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信息哲学新近发展为人格同一性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信息性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战车隐喻引入了一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一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一个整全和一致统一体?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自我学"中,通过对自我理论两个分支(一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个性化,另一个关注此种实体认同)描述,预设了一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一种调和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一种自我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一体三分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一理论,在"作为自我之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在"实现逻辑"中,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发现)概念引入,支持了一种极为斯宾诺莎式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最终阶段。最后"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胡塞尔晚年尝试建立生活世界本体论。他把生活世界视为一切意义起源和归宿,把生活世界与科学和哲学相关联,以便阐明知识发生线索和规律。按照胡塞尔看法,在知识构成中存在奠基与被奠基关系,在不同知识形态中存在明证性程度上差等序列。胡塞尔研究生活世界本体论是为了在各种生活形态和知识谱系中发现本质普遍联系和统一性。胡塞尔终其一生反对他那个时代相对主义。我们能从胡塞尔有关生活世界本体论学说中获得启发,找到反驳当今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观点某些理据。

  • 标签: 谱系 本质 生活世界 后现代主义 相对主义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和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辩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一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特质标示为“批判和革命”,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本身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辨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整体性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一个极富创新性理论贡献.

  • 标签: 辩证法 批判性 内涵逻辑
  • 简介:通过对康德自由理论“拆解”,海德格尔在《论人类自由本质》这一1930年讲稿中呈现了作为人类本质原初自由概念.在对康德实践自由概念彻底化和深入化中,海德格尔把人类自由理解为自身约束,这同时意味着进入规范空间,并让存在者以诸多样式显现.由此,海德格尔也得以确立起人类存在“伟大”有限性样式,并在不完满者和绝对主体之间为人类寻得其位置.

  • 标签: 海德格尔 自由 有限性 康德 自身约束
  • 简介: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科学。以对“现实的人”科学规定为出发点,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人学体系,并区别于其他关于学说。之所以为人,不因为他是生物实体,而在于他是社会实体,亦即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主义学特别强调人社会本质。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诞生和发展,是具体,历史,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统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统一,它包括“有生命个人存在”,“现实的人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活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实现-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实世界一切变化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说明人、自然、社会及其统一,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科学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人学 “现实的人” 社会 物质生产 存在物
  • 简介:基督教神性爱是全无差异普遍之爱,儒家的人性爱则是亲疏有别的差等之爱,这是学界中具有广泛性一种看法。然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儒文本分析显示:儒家仁爱涵盖天、地、,既是君子人格和政治伦理之基,也是天地大化、生生不已之源,本质上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爱。在实现之道上则讲究由亲到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直至天地万物次第性之序。然而,这一次第之序既合乎自然人伦,也因合着生生之道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对此,既要看到仁爱具有以爱亲行孝为起点,然后外推差别性,也要看到仁爱上达天命、下贯万物、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普遍性。在本质上和践行上,仁爱都带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与顺序性和差异性双重性特征。

  • 标签: 儒家仁爱 基督教神爱 仁爱的普遍性 仁爱的次第性
  • 简介:时下流行一个段子,说:男人=吃+睡+挣钱,猪=吃+睡,代入得,男人=猪+挣钱,移项得,男人-挣钱=猪,所以,不挣钱男人等于猪。女人=吃+睡+花钱,猪=吃+睡,代入得,女人=猪+花钱,移项得,女人-花钱=猪,所以,不花钱女人都是猪。这个段子精辟地概括了很多当代人生活,甚至概括了当代人对人性理解。

  • 标签: 禽兽 当代人 挣钱 男人 花钱 女人
  • 简介:我还以为章鱼保罗是个人呢,男性,名字叫保罗,章鱼是外号。直到近日童世骏先生命题令作文:分析一下章鱼猜球;推辞不得,勉为其难,构思打腹稿时候.心里用代词还是“他”。开笔了,总得了解一些其人其事吧,打开“谷歌”,这才知道保罗真是一条章鱼。以一条鱼而掀动全地球人类听闻,成为一时热议焦点,这事够奇了,不敢说绝后,空前是没有问题

  • 标签: 章鱼 保罗 “他”
  • 简介:整体性范畴是当代世界观和方法论最重要范畴之一。它要求人们将事物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视之为一个整体,要求人们从世界观和方法沦高度确立整体性范畴和整体性思维。其核心是在真正弄清事物各具体方面在事物整体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性质、关系、地位、作用、趋势等基础上,认识并按照事物整体规律去促进其改变和完善,以满足主体性发展需要。整体性思维灵魂是全局性、辩证性、可持续存在和可持续发展性眼光,其关键是真实、具体、全面、过程性地把握事物全局和整体。人和社全及其关系是一个古老哲学问题,从总体上看,东方哲学具有将社会视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传统,相反,西方哲学则更强调人本体地位和首要价值;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科学回答。整体性是深化“全面发展”思想重要路径。

