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肠系膜区多囊性腹膜间皮瘤合并腺瘤的CT表现。患者为70岁男性,CT表现为下腹腔肠系膜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不均,以等密度为主,其内见多发小囊状、裂隙状及网状低密度区,增强后等密度区呈中度渐进性强化,裂隙状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周围系膜增厚伴渗出改变。病理诊断为肠系膜区多囊性腹膜间皮瘤合并腺瘤

  • 标签: 间皮瘤,囊性 腺瘤样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附属器淋巴的临床分期及不同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向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眼附属器淋巴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4例。根据局部肿瘤范围、淋巴结或全身受累情况进行TNM分期;根据淋巴结、结外器官受累情况进行Ann Arbor分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淋巴的分类进行病理学分型。随访疾病进展或死亡的结局。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预测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估算风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TNM分期中<T4期68例,占91.9%,T4期6例,占8.1%;N0期71例,占95.9%,≥N1期3例,占4.1%;无M期病例。Ann Arbor分期中ⅠE期72例,占97.3%,ⅡE期2例,占2.7%。病理类型中,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淋巴64例,占86.5%,非MALT型淋巴10例,占13.5%。74例患者随访3~117个月,中位数为53个月。因本病死亡6例,疾病进展19例。总体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6%和86.6%。总体3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5.6%和65.9%。在单因素作用下,T4期、非MALT型淋巴、Ki67阳性率≥10%为降低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5)。T4期、≥N1期、≥Ann Arbor Ⅱ期、非MALT型淋巴、Ki67阳性率≥10%为降低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5)。在多因素作用下,病理类型(HR=33.193,95% CI:3.388~325.156,P=0.003)是影响总生存率的唯一危险因素;N分期(HR=11.683,95% CI:2.720~50.173,P=0.001)、病理类型(HR=11.337,95% CI:3.841~33.464,P<0.001)为影响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NM分期和病理类型是眼附属器淋巴重要的临床预后指标。TNM分期高或非MALT型淋巴患者应密切随访。

  • 标签: 淋巴瘤 预后 生存分析 眼附属器 危险因素 TNM分期 Ann Arbor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明确内镜下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变(LGI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经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术前筛查的175例患者证实为胃LGIN的255例病变纳入研究,并进行内镜下RFA,关注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进行疼痛评分,并追踪其复查随访结果。结果255例病变均成功完成内镜下RFA,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治愈率分别为91.3%、90.8%、89.4%、88.2%、86.5%,术后腹痛为主要并发症。结论内镜下RFA是治疗胃LGIN的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可门诊治疗的新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内镜下射频消融术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盒结合蛋白1(XBP1)、Twist相关蛋白1(Twis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人脑胶质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保存的50份脑胶质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7.66±5.66)岁,根据预后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同时选取40份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7.75±7.68)岁。检测各组组织XBP1、Twist1、VEGF阳性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生存组和死亡组XBP1、Twist1、VEGF阳性表达均较高(χ2=57.270、55.350、55.589,均P<0.05);XBP1、Twist1、VEGF与患者组织分化(χ2=6.349、10.938、8.140,P=0.012、0.001、0.004)、临床分期(χ2=4.504、8.295、6.062,P=0.034、0.004、0.014)以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χ2=8.333、4.688、6.527,P=0.004、0.067、0.011)有显著相关性;XBP1、Twist1、VEGF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与XBP1、Twist1、VEGF阴性表达相比,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较短,均P<0.05。结论XBP1、Twist1、VEGF与脑胶质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生存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XBP1 Twist1 VEGF 脑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微小RNA(miR)-21表达与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174例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4 d行DSA检查并评估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并于介入栓塞术前及术后3 d、7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HIF-2α水平,采用逆转录-PCR(RT-PCR)测定血清miR-21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脑血管痉挛程度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HIF-2α、miR-21水平的变化。采用相关性分析检测患者术后3 d、7 d血清HIF-2α与miR-21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后3 d患者血清HIF-2α、miR-21水平对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价值。结果174例患者中无、轻度、中度、重度脑血管痉挛患者分别为100、20、38、16例。无、轻度、中度、重度脑血管痉挛患者术后3 d、7 d血清HIF-2α、miR-21的水平均依次增加,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 d、7 d血清HIF-2α与miR-21的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术后3 d,患者血清HIF-2α诊断脑血管痉挛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8(95%CI:0.615~0.883,P=0.000),血清miR-21诊断脑血管痉挛的AUC为0.715(95%CI:0.590~0.842,P=0.000),血清HIF-2α联合miR-21诊断脑血管痉挛的AUC为0.893(95%CI:0.792~0.985,P=0.000)。取HIF-2α、miR-21的诊断临界点为82.75 pg/mL、1.15时,血清HIF-2α联合miR-21检测诊断脑血管痉挛的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HIF-2α、miR-21单独检测。结论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术后血清HIF-2α、miR-21的水平能够有效预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可能参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发展。

  • 标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介入栓塞术 脑血管痉挛 缺氧诱导因子2α 微小RNA-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