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背景】2006年我国广东地区发现由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uV)侵染引起的朱槿曲叶病,但有关该病害在朱槿植物上的发病率、传播体-烟粉虱隐种的组成尚未见报道.【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和清远地区对感染CLCuMuV的朱槿植株进行抽样调查;利用mtCOI引物扩增鉴定烟粉虱隐种种群组成.【结果】调查表明,广州和清远地区朱槿上CLCuMuV的发病率分别为53.98%-71.78%和38.42%-45.27%.烟粉虱种群均为MEAM1和AsiaH7隐种的混合种群;广州地区烟粉虱种群中AsiaH7隐种的比例为6.25%-17.71%,清远地区AsiaH7隐种的比例为76.25%-89.17%.【结论与意义】随着带病植株种植范围的扩大以及可传毒烟粉虱隐种的扩散,CLCuMuV很有可能大范围扩散流行,应做好防控监测工作.

  • 标签: 广东省 朱槿曲叶病 烟粉虱
  • 简介:烟粉虱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20多年,烟粉虱的一些遗传群入侵世界各地,严重危害作物生产。烟粉虱遗传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早已被关注,但其分类地位,尤其是烟粉虱到底是一个包含多个生物型的种还是一个包含许多隐种的物种复合体,一直颇受争议。近几年,有关烟粉虱种系发生和系统学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有证据推论其是一个包含至少31个隐种的物种复合体,但生殖隔离证据仍显不足,种系发生分析结果也因仅依据COI一个基因而受到质疑。因此,在大多数从事烟粉虱研究的同行接受其为一个物种复合体的概念的同时,仍有同行沿用生物型的概念。在我国境内已先后报道了包括13个本地种和2个全球入侵种在内的15个烟粉虱隐种。本地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及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岛的东南沿海地区,隐种的多样性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入侵种“中东一小亚细亚1”隐种(MEAMl)(即“B型”)和“地中海”隐种(MED)(即“Q型”)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003年前后入侵我国,并在许多地区迅速取代了本地种而占据优势地位。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数据显示,这2个入侵种可在大部分区域共同存在,但自2005年以来,MED在许多地区陆续取代MEAMl,这很可能与MED对大量使用的新烟碱类杀虫剂有较强抗性有关。本文还讨论了烟粉虱隐种复合体分类所面临的命名等难题以及大范围抽样调查的数据偏差问题。

  • 标签: 烟粉虱 隐种复合体 种系发生 分布
  • 简介:[背景]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危险的外来入侵害虫,自2008年在我国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但有关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的发生情况缺乏系统的调查报道.[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对云南省16个州(市)72个区(市、县)的扶桑绵粉蚧的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其天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扶桑绵粉蚧在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德宏州芒市,红河州元阳县、蒙自市,保山市隆阳区,丽江市华坪县,楚雄州永仁县,怒江州泸水县8个州(市)共10个市(县)有零星分布.其寄主植物共14科18属19种,包括园林观赏植物3种、经济作物1种、蔬菜作物2种、粮食作物1种、杂草11种,其中有12种植物在我国其他疫区未见报道;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天敌3种.[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省呈零星点状分布、疫区间受害情况有差异,未对经济作物造成严重损害.本研究可为云南省开展扶桑绵粉蚧的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云南省 分布与危害 天敌
  • 简介:【背景】降香黄檀被确定为海南省省树后,种植面积迅速增大,但对于其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控方面的研究较少。【方法】采用人工采集结合灯光诱集的方法,调查降香黄檀种植区的害虫种类,同时对其危害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海南降香黄檀害虫共计19种,确定了其中18种的学名,并掌握了各害虫的分类学地位、危害部位及症状。害虫在降香黄檀植株各个组织部位均有分布,其中以叶部的分布数量较大,茎干次之。苗期以食叶性害虫居多;5年生以内的植株上蛀干害虫数量显著增多;老龄植株上的茎干害虫较少。【结论与意义】海南省降香黄檀各生育期均有害虫危害,日后仍需加强对其害虫监测与防控技术的研究。

