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强风化花岗岩地层由于其结构性强且破碎,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取样时极易被扰动,导致室内土工试验的结果无法反映岩土体真实的力学性质;由于其刚度大,标准贯入试验无法有效实施;由于其层厚大且刚度变化大,故实际工程中亟需可以测定沿深度连续变化的岩土力学参数的手段。压试验是一种适应性强的原位试验方法,可以较好地满足以上要求。本文结合笔者的工程实践,介绍了压试验在深厚强风化花岗岩层中的应用,并与室内试验等其它手段得到的力学参数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压试验得到的承载力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室内试验结果。

  • 标签: 深厚强风化花岗岩 旁压试验 强度参数
  • 简介:摘要: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是监理人员重要任务,而监理对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其中一项重要工作而且是最有效的工作就是站,本人根据自己几 年来的施工现场工作经验,就现场监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做好监理站工作谈谈自己看法。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通过对瑞利检测地基承载力技术的研究,阐述了瑞利检测地基承载力的常规手段和技术;并通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现了检测方案设计,并对检测结果汇总分析和评价。

  • 标签: 瑞利波 地基承载力 检测技术
  • 简介:摘要:文章从深基坑防护方面入手,通过对桩基检测法的应用和出现的问题做出探讨以更好地为工程建设和深基坑建设做出更好的铺垫。

  • 标签: 桩基反射波检测 深基坑支护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部超声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肺不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阜外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心血管外科术后1周内发生呼吸衰竭的45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其中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47±5)岁。收集其术后肺部超声、胸部CT检查结果,对比肺部超声检查和胸部CT两种诊断方式在肺不张诊断的一致性、疗效评估、时效性和安全性价值。两种诊断方式一致性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45例患者确诊肺不张病区87个,其中完全性肺不张29个,不完全性肺不张58个。胸部CT检查明确肺不张征象者44例(97.8%),超声诊断为阳性者42例(93.3%),两种检查方法在肺不张诊断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值为0.741,P<0.05)。肺不张疗效评估方面,两种检查方式评估结果完全一致,肺部超声可实时了解肺复张情况。肺复张治疗后超声检测显示42例患者总通气评分显著下降,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3±3.6)分和(26.6±3.8)分,t=10.229,P<0.05]。两种检查手段安全性无明显差异,床肺部超声检查耗时显著短于胸部CT。结论肺部超声在评估心血管外科术后肺不张的准确性与胸部CT一致性良好,动态监测肺部状况并指导肺复张治疗,通过肺部通气评分变化来评估肺复张效果,检查耗时短,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肺部超声 肺不张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腔镜下胸椎阻滞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椎阻滞组(n=30)。椎阻滞组在手术结束前在胸腔镜直视下将20 ml、0.375%罗哌卡因注射在胸4~5肋间、椎体1 cm处;对照组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12、24、36和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哌替啶追加剂量和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主动咳嗽率、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椎阻滞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阻滞组患者术后哌替啶追加剂量和次数分别为(8.2±2.3)mg和(0.2±0.1)次,均低于对照组的(87.8±15.3)mg和(1.8±0.3)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1、34.37,均P<0.05)。椎阻滞组患者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10.0%、6.7%和0,均低于对照组的40.0%、30.0%和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0、5.45、4.29,均P<0.05)。椎阻滞组患者主动咳嗽率为33.3%,高于对照组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P<0.05)。椎阻滞组患者术后恢复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6.5±0.4)h、(20.9±3.1)h和(4.6±1.0)d,均低于对照组的(8.5±0.7)h、(28.6±4.8)h和(6.1±1.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7、7.39、4.19,均P<0.05)。结论胸腔镜下胸椎阻滞可以有效减轻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不良反应较少,有利于术后恢复。

