大众文化中得以消弭。因之,樊先生虽然准确把握了中国伦理精神的特殊旨趣,却没有具体解答这两种儒家进路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线索与实际影响。儒家伦理形态能否成为当下的道德救穷之途,或可从其中得到启示。

  • 标签: “'德’一'得’相通” 道德本性 儒家进路 道德之“得” 功利之“得”
  • 简介:18世纪90年代初期,存在着关于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的争论。荷尔林反对建立这种基础哲学,他从费希特的主体问题出发,认为费希特作为哲学原则的"我是我"不过是被描述成区分的意识。在对费希特的"绝对自我"的批判中,他揭示出:意识只有通过"我"与自我的区分才可能,而主体和对象的区分不是最原初的,因为它的前提是一个既先于主体也先于客体的"统一体"——"存在";自我意识不能再被看作哲学推论的原则,"存在"也永远不能被意识所领会。荷尔林通过对判断与自我意识的批判试着在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

  • 标签: 荷尔德林 费希特 德国唯心主义 绝对自我 《判断与存在》
  • 简介:生存现象学通常将置身其中的活动视为一种基本的行为类型,但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思想或理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雷福斯和罗丹—罗路的对话围绕受意识驱动的活动展开,所涉及的行为类型不同于置身其中的行为。通过重构雷福斯和麦克道尔的论战可以发现,理性因素以某种方式上渗透进了置身其中的行为,而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亚行为类型。这些工作深化了有关人类具身行为与思想或理性之间关系的认识,拓展了行为现象学的论题域。

  • 标签: 德雷福斯 生存论现象学 行为 具身性
  • 简介:视觉无疑是绘画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首先应区分视觉与视见之间的异同,从而将视觉自身的纯粹性作为一个首要出发点。此种纯粹性,既指向着一种原初的生成结构,又似乎必须在与其他的异质性序列(尤其是言语)之间的开放关联中获得呈现。勒兹抒写的光之诗学,以及福柯对临床目视的洞察,都启示出可贵的线索。在中国古代画论和画作之中,同样存在着"观"与"言"这个基本问题,而如恽寿平这样的独到画家则尝试着种种打开二者的"知识"—"积层"的实验和实践。

  • 标签: 视觉 积层
  • 简介:一、晚近"复古"思潮及其两种进路晚近十年,中国思想学术界,被一种复古思潮所包裹。本土的"国学"和西方的"古典思想",都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这股新千年以来的复古思潮并非凭空而降,它的迅猛兴起。有着思想史脉络中的独特契机。

  • 标签: 古典 德勒兹 复古思潮 主义 激活 中国思想
  • 简介:美国哲学家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的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的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梅洛—庞蒂的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视角来看,雷福斯的"海德格尔式的认知主义"是典型的对现象学的"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的"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的超越的维度。

  • 标签: 德雷福斯 齐泽克 人工智能 现象学
  • 简介:一、个人经验访者(以下简称为“访”):莫兰教授,很荣幸能与您做这次访谈.正如我们所知,您在都柏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获得资助在耶鲁大学进行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习.您能和我们分享您的学术经验吗?尤其是您在耶鲁大学的学习和研究经验?

  • 标签: 个人经验 世界哲学大会 哲学问题 教授 研究生学习 耶鲁大学
  • 简介:间性是间性被当作与实体同等的甚至更为基础的问题来探讨的学问。中国传统中同样重视"间性"的特性,同时它是与西方传统本体不同的间性的哲学路线。对间性概念的缘起及其含义、间性的研究范围、基本问题和思考模式及其哲学意义进行了规定和探讨,有望为间性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标签: 间性 间性论 中国传统 西方传统 本体论
  • 简介:从语义上看,他人意味着“他我”。在将他人视为所思—存在者状态上的存在者的前提下,胡塞尔从能思—所思的平行关系出发,层层深入,先后在习性和本性的现象学阶段将他人理解为我的镜射物,即我的被动的结对联想的对象,以及在我的意义的原初创中的原共在者。尽管胡塞尔没有进一步追问意向融合中的原共在者所具有的“绝对的那里”的绝对性的起源,但他在前—自我阶段对他人构造的细致探讨还是为现代哲学对他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 标签: 他人 能思—所思 结对 原共在 绝对性
  • 简介:樊浩教授所提出的"西方四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的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智、义、勇、节的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或儒家四,或孟子四),樊教授归结出"四—四心之中,3/4的是情感,1/4的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的并以情感为主体的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的,唯儒学各家的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 标签: 樊浩 道德哲学 中西四德 智德
  • 简介:当代中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价值系统却遭遇了迷惑乃至混乱。对于很多已经不同程度上富裕起来的当代中国人来说,今天我们怎样才能感觉到幸福?或者问得更直接一些:有了钱以后为什么还是感觉不到幸福?我们为什么还需要道德?我们该有怎样的信仰?两百多年前(后世称之为"理性时代"),德国哲学家康德针对当时欧洲遭遇的信仰迷局予以了系统的哲学反思。重温康德关于幸福、道德和理性的论述,对于遭受类似精神危机的当代中国人而言,无疑是适切的而且及时的。就此,华东师范大学李明洁教授采访了康德专家艾伦·伍(AllenW.Wood)教授。伍教授是欧美德国形上哲学和康德研究的一流学者。曾先后任教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任印第安纳大学哲学系讲席教授和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是剑桥版《康德全集》的编辑和其中多卷英文版的译者。代表作包括《康德的道德宗教》(1970)、《康德的理性神学》(1978)、《卡尔·马克思》(1981,2004年第2版)、《黑格尔伦理学思想》(1990)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2014)等。