  • 标签: 降香黄檀 害虫种类 危害症状
  • 简介:列当是一种根寄生种子植物,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对象,同时也是我国的内检对象。新疆是我国列当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和种类最多的地区,对新疆的主要经济作物,如加工番茄、向日葵、甜瓜等已造成严重危害。在新疆文献记载的列当种类有18种,常见的有埃及列当、大麻列当、向日葵列当和弯管列当,并已广泛分布于新疆各县、市、团场。列当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检疫、田间管理、轮作等,但目前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本文通过对新疆列当的相关文献搜集、整理分析,总结了目前新疆列当的种类、分布情况,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为今后列当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新疆 寄生植物 列当 种类 防治技术
  • 简介:【背景】豚草是一种世界性恶性害草,目前已入侵我国广东部分地区。【方法】通过定点调查与线路踏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豚草在广东的发生分布与危害状况;通过种子在系列温度下的萌发试验和发生地定点定期的观察,掌握豚草在广东的生长发育特性。【结果】目前,豚草在广东广泛分布于北部的韶关、清远和东北部的梅州一带,东部的汕头、汕尾和西部的肇庆、湛江有局部分布,珠江三角洲一带尚未见分布。在广东发生的豚草,种子没有休眠性,成熟种子落地后遇到适宜的环境即可萌发。一年中豚草有2个出苗高峰期,分别是春季3~4月、秋冬季11—12月,幼苗可越冬生长;在湿润的生长环境下,不同生育期豚草可共存,且部分豚草开花结实后地上茎叶干枯,茎基和地下根部存活,形成丛生状的亚灌木。刈割试验表明,留茬高度和茎节数对豚草再萌生新枝的能力有显著影响。【结论与意义】豚草在广东省正逐渐向中南部扩散,对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将构成严重威胁,应引起各部门的关注,以控制其进一步扩散。

  • 标签: 豚草 分布 生长发育 广东
  • 简介:象Wolbachia那样的繁殖寄生虫在节肢动物之中是极其普遍的并且能在他们的主人的繁殖和健康上有大影响。未被发现的感染能因此使集中于繁殖隔离的主人行为,复制,健康,和度的方面的大量研究的结果惊讶。这个潜在的问题被有货模型系统果蝇melanogaster的调查Wolbachia感染的发生的工作已经加重了。这里,我们调查进一步通常使用的模型节肢动物的实验室股票的一个范围,特别集中于面粉甲壳虫Triboliumcastaneum和Triboliumconfusum,豇豆象鼻虫Callosobruchusmaculatus和相关种类(翘目:Tenebrionidae和Bruchidae)。这些种类是普遍的存储了产品害虫因此有共生者的感染的知识进一步在通知biocontrol措施有潜在的使用。甲壳虫与3个已知的微生物引起的繁殖寄生虫为感染被估计:Wolbachia,立克次休属微生物,Spiroplasma。有一些这些微生物的感染在一些股票学习了的实验室被发现,尽管全面感染是相对稀罕的。多半在这些或另外的种类和以前的研究的类型发现感染最被假装的后果被讨论。

