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7 个结果
  • 简介:这里发表是2010年2月3日下午,我在罗伯特·布兰顿(RobertBrandom)公室对他所做第二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分析哲学、海德格尔以及当代美国哲学家罗蒂、刘易斯(D.Lewis)、约翰·麦克道威尔(JohnMcDowell),同时还谈及他父母对他影响。布兰顿教授很健谈,哲学话题常常使他焕发激情,我们谈话不时被他笑声打断;但当涉及对细节问题阐释时。他面孔又会马上转而严肃,仿佛容不得丝毫差错。

  • 标签: 分析哲学 当代美国 布兰顿 罗伯特 哲学家 存在主义
  • 简介:2010年1月28日下午,在罗伯特·布兰顿fRobertBrandom)位于匹兹堡大学哲学系办公室,我对他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访谈。此前,我们已经有过多次谈话。本来可以在那些谈话基础上,整理出一篇较为轻松文字,然而当听说访谈内容可能将被发表时,布兰顿表现出十分认真的态度。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布兰顿 罗伯特 实用主义 语义学 教授
  • 简介:海德格尔关于being讨论.是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看法出发。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是”.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解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一些新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是”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一定就是逻辑理解;关于“是”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即从being这个词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

  • 标签: 系词 存在
  • 简介: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遭遇到各种困惑,困惑之人是我们认识规范性理由切入口.拉兹提出了一种独特理由分类学,将价值与理由进行了对接.道德理由是一阶行动理由自然状态,无论是在应用层面上还是价值层面上,道德理由都会产生冲突.建议、要求与命令都是求助他人解决冲突重要手段.其中命令更是提供了一种新型二阶理由,改变一阶理由规范性状态.一阶理由与二阶理由可以结合成为一种保护性理由,法律规范即为这种典范,在规范性推理中发挥着独特重要作用.

  • 标签: 约瑟夫·拉兹 一阶理由 二阶理由 保护性理由 规范性
  • 简介: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王弼和僧肇,在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过程中,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和对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在探讨此一问题时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所要处理议题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性所构建出共通平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一问题时异同.一是语言使用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不可言说”所带来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讨论.

  • 标签: 王弼 僧肇 名与实 言象意
  • 简介:文艺复兴时期“介入伦理”突出强调由力量与能力导致主体性向他者施加影响品质。“存在者之间”本体论对“介入”能力强调告别了之前中世纪流行对道德品质固定看法,转而重视主体自身在具体改变他者与世界走向方面的动态功能。费奇诺为代表新柏拉图主义“爱伦理学”提倡最大幅度地向外“介入”,同时注重保留与维护他者主体性生成必要自由空间。文艺复兴主体反对在任何时候将他者完全作为“亟待被施救”非主体对象看待,而是要在尊重自由意志基础上完成相对平等向外介入。

  • 标签: 文艺复兴 介入 自由 至善
  • 简介:郑玉《春秋》诠释“圣人未修之《春秋》”与“圣人已修之《春秋》”区分为基础,批评杜预、孔颖达等对《春秋》命名界说,肯认《春秋》是经非史,客观上构成对朱熹等人所持史视《春秋》观点反动。杜预、孔颖达及公羊学家们所持感麟作经故经止获麟说法,是就《春秋》之形式而言,《春秋》实质上终于黄池之会。他发挥孟子“事”、“文”、“义”之说阐发《春秋》宗旨,尊王为《春秋》大义之核心,存理灭欲为《春秋》旨归。在解经方法上,基于对《春秋》经史性质界定,在以往经学家那里相为扞格解经方法,在他那里却变得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 标签: 《春秋》 阙疑 郑玉
  • 简介:德行教育预设我们能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并加以贯彻实行。知而不行事实。使得道德自律可能性遭到质疑。价值灌输或行为规训做为保证知行一致教育手段.这种德行教育迷思普遍存在。首先批判来自知行双轨论教育学迷思,并透过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知行同轨论,说明知行不一致现象其实只代表:道德判断是道德行动之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借助布莱西(AugustoBlasi)与蒂尔曼·哈贝马斯(T.Habermas)对于道德行动之充分条件探究,最后将指出,自我本真与群体团结做为基础责任判断.才是德行教育真正基础。

  • 标签: 德行教育 知行问题 责任判断 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
  • 简介:基督教神性爱是全无差异普遍之爱,儒家的人性爱则是亲疏有别的差等之爱,这是学界中具有广泛性一种看法。然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儒文本分析显示:儒家仁爱涵盖天、地、人,既是君子人格和政治伦理之基,也是天地大化、生生不已之源,本质上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爱。在实现之道上则讲究由亲到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直至天地万物次第性之序。然而,这一次第之序既合乎自然人伦,也因合着生生之道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对此,既要看到仁爱具有爱亲行孝为起点,然后外推差别性,也要看到仁爱上达天命、下贯万物、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普遍性。在本质上和践行上,仁爱都带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与顺序性和差异性双重性特征。

  • 标签: 儒家仁爱 基督教神爱 仁爱的普遍性 仁爱的次第性
  • 简介:日常生活批判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总趋势总问题之一。亨利·列斐伏尔是此思想转向重要推动者及其代表人物之一。但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与众多现象学家、生命哲学家以及存在主义者学院派生活哲学研究有所不同,他始终坚持用辩证法研究批判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现实问题,这也是我们研究其思想最重要原因。他在其漫长一生不同阶段,分别为我们提供了几种日常生活辩证批判视角。其前期基于一种总体性辩证法立场而提出了瞬间性日常生活革命想象,后期则明显站在消解总体性立场上,而分别提出了差异性都市生活空间生产辩证法与身体化生活节奏分析哲学。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从总体性革命想象向差异性空间—节奏分析之视角转换过程,一方面表明了西方激进左派所面临现实理论困境,但另一方面也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研究重大社会生活问题中强大优势与持久生命力。他日常生活革命、空间生产与节奏分析三个视角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生活哲学研究中广为采纳与运用理论方法模型。