  • 标签: 整体性范畴 全面发展 社会 互动 本质性
  • 简介:2014年12月7日—8日,由中山大学现象学所、学术研究杂志社和《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主办是什么?——现象学与文化哲学视角"哲学工作坊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2014年适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和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140周年诞辰,而"是什么"这一问题在这两位哲学家毕生思索中一直占有显著位置。

  • 标签: 文化哲学 恩斯特·卡西尔 舍勒 哲社版 大哲 学术研究
  • 简介:德行教育预设我们能做出正确道德判断,并加以贯彻实行。知而不行事实。使得道德自律可能性遭到质疑。以价值灌输或行为规训做为保证知行一致教育手段.这种德行教育迷思普遍存在。首先批判来自知行双轨论教育学迷思,并透过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知行同轨论,说明知行不一致现象其实只代表:道德判断是道德行动之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借助布莱西(AugustoBlasi)与蒂尔曼·哈贝马斯(T.Habermas)对于道德行动之充分条件探究,最后将指出,以自我本真与群体团结做为基础责任判断.才是德行教育真正基础。

  • 标签: 德行教育 知行问题 责任判断 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
  • 简介:知道Sein是系词,和汉语中“是”相当,却不把Sein翻译为“是”;认识到本体论重大问题来源于系词种种意味,知道若不把Sein翻译为“是”,本体论讨论就会走样,却仍然不把Sein翻译为“是”,这是令人很难理解事情。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这不仅仅是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乃是理解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与此相关问题,绝不是单纯语言翻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不同语言、思想和文化多层次问题。其中最重要则是对西方哲学中关于being讨论理解。对being那种系词意义理解。

  • 标签: 存在 系词
  • 简介:在1787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自我意识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中过于浓重传统哲学阴影,以崭新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两版"知识学"中关于最高原则公式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在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困难并超越了旧哲学问题域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
  • 简介:张鑫毅诉诸丘奇—哥德尔—尼尔弹弓论证来反驳本人关于句子指称事态结论是失效。弹弓论证默认了共指替换和组合原则,而共指替换应该包含两种形式:整句共指替换和组合共指替换。对两者不加区分运用会导致乞题,而且该论证无法证明所有的假句子共指。从弗雷格本人关于概念作为函数理论出发,可以发现,"真"和"假"不是代入对象之后概念值,而是一个高阶函数(带断言态度句子)值,因此,断言态度才指称真值。

  • 标签: 句子的指称 弹弓论证 共指替换原则 组合原则 概念作为函数
  • 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三种类型实践观,其间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中所做本体沦预设。在第一种实践观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只有一种外在关联,即实践只是获取感性材科和验证认识真理性手段。而在后两种实践观之中,这一关系则是内在,但在第二种实践观中,实践实际上已经被理论化了,成了理论体系中一个奠基性要素,而在第三种实践观中,理论活动则被视为实践活动—个要素,理论被还原为了一种特别的实践活动。三种实践观对应着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第一种对应于实体性哲学,第二种对应于主体性哲学,而只有第三种实践观才构成了实践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哲学实践转向。

  • 标签: 哲学 实践观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实践转向
  • 简介:何朝安(以下简称“何”):老师,两次听您讲授“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课程,感觉您对整个分析哲学有自己独到理解,我们学生很受启发。很荣幸借《哲学分析》约稿机会,让我与您进行一次对话。为此,我认真查阅了我听课笔记,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

  • 标签: 分析哲学 对话 语言哲学 哲学分析 听课笔记 “何”
  • 简介:以实践是一种具体、历史现实生活为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哲学终结论解释为以具体、历史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一般性、永恒性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在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对实践自悖性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根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反对过分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中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 标签: 实践 逻辑 哲学终结论 马克思
  • 简介:技术在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生活紧密相联,几乎涵盖生活方方面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生活;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中与生活渐行渐远同时也让生活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现代技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物质手段、成为一种高高在上操控独立力量,生活就完全地技术化。在生活技术化进程中,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技术便利来改善生活质量和丰富生活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无意义与人生无价值生存论困境。基于生活多维性与技术二重性,技术功能定位必须服务于生活价值旨归,生活终极关怀必须眷顾技术良性发展,生活技术化同时也必须进行技术生活化。

  • 标签: 技术 生活 生活技术化 技术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