  • 标签: 内共生细菌 赤拟谷盗 模型系统 豆象科 物种 有机体
  • 简介:[目的]蔗扁蛾是危害巴西木、甘蔗等园林植物和经济作物的重要入侵害虫。该虫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被发现,现已分布在海南、广东和上海等19个省市,并有迅速扩散蔓延的趋势。对入侵害虫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可为实施害虫监测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蔗扁蛾已有分布点的记录,分别在4种地理区域构建Maxent生态位模型,并采用加权平均值法对其进行整合,进而分析蔗扁蛾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结果]基于4种地理区域构建的Maxent模型对我国南部地区的预测结果基本一致,4种模型的预测差异主要在新疆北部和西南部、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吉林西部、山西中部等地区。整合模型显示,华东和华南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较大的分布可能性。[结论]蔗扁蛾在我国尤其是南方具有较大的潜在分布空间。这些地区应警惕蔗扁蛾的入侵,同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 标签: 蔗扁蛾 入侵物种 生态位模型 加权平均值法 潜在分布
  • 简介:【背景】齿裂大戟原产于北美,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一种检疫性杂草。目前,该杂草已在我国的华北、华东和西南建立种群,并呈扩散蔓延趋势。由于该入侵植物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一旦大面积扩散势必造成极大损失,急需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其未来的扩散趋势,进而制定早期预警措施。【方法】使用MAXNET模型,运用齿裂大戟在原产地和中国的已知分布数据及筛选后的环境变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及其生活史特征和环境适应特性,直观和定量地预测了该原产北美的植物在中国的适生范围,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分析方法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齿裂大戟在我国有较为广阔的潜在分布区,其中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地处33°~40°N,109°~119°E的北京、天津、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中北部、山西南部和陕西西安等地。【结论与意义】结合齿裂大戟在我国的分布现状和传入扩散特性,划定了其在我国潜在的高风险区域,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入侵植物进一步传入和扩散的早期预警和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齿裂大戟 最大熵模型 入侵植物 生态位 潜在分布区预测
  • 简介:【目的】小瓜虫病是澳洲龙纹斑苗种阶段危害巨大的寄生虫病。探究小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器官上的分布及其影响可以丰富小瓜虫的致病性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渔业生产中小瓜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光镜及扫描电镜技术确定病原,并观察小瓜虫在澳洲龙纹斑鳃丝、鳃小片及鳃盖上的分布情况及这些器官的变化情况。【结果】小瓜虫侵染澳洲龙纹斑的鳃器官后,分布在鳃丝、鳃小片及鳃盖的表面,上皮细胞之下及鳃小片之间,或是包裹在黏液细胞里,但侵染后期在鳃丝及鳃小片上的数量明显少于鳃盖。侵染后期,鳃丝、鳃小片及鳃盖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变形,黏液细胞分泌增多,鳃小片末端膨大变形甚至黏连融合,顶端充血呈球状或棒状。【结论】对于鳃部而言,侵染后期小瓜虫主要分布在澳洲龙纹斑的鳃盖上。小瓜虫主要通过侵染引发澳洲龙纹斑鳃部器官的变形膨大,使其丧失正常的功能,造成血液循环受阻、渗透压调节失衡,最终导致鱼体缺氧死亡。

  • 标签: 小瓜虫 澳洲龙纹斑 鳃盖 扫描电镜
  • 简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生物入侵的危害日趋严重(Painietal.,2016)。生物入侵的防控已成为21世纪全球各国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科学研究的热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万方浩等,2011)。外来生物入侵已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不断增强(万方浩等,2009)。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多样,为不同物种的入侵提供了天然生境。因此,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入侵物种,这些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危害。

  • 标签: 外来入侵杂草 入侵危害 可持续治理 外来生物入侵 入侵物种 科学研究
  • 简介:【背景】白花鬼针草为农区恶性杂草,原产于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其在全球和中国的适生区域及适生等级还不明确.【方法】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白花鬼针草在全球以及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白花鬼针草在全球的分布更多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白花鬼针草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南半球15°-3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北美南部、南美中南部、非洲南部、东南亚北部以及大洋洲中南部沿海地区为白花鬼针草中、高度适生区.白花鬼针草在中国的适生区主要位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到2070年,白花鬼针草在全球的适生区面积与当前相似,但在中国的适生区有所增大.【结论】白花鬼针草在我国有进一步扩张的风险.