  • 标签: 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 辩证法 空间 节奏
  • 简介:当代哲学已经疏离于生活世界——这里"生活世界"指的是,人类在时空背景中形成实践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类赋予自己生活意义,指引自己生活方向。这种疏离源于如下事实:自现代以降,哲学就是依据科学范式来划定自身。问题关键在于,如何重新将现代哲学与生活世界之间裂痕加以弥合。因此,可以从哲学采纳科学范式时所面临诸问题开始进行思考;特别要考察是,对智慧加以重估是否能否重新恢复哲学与生活世界关系,是否有助于批判科学过分自负。

  • 标签: 生活世界 智慧 科学哲学 笛卡尔 康德
  • 简介:功利主义是在自由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说,对功利主义认识.也就是对自由主义认识,更是对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再认识,、功利主义理论功利原则为基点.从边沁创立到密尔发展和完善。边沁主张“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为道德最高标准;密尔则以更加人性化和减少计算方式来使功利主义趋于完善..桑德尔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功利主义并未充分尊重个人权利及重视个人价值尺度差异性,甚至将人类生命货币价值为衡量是一种倒退现象.由此,桑德尔提出自己对权利与善何者优先性观点。这个争论结果对当前中国道德生活建设也具有启发性。

  • 标签: 功利主义 桑德尔 权利与善
  • 简介:自奥义书时期之后,吠檀多哲学到了乔荼波陀和商羯罗那里发展至高峰。但真正把吠檀多哲学传播到西方世界,当首推19世纪圣人维韦卡南达。吠檀多哲学与一切伟大哲学一样,都需要追问存在,需要回答宇宙与自然本源以及意义问题。考察维韦卡南达哲学中宇宙论,可以构成诠释吠檀多哲学中“摩耶”理论一条途径。

  • 标签: 吠檀多 宇宙 摩耶 瑜伽
  • 简介:樊浩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德”、“得”相通是中国伦理精神价值原理。其要义在于:中国伦理同时具有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并由此形成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实用主义互为依托特质;此种特质解决了“德”“得”之间张力,并指向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统一。儒家经典为分析文本展开思考,“德者,得也”中存在着道德本性谋划两种进路:主流儒家道德为目的性之存在,事功学派道德为工具性之存在,而“德”“得”之张力则在大众文化中得以消弭。因之,樊先生虽然准确把握了中国伦理精神特殊旨趣,却没有具体解答这两种儒家进路在中国文化中发展线索与实际影响。儒家伦理形态能否成为当下道德救穷之途,或可从其中得到启示。

  • 标签: “'德’一'得’相通” 道德本性 儒家进路 道德之“得” 功利之“得”
  • 简介:当代心灵哲学涌现出一股自然主义新潮流。通常来讲,自然主义能与唯物主义、物理主义代替使用。令人惊奇是,也有一些哲学家试图把自然主义与二元论相结合,查默斯自然主义二元论是其典型代表。在大多数哲学家看来,自然主义二元论并不能在解释意识问题上取得成功。

  • 标签: 自然主义 二元论 查默斯
  • 简介:《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理论探索阶段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思想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反建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影响,此时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截然两分。此外,陈那《观总相论颂》首次“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关系,因此,可将它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因明一量论体系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一量论有别于以往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知识论转向”。

  • 标签: 取因假设 陈那 他者之排除 阿毗达磨佛教
  • 简介:朗基诺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性上对不完全决定性解释(UER)重要性,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性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社会性维度考虑。这篇文章基本进路是正确,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地方。一方面,建立在经验等值性上对不充分性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对社会性维度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 标签: 海伦·朗基诺 不完全决定性 经验等值性 证据相关性 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
  • 简介:智顗与吉藏同是陈、隋之际佛学宗主。智顗向被尊为天台智者大师.吉藏则被视为三论宗祖师,二人生平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南北朝时期,佛性论是中国佛教界普遍流行思潮之一,随着《涅槃经》传入中国,佛性思想广受佛教界关注及讨论,成为当时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智顗与吉藏无可避免地亦深受当时佛性论影响。二人在相关论著中,皆非常重视佛性论,大量引用佛性概念作为义理论述发挥。由于二人佛性论牵涉甚广,前贤已多有论述,故学界罕言之思维方式作为论题核心或可见出新意。聚焦于智顗“佛不断性恶”与吉藏“中道佛性”,不仅可以溯源二人相关佛性思想内容,其思维方式亦可归纳出相同点(否定性、圆融性)与相异点(现实具象与超言绝象、即与离)加以比较。

  • 标签: 智顗 吉藏 佛性 中道佛性 思维方式 性恶
  • 简介:知道Sein是系词,和汉语中“是”相当,却不把Sein翻译为“是”;认识到本体论重大问题来源于系词种种意味,知道若不把Sein翻译为“是”,本体论讨论就会走样,却仍然不把Sein翻译为“是”,这是令人很难理解事情。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这不仅仅是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乃是理解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与此相关问题,绝不是单纯语言翻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不同语言、思想和文化多层次问题。其中最重要则是对西方哲学中关于being讨论理解。对being那种系词意义理解。

  • 标签: 存在 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