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由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天津市科委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中科院微生物所、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筹)和天津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联合承办的“中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高峰论坛2008”4月18日上午在天津港保税区开幕。来自海内外30余家企业、60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届论坛活动。

  • 标签: 工业生物技术 生产模式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中科院 天津市
  • 简介:随着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动物脂肪和植物油料作为基本原材料的油脂工业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当代粮油食品工业的关键性组成部分。但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其发展,也为了使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得到更好的运用,我们必须加大对着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其不断健康发展。现结合我国现代油脂工业的主要发展现状对其发展趋势具体的展开探讨。

  • 标签: 油脂工业 生物技术 现状 发展
  • 简介:目的:采用巢式PCR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单克隆抗体的轻和重基因进行扩增,对获得的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找出克隆鼠Igκ轻和重可变区基因的通用方法。方法:设计22对扩增鼠Igκ轻可变区和重可变区基因的引物,对6株鼠抗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单克隆抗体的轻和重可变区基因进行克隆并测序,与NCBI公布的鼠免疫球蛋白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巢式PCR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单克隆抗体克隆过程的假基因,并且得到的单克隆抗体的氨基酸序列均符合鼠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特征。结论:建立了克隆鼠免疫球蛋白轻和重可变区基因的通用方法,为后期克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基因提供了基础,并为研究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与抗体的结合位点提供了实验数据。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病毒 单克隆抗体 可变区 巢式PCR 序列分析
  • 简介:产生免疫原性的残基都是位于蛋白表面的暴露残基,为了消除鼠抗体对人的免疫原性,利用表面再塑方法对本室克隆的鼠抗人纤维蛋白抗体单Fv片断进行了人源化分子设计。首先确定了鼠及人Fv表面残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鼠与人Fv间表面残基的差异,将有差异的鼠表面残基换成人的。提出了残基最高频率人源化及最相似人源化两种人源化方案。人源化后鼠抗人纤维蛋白抗体单Fv的结构经Profile-3D验证是合理的,置换的表面残基溶液可及性未变,且未影响CDRs的结构,应不会影响与纤维蛋白的亲和力,为鼠抗体人源化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单克隆抗体 人源化 表面再塑 分子设计
  • 简介:应用Pharmacia公司的重组噬菌体抗体系统,从经过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抗原D二聚体(DD)免疫过的鼠脾细胞mRNA中构建出组合单抗体(ScFv)cDNA文库。文库cDNA克隆到噬菌粒载体pCANTAB5E,转化大肠杆菌TG1,得到2.5×105个氨苄抗性菌落。通过噬菌体表面呈现,用DD对表达的重组噬菌体单抗体文库进行三轮亲和富集获得一株特异抗DD的噬菌体单抗体(ScFvA11)。经Phage-ELISA鉴定,呈现在噬菌体表面的ScFvA11与DD结合的ELISA阳性滴度小于107tfu/ml,而与人纤维蛋白原结合的ELISA滴度大于1010tfu/ml,两者相差1000倍以上。表明ScFvA11具有较好的DD结合特异性。经序列分析,ScFvA11cDNA全长729bp,其中Vh基因354bp,编码118个氨基酸;Vl基因327bp,编码108个氨基酸;Vh与Vl之间为(Gly4Ser)315个氨基酸连接肽。

  • 标签: 单链抗体 噬菌体抗体库 纤维蛋白 D二聚体
  • 简介:人类诞生以来,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就逐渐形成,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发生着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人类有自己的权利和价值,生态环境也一样.但人类在对自身权利和价值的追求过程中很难意识到生态环境的自身权利和价值,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危机则成为了人类活动的必然产物.

  • 标签: 生态环境 生态危机 社会主义
  • 简介:目的:本实验室通过转座突变技术获得了一株高产表面活性物质的芽孢杆菌dhs-330-021,研究其对状亚历山大藻的抑制效果,及其溶藻作用方式。方法:在状亚历山大藻的培养液中添加dhs-330-021的发酵液等,间隔一定时间计数获得藻细胞的数量。结果:菌株dhs-330—021培养后期的发酵液溶藻效果好于培养前期和中期;在一定浓度范围内,dhs-330-021的发酵液对不同生长期的状亚历山大藻均有溶藻效果,其中对延滞期和稳定期效果最好;菌株的发酵液和无菌上清液的溶藻效果明显,而菌悬液溶藻效果较差。结论:菌株dhs-330-021能显著抑制状亚历山大藻的生长,其溶藻方式属于间接溶藻。