  • 标签: MAXENT 白花鬼针草 潜在分布区 预测
  • 简介:[目的]松材线虫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检疫性外来入侵物种,给我国林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在松材线虫疫区的调查发现,一些年平均温度8℃左右的高海拔地区也开始有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说明其分布线可能开始向北和高海拔地区移动。因此,在松材线虫低温适应性驯化环境下,对松材线虫在我国的最新风险分布区进行了预测。[方法]将松材线虫分为长期(30d)暴露和短期(24h)暴露2组进行低温(3、1、0、-1、-3、-5、-6、-7、-9、-12℃)暴露实验,得出致死温度LT50、LT75和LT99。利用CLIMEX1.0适生性分析软件与ArcGIS10.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以LT50、LT75和LT99为界限划分风险分布区。利用CLIMEX软件导入新的温度数据对松材线虫进行适生性分析,将结果导入ArcGIS中,进行IDW插值,以EI值划分松材线虫风险分布区。对有无低温胁迫及不同低温胁迫时间下的中度风险分布北线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松材线虫长期冷胁迫(30d)条件下的中度风险分布区界线比短期冷胁迫(24h)条件下和无胁迫条件下(以EI值划分)的中度风险分布区界线明显靠北。[结论]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松材线虫分布区有向北扩散的趋势,即产生一定的低温适应性进化。

  • 标签: 松材线虫 ARCGIS CLIMEX 风险分析 低温适应性
  • 简介:【背景】柳厚壁叶蜂是一种严重为害柳树的害虫,会造成叶片提早枯黄、脱落,虫瘿成串,叶片扭曲变形,严重影响柳树的生长发育和园林景观效果。【方法】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了柳厚壁叶蜂雌雄成虫、卵、幼虫、蛹及虫瘿的形态特征,并调查了乌鲁木齐市不同区域各种柳树上柳厚壁叶蜂的危害率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垂柳和龙爪柳受害最严重,受害株率达到100%;其次是旱柳,受害株率52.63%;该蜂对白柳及馒头柳没有危害。柳树冠不同方向和上、中、下不同部位受害率无显著性差异。每片叶通常有1-3个虫瘿,串珠状分布,每个虫瘿中有1头幼虫,幼虫在枝条上的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不同区域垂柳受害率调查表明,新疆农业大学柳树枝条受害率最高,达8.65%;其次是新疆大学洪湖,枝条受害率为5.19%;然后依次是儿童公园、西公园、植物园、水上乐园、红山公园、水磨沟公园。【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柳厚壁叶蜂的预防控制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柳厚壁叶蜂 柳树 危害 空间分布 乌鲁木齐市
  • 简介:纳塔尔实蝇CeratitisrosaKarsch属双翅目实蝇科腊实蝇属,为害30余种经济植物,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运用CLIMEX3.0及ArcGIS9.3对纳塔尔实蝇在我国目前及未来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纳塔尔实蝇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为18.250°N-30.250°N,其中,华南和东南地区为高度潜在地理分布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台湾等地。在未来的气候条件下,2020和2050年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北界分别移至31.250°N和32.250°N,且中度潜在地理分布区北移明显;2100年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北界移至33.750°N,且高度适生区北移明显。因此建议目前应加强纳塔尔实蝇检疫措施,完善监测体系,监测网点主要设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尤其应对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等地进行长期监测;同时,应对湖南、贵州、江西、湖北、江苏、安徽等省进行定期监测,严防该虫入侵。

  • 标签: 纳塔尔实蝇 潜在地理分布 CLIMEX ARCGIS
  • 简介:AtthestartofournewJournalofBiosafety,IwaspromptedbymyCo-Editors-in-Chief,ProfessorWanandProfessorYou,toprovideregularreviewsorupdatesonbiosafetyforourreaders,giventhatImostlyresideoutsideChina,andhavemanyinternationalconnections.Thatisaverybigtask,andIwasnotsurethatIcoulddoitasthejournaldemands.However,Ihadthoughtthatinalighterway,IcouldattempttopresentmythoughtsonsomeissuesthatIfeelareofimportancetoday.Chinaisveryquicklyopeningtotheworld,economically,scientifically,andinmanyotherfields,andformanycolleaguesinsideandoutsideChina,thisisanewsituation.Duringmycareer,IhaveworkedinseveralcountriesofEurope,inNewZealand,andhadprojectsonothercontinents.Thisgavemeexperiencesindifferentpartsofourglobe,andIfeelthatallofus,ecologists,havetostartthinkingmorewidely,andbeawareofdevelopments,especiallyofhumanimpacts,onfarawayplaces.Somyviewwhenwritingtheseessayswilltrytobebothlocalandglobal.ThereforeIhavechosentheoveralltitleforthisseriesofessays'Thoughtsofatravellingecologist'.Belowyouwillbeabletoreadthefirstone-Ihopeyouwillenjoythem.Ifyoufeelliketoadd,orcommentonmyessays,pleasefeelfreetodoso.Anyfeedbackwillbemostwelcome.