  • 标签: 胸腔镜 肺切除术 镇痛 胸椎旁阻滞
  • 简介:检测搅拌桩桩基还处于探索应用阶段,试就其可行性以及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具体操作步骤摘 要:低应变反射法用于作以探讨。 关键词:低应变反射;检测;桩基;完整性;可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与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基桩检测作为隐蔽工程验收的重要环节,对保证整个工程建设的安全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各种检测方法中,反射法目前应用最广泛、使用最便捷,理论与实践发展也比较成熟,有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及应用分析软件。但是总体而言,基桩检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发展时间不长,许多测试方法不仅理论上不够完善,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反射法虽然发展较快,应用广泛,但同样存在问题和缺点(局限性),同时因其简便快捷、成本低廉,目前有忽视其缺点和适用范围而走向泛滥的趋势。 反射法是低应变测定混凝土桩桩身完整性的一种检测方法,其经过多年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该项技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事实证明它是一种准确可靠、经济快捷的检测手段。 近年来,随着深层搅拌桩在软土地区的广泛应用,工程上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对此搅拌桩桩身质量进行快速有效地分析与评估的检测手段。但是长期以来,对搅拌桩桩身质量的检测往往只能依赖于钻孔取芯或开挖取样等方法,这些方法尽管直接可靠,但由于其时间长、成本高,所以很难对大批量的搅拌桩进行综合质量评估,其结果也就难免以偏概全。 因此,能否将应用于混凝土桩身质量评价的反射法成功地应用于搅拌桩,已经成为桩基动测界中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及解决的课题。在国内,到目前为止,反射法搅拌桩桩身质量还处于探索阶段,尽管有许多学者与同行进行过相关的研究,但是由于所检测的对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地质环境差异、桩身材料的非严格均匀性、桩周介质阻抗与桩身介质阻抗差异小、施工工艺的差异、测试现场条件的差异),其准确性与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完善。 1 反射法的理论基础与可行性分析 1.1基本原理 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反射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桩身顶部进行竖向激振,弹性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当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差异的界面(如桩底、断桩和严重离析等部位)或桩身截面面积变化(如缩径或扩径)部位,将产生反射。经接受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可识别来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息,据此计算桩身波速,以判断桩身完整性及估计混凝土强度等级。还可根据视波速和桩底反射到达时间对桩的实际长度加以核对。 1.2低应变反射法检测桩体完整性的可行性分析 反射法是建立在一维波动理论的基础上的。假设桩为质地均匀、各向同性的一维线弹性体(桩的长度远大于直径,且入射波波长 λ大于桩的直径),当用手锤在桩顶敲击时,产生的应力在桩身传播满足一维波动方程,对于水泥搅拌桩的假设设定如下:( 1)水泥搅拌桩是否可视为一维杆件。( 2)水泥搅拌桩桩身材料是否可视为弹性材料。( 3)水泥搅拌桩桩身波阻抗是否可以被识别。 从目前工程上的应用来看,水泥搅拌桩桩径多为 50cm,桩长多为 8m以上,长径比一般在 16以上,符合桩长远大于桩径的理论条件,桩体可视为一维杆件。 水泥搅拌桩是由水泥就地与地基土充分搅拌硬化而成,水泥土在受力初期,应力与应变关系基本上符合虎克定律。可视为弹性材料。 与混凝土灌注桩相比,尽管水泥搅拌桩桩身波阻抗明显要小,但目前大量的工程试验资料证明,水泥搅拌桩桩身抗压强度可达 1.2MPa以上( 425#水泥,喷灰量 50kg/m,龄期 90d),其抗压强度远大于桩周土强度,基本符合 -维波动方程的理论假设。对实际工程桩的检测也表明,一维压缩在水泥搅拌桩桩身以内的入射、透射、反射特征清晰。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在对多道瞬态面技术的特点以及多道瞬态面技术在工程堪察中应用的资料采集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实例,对现代公路工程堪察中对多道瞬态面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现代公路 工程堪察 多道瞬态面波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睡眠脑电慢活动(SWA)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中心以打鼾为主诉并完成整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46例,年龄(55.3±5.2)岁;依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4组:单纯打鼾组(AHI<5次/h)、轻度OSA组(5次/h≤AHI<15次/h)、中度OSA组(15次/h≤AHI<30次/h)、重度OSA组(AHI≥30次/h),分别在整夜睡眠期、非快速眼动(NREM)期和快速眼动(REM)期中,先比较各组间5个频带的绝对脑电能量;然后比较4组SWA的相对值在NREM周期的分布;并进一步分析所有受试者中SWA与AHI及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在整夜睡眠期、NREM期和REM期,中度和重度OSA组的SWA均低于轻度OSA和单纯打鼾组[整夜睡眠期:(120.3±49.4)、(125.6±65.5)比(147.1±68.3)、(163.1±66.7)μV2,NREM期:(143.9±60.0)、(146.6±77.1)比(173.6±79.8)、(193.7±82.4)μV2,REM期:(39.9±14.7)、(41.4±13.1)比(48.4±20.8)、(52.6±21.7)μV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第1个NREM周期到第4个NREM周期,各组的SWA相对值均呈减小趋势。单纯打鼾组、轻度及中度OSA组4个NREM周期间的相对SW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重度OSA组在4个NREM周期的相对SWA分别为(156.5±0.5)%、(149.6±±0.4)%、(135.1±0.4)%、(121.7±0.4)%(P=0.053);在第4个NREM周期,重度OSA组的相对SWA高于轻度OSA组[(85.5±0.3)%比(121.7±0.4)%](P=0.004);第1个NREM周期SWA与ESS评分负相关(r=-0.239,P=0.043),整夜SWA、NREM期SWA、REM期SWA及4个NREM周期SWA与AHI均无相关性(r=-0.095、-0.092、-0.174、-0.161、-0.089、-0.024、-0.115,均P>0.05)。结论OSA患者的SWA有内在稳定性,且与患者的日间嗜睡程度有关,是评估OSA患者日间嗜睡程度的潜在指标;SWA作为睡眠质量评价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动态分析,关注其周期性变化。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多导睡眠描记术 睡眠,慢波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 :为了探索全自动雷达在线缆道在山区河流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文章以长江流域长江下游干流秋浦河高坦水文站全自动雷达测流系统与转子流速仪同步实测水面流速数据为依据,按照水文统计学原理进行计算、检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率定雷达在线缆道测流系统流量相关关系式,进而推求断面流量,解决雷达用于高坦水文站高水测验时的流量计算问题。