  • 标签: 链状亚历山大藻 芽孢杆菌 溶藻机理 表面活性剂
  • 简介:目的:研究柔红霉素产生菌天蓝淡红霉菌SIPI-1482中酮还原酶基因dnrU阻断后的产物(13s)-13-二氢柔红霉素及其他发酵产物的变化。方法: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以大肠杆菌质粒pUC18为基础构建了dnrU基因交换质粒,通过在SIPI-1482染色体上的dnrU基因中插入安普霉素抗性基因来筛选dnrU的阻断突变株。结果和结论:PCR验证表明成功地阻断了dnrU基因。dnrU基因敲除后,重组菌发酵产物中(13s)-13-二氢柔红霉素消失,而其他发酵中间产物也有一定变化。

  • 标签: 天蓝淡红链霉菌 DnrU酮还原酶 同源重组 (13s)-13-二氢柔红霉素
  • 简介:用Biosym公司开发的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系统模建了鼠抗人纤维蛋白抗体Fv片断的三维结构。Fv是由重可变区(Vh)和轻可变区(Vl)两个结构域组成的具有抗原结合能力的最小抗体片断。先分别模建了Vh和Vl两个结构域,然后搭建出Fv片断的整体三维结构,并对模建的结构进行了分子力学和动力学优化。对结构的合理性验证显示模建结构是合理的。本研究为鼠抗人纤维蛋白抗体Fv片断的人源化的分子设计打下了基础。

  • 标签: 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 同源模建 抗体Fv片断
  • 简介:微生物转化与医药工业间的关系密切,微生物转化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转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微生物转化技术应用于医药工业已逐渐成为医药工业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介绍微生物转化技术的概念、特点及方法,并对微生物转化在医药工业中的主要应用方面进行深入阐述,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到微生物转化的重要性。

  • 标签: 微生物转化 医药工业 应用方面
  • 简介:环境是一种特殊资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直接导致经济损失与财富流失,明显影响了我国现期经济指标和预计经济趋势.因此,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作者作为神农架林区的工作人员,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神农架林区的林业生态建设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供同行参考.

  • 标签: 神农架林区林业 生态建设 发展 思考
  • 简介:近几年,我国工业革命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过度的开垦及其放牧都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整个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各种污染物的影响,导致全球化生态危机加剧,原本生态环境所具有的产品及其服务功能都在逐步消失.所以,生态受到影响将极有可能会导致人类的可持续化发展受到影响本文现就恢复生态学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及其建议.

  • 标签: 生态学 生态恢复 生态系统
  • 简介:肠道微生态作为机体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与糖尿病、肥胖症、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密切相关,但肠息肉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我们通过对年龄、饮食、肥胖等因素的分析,揭示肠道微生态与肠息肉发生的相关性,冀望有助于提高肠息肉的早期诊断率,降低肠癌的发生率。

  • 标签: 肠道微生态 结肠息肉 相关性
  • 简介: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业生态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微生物技术在生态农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就微生物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微生物技术 生态农业 作用
  • 简介: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材料在带给人们巨大福祉的同时,其潜在的生态毒性效应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并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到证实.本文首先从粒径、表面特征、溶解性、吸附性能、催化活性、光学特性和暴露途径方面,论述了影响纳米材料生态毒性的各种可能因素,其次综述了纳米材料生态毒性的作用机理,包括氧化胁迫、配位效应、遗传毒性、机械损伤和遮光效应等,最后分析了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 标签: 纳米材料 生态毒性 影响因素 毒性机理
  • 简介:从梁平县森林生态建设实际出发,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为提高森林生态建设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森林生态 问题 对策
  • 简介: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紧密,影响重大,任务紧迫,形势逼人.据调查,我国当前大学生存在厉行节约的美德传承不够、生态知识的学习运用不够、尊重生命的习惯养成不够和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不够等问题.高校必须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设计,搭建教育平台,营造教育氛围等途径,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建设人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 标签: 大学生 生态文明素质 素质教育
  • 简介:人工合成了芋螺毒素SO3的基因片段,通过链延伸方法获得了SO3的全长基因.在此基础上,将SO3基因插入到含抗大鼠转铁蛋白受体的单抗体基因的pTIG-Trx表达载体中,构建含抗大鼠转铁蛋白受体单抗体和SO3融合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和Origmia(DE3)/DsbC并得到了表达,该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为进一步研究芋螺毒素SO3跨血脑屏障转运和治疗作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转铁蛋白受体 单链抗体 芋螺毒素SO3 血脑屏障 大鼠 融合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