  • 标签: 摘要 编辑部 编辑工作 读者
  • 简介:【背景】广东省是中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入侵昆虫引发的生物灾害日趋严重.【方法】根据广东省各地区的野外调查结果及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汇总分析了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种类、原产地、入侵地、地理分布格局.【结果】据统计,在广东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的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30种,以蚧类最多,占30.00%;在广东省的外来入侵昆虫中,原产于亚洲的种类最多,为12种,占40.00%,其中东盟8种,北美洲、南美洲各占20.00%、16.67%,从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传人的分别占10.00%、3.33%和3.33%;外来入侵昆虫的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的有17种,占56.67%,且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海南省的占20.00%,云南省的占10.00%,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的均为3.33%;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地理分布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珠三角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物种数量较多,粵西地区相对次之,粵北和粵东地区相对较少.【结论与意义】明确广东省外来有害昆虫的入侵现状及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广东省 外来入侵昆虫 地理分布 原产地 首次发现地
  • 简介:[背景]青檀绵叶蚜是近几年在山东枣庄市发现危害青檀的新物种,该蚜虫对青檀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方法]2013年对山东和安徽青檀分布地实地调查确定青檀绵叶蚜的分布情况,并结合我国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青檀绵叶蚜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结果]青檀绵叶蚜潜在高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山东,江苏和北京有零星分布;中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低风险区集中在山西、四川、江西、辽宁、湖北、湖南和浙江等地区.[结论与意义]青檀绵叶蚜潜在分布区集中在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青檀分布地区预防青檀绵叶蚜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青檀绵叶蚜 MAXENT AUC 潜在地理分布
  • 简介:昆虫是在勘探让新奇的可加水分解纤维素的酶从lignocellulosic生物资源改进乙醇燃料的生产的一个大部分未开发的资源。lignocellulosic乙醇生产的费用被期望在一个单个过程由纤维素降级(saccharification)和产生葡萄糖的发酵的联合减少到乙醇,由Saccharomycescerevisiae转变了表示有效绗维素酶的酵母催化。当时S。cerevisiae是一个确定的heterologous表达式系统,昆虫的功能的表达式上没有可得到的数据为这种的可加水分解纤维素的酶。为了探讨这知识,豁开,S。cerevisiae被转变表示从红面粉甲壳虫编码endoglucanase的全身的cDNA,Triboliumcastaneum(TcEG1),并且评估了转基因的产品(rTcEG1)的活动。在S的TcEG1cDNA的表示。cerevisiae在强壮的glyceraldehyde-3磷酸盐脱氢酶倡导者控制下。有教养的转变酵母作为功能的β-1,4-endoglucanase分泌了rTcEG1蛋白质,它允许transformants在作为唯一的可得到的碳来源包含纤维素的选择媒介上幸存。为分泌rTcEG1的底层特性的评估表明了endoglucanase活动,尽管某活动也对复杂纤维素底层被检测。与在生产rTcEG1活动与pH条件增加了的biofuel的使用潜在地相关,与在pH检测的最高的活动12。我们的结果在S为昆虫绗维素酶的功能的生产表明潜力。cerevisiae并且在强壮的碱的环境证实rTcEG1活动的稳定性。

  • 标签: 内切葡聚糖酶 酿酒酵母 赤拟谷盗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选择性培养基 纤维素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