  • 标签: 全自动雷达波在线缆道测流系统 使用条件 线性关系 率定分析 高坦水文站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重症患者股四头肌厚度(股直肌厚度、股中间肌厚度)、横截面积(股直肌横截面积)与医学研究委员会(MRC)手法肌力评分的相关性,及其随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的变化特点,并判断肌肉变化对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3至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预期≥5 d的患者,前瞻性收集患者入ICU第1天(D1)、第3天(D3)、第5天(D5)、第7天(D7)、出ICU时(D出ICU)超声测量下的股直肌横截面积、股直肌肌肉厚度、股中间肌肌肉厚度以及评价D出ICU时MRC肌力评分,分析其相关性以及股四头肌变化的规律。并以D出ICU时MRC>48分作为诊断ICU-AW阳性的标准,分析股四头肌肌肉变化与ICU-AW的关系。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5例重症患者,男25例,女20例,年龄为(58±10)岁。患者的股直肌横截面积、股直肌厚度、股中间肌厚度随ICU住院时间的增长而减少。股直肌横截面积、厚度及股中间肌厚度与MRC评分呈正相关(r=0.452、0.411、0.402,均P<0.05),股直肌横截面积、厚度及股中间肌厚度的下降幅度均与MRC评分呈负相关(r=-0.682、-0.740、-0.734,均P<0.05)。入ICU第3天股直肌横截面积萎缩率预测ICU-AW阳性的临界值为6.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77.8%;第5天股直肌厚度萎缩率预测ICU-AW阳性的临界值为14.5%,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66.7%;第7天股中间肌厚度萎缩率预测ICU-AW阳性的临界值为19.9%,敏感度为70.6%,特异度为87.5%。结论床超声测量股四头肌横截面积、厚度对ICU-AW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能够早期识别ICU-AW患者。

  • 标签: 超声检查 ICU获得性衰弱 床旁超声 股四头肌 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道椎入路显微镜椎管减压术与传统半椎板入路手术在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6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将56例患者分成通道椎入路组(n=35)和传统半椎板入路组(n=21)两组手术,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功能情况。结果通道椎入路组在手术时间(83.1 min±7.3 min)、出血量(18.2 ml±3.9 ml)、卧床时间(37.4 h±7.8 h)及住院时间(3.8±1.1)d,显著优于半椎板入路组[手术时间(86.1±9.6)min、术中出血量(40.5±13.3)ml、卧床时间(63.7±15.8)h及住院时间(6.5d±2.0)d],P<0.05;通道椎入路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分别为21.8±3.4、23.6±2.4及24.2±2.4,显著高于半椎板入路组(分别为19.9±3.7、21.6±2.8及22.4±2.1),P<0.05;通道椎入路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VAS评分2.2±1.0、2.0±1.1及0.4±0.1,低于半椎板入路组(分别为3.1±1.2、2.6±1.3及0.5±0.1),P<0.05;在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融合微创手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中,通道椎入路出血量更少、卧床及住院时间更短,短期内临床症状缓解优于传统半椎板入路,长期随访时两种入路预后均满意。