  • 标签: 艾伦 黑格尔伦理学 欧美德 一流学者 道德宗教 印第安纳大学
  • 简介:实质合理性的当代论证是与对合理性的认识论辩护、对批判性思维的阐发和对相对主义的反驳紧密联系起来的。实质合理性可以被理解为:基于可中立判断和评价的"好理由"由批判性思维所主导,个体在认知和行动中以理性评判和道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实际建构的合理性。

  • 标签: 实质合理性 批判性思维 命题式辩护 信念式辩护 合情理性
  • 简介:将古代中国的阴阳互补理论进行现代诠释,将阴解释为良性的接受能力,将阳解释为良性的果决能力,古老的二元互渗理论就能够在认识方面展现新的智慧。这反映了以往为中国传统思想所忽视的认识问题,实际可以在中国思想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

  • 标签: 阴阳 认识论 德性
  • 简介:信息的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性在本体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其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一,两个物理载体的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的不可分辨性,那么载体之上随附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的;第二,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典型的不对称性;第三,从不可分辨性和不对称性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信息具有多重实现现象。信息随附性特征的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信息在本体意义上是一种随附性存在,在认识意义上它是随附于科学。

  • 标签: 信息 随附性 载体 信息哲学
  • 简介:研究哲学话语的变化,是考察哲学历史发展的另一个思路。从古代到现代,哲学话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人类的早期哲学话语是“儿童话语”,以“儿童话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童话”时代;随后出现的是“神秘话语”,以“神秘话语”为主流的时代是哲学的“神话”时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话语是“人文话语”,这一时代可以称为哲学的“人文”时代;从近代哲学开始,“权力话语”泛滥,哲学力图载判和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一时期是哲学的“官话”时代。哲学话语的流变,即是人类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也是哲学语言游戏规则变化的见证。今天人们说的“哲学危机”,不是整个哲学的危机,而是“官话哲学”的危机。未来的哲学话语当以“生活话语”或“实践话语”为主流,是“实话”哲学的时代。

  • 标签: 哲学话语 儿童话语 神秘话语 人文话语 权利话语 历史演变
  • 简介:信息本体是邬焜信息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其用来判断信息哲学带来哲学"革命性"转向的最终依据。由于哲学"教科书体系"及日丹诺夫哲学史观念的长期影响,包括邬焜在内的众多学者往往把"本体"误认为是关于世界存在的"本原",把西方哲学史简单化、公式化地曲解为物质—精神二元结构的演变史。通过对西方本体传统基本观念的梳理,并以此为基准来对邬焜的信息本体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可以发现,它不是严格意义的本体,而是响应信息时代精神的自然哲学。以自然主义的哲学取代其信息本体,邬焜的信息哲学体系仍然能够成立。

  • 标签: 邬焜 西方本体论 信息本体论 哲学革命
  • 简介:知识首先关注的是知识的定义。但“知识就是被辩护的真信念”这个经典定义却遭到了“盖梯尔问题”的打击。普兰丁格致力于知识大厦的推倒重建,建立起了以“保证”为核心的知识体系,他认为这有助于解决“盖梯尔问题”。他的思想有一定的启发,但也存在其偏颇之处。

  • 标签: 普兰丁格 保证 盖梯尔问题 知识论
  • 简介:功利主义是在自由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对功利主义的认识.也就是对自由主义的认识,更是对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的再认识,、功利主义理论以功利原则为基点.从边沁创立到密尔发展和完善。边沁主张以“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为道德的最高标准;密尔则以更加人性化和减少计算的方式来使功利主义趋于完善..桑尔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功利主义并未充分尊重个人权利及重视个人价值尺度的差异性,甚至将人类的生命以货币价值为衡量是一种倒退现象.由此,桑尔提出自己对权利与善何者优先性的观点。这个争论的结果对当前中国道德生活建设也具有启发性。

  • 标签: 功利主义 桑德尔 权利与善
  • 简介:准实在把道德命题看作态度的表达并发展出道德语言的逻辑形式和态度推理的有效性说明。就准实在态度逻辑总体来说,其真理紧缩混淆了真理和真值,但有益于纠正真值实在、理解推理有效性;其推理有效性说明已经触及一致性的逻辑有效性本质,因此对其混淆态度矛盾与逻辑矛盾的批评并未切中其要害。准实在论语用学片面理解道德判断的功能,混淆道德命题、态度描述命题和态度表达语句;通过把道德范畴看作渗透价值、把道德命题看作以此为基础的描述,道德命题语义学属性的确是反实在的,但仍可以按紧缩解释的逻辑真说明其推理有效性。

  • 标签: 道德命题 态度 逻辑 真理 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