  • 标签: 通道 半椎板入路 腰椎管狭窄 微创脊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射刀对70岁及以上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放疗中心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或影像学诊断的70岁及以上大肝癌患者82例,男58例,女24例,年龄70~85(75±4)岁,中位肿瘤直径6.7 cm(5.0~10.0 cm),均接受射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观察1、2、3年肿瘤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FS)、局部控制率(LC)和总生存率(OS)及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放射治疗,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中位PFS为10个月,客观缓解率为64.63%(53/82),疾病控制率为85.37%(70/82),治疗后1、2和3年的PFS分别为39.0%(32/82)、22.1%(18/82)和17.1%(14/82),1、2和3年LC分别为95.1%(78/82)、92.3%(76/82)和92.3%(76/82),1、2和3年的OS分别为68.3%(56/82)、48.8%(40/82)和31.7%(26/82)。9例患者出现放射性肝损伤,无因放射性肝损伤死亡病例。Cox回归分析显示甲胎蛋白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风险因素(HR=2.304,95%CI 1.118~4.747,P<0.05)。结论射刀治疗70岁及以上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的LC和OS高,疗效较好,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少。

  • 标签: 肝肿瘤 放射疗法 计算机辅助 射波刀 老年人
  • 简介:摘要: 研究了基于 Morlet复小变换的弱非线性系统识别方法。用 Morlet复小变换对弱非线性系统自由振动响应进行分析,通过小脊线对应的尺度和脊线上的小系数识别其瞬时频率和瞬时振幅,由识别的瞬时振动参数进一步识别弱非线性系统的固有频率、阻尼系数和非线性系数。

  • 标签: 参数识别 非线性系统 钢筋混凝土梁 混凝土框架结构 小波变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基于小变换的肿瘤全域T1加权像(T1WI)、T2WI与表观扩散系数(ADC)序列的特征参数对于鉴别儿童颅后窝三种常见脑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经病理证实的59例髓母细胞瘤、13例室管膜瘤与27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术前MRI图像以及年龄、性别、症状等临床资料,进行不同序列间的配准,获得T1WI、T2WI、ADC三个序列感兴趣区的小波特征参数,得到对分类贡献排名前十的特征参数,并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进行特征训练和测试。结果对分类器贡献排名前十的小波特征均来自ADC序列,随机森林分类器在训练集中准确度100%,测试集中由排名第一和第三的小波特征构建的模型对三种脑肿瘤鉴别的准确度最优为86.8%,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三种脑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100%、94.8%、76.9%;特异度分别为97.6%、88.0%、98.8%。结论基于肿瘤全域ADC序列感兴趣区的小波特征能提供更多量化信息,帮助鉴别儿童三种常见颅后窝脑肿瘤,诊断效能最高的是ADC序列的第6及第12个小波特征的组合。

  • 标签: 儿童 脑肿瘤 颅窝,后 磁共振成像 小波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维剪切弹性成像(2D SWE)技术结合临床生化指标等资料预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切除术的274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HCC,其中男235例,女39例,年龄19~80(56±11)岁。分析其术前2D SWE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术中各项指标,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HLF,对以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该模型对PHLF的诊断效能。另外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的103例HCC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其中男89例,女14例;年龄23~80(55±11)岁。结果2D SWE所得的肝脏硬度测值(LSM)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层粘连蛋白(LN)是PHLF的独立预测因子,三者结合得到预测模型PM=-15.451+0.095×LSM+11.7×INR+0.012×LN,其诊断PHLF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2,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诊断PHLF的AUC。外部验证组中PM预测PHLF的AUC为0.81。结论2D SWE技术有助于临床医师术前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帮助预测原发性HCC患者PHLF的发生。

  • 标签: 肝切除术 肝衰竭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 原发性肝细胞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时剪切弹性成像技术(2D-SWE)获得的肝脾弹性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55±12)岁,回顾性分析2D-SWE技术获得的肝(L-SWE)脾(S-SWE)弹性值与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的相关性,并与常见血清学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其对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结果根据HVPG测值,58例患者中HVPG≥10 mmHg(1 mmHg=0.133 kPa)者47例,为临床显著门脉高压(CSPH),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风险增高;HVPG≥12 mmHg者34例,为严重门脉高压(SPH),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概率增加。相关分析显示L-SWE与HVPG值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2,P<0.01),S-SWE为高度正相关(r=0.68,P<0.01)。血清学模型为低度正相关(r=0.36及r=0.28,均P<0.01)。L-SWE、S-SWE及二者联合预测CSPH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0.88、0.89,当L-SWE>12.86 kPa或S-SWE>35.73 kPa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风险性增高。L-SWE、S-SWE及二者联合预测SPH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0.81、0.77,且S-SWE特异度最高,当S-SWE>41.5 kPa时,曲张静脉出血风险大。结论2D-SWE技术获得的L-SWE及S-SWE可协助诊断CSPH及SPH,进行危险分级评估。

  • 标签: 肝硬化 弹性成像技术 高血压,门静脉 肝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