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提出一种简便易行的基于CT图像的肌肉减少症诊断指标——线性骨骼肌指数(LSMI),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收集入院前6个月内在本院的腹部CT图像,通过Itk-snap软件提取第三腰椎平面全部区域中的骨骼肌面积,通过人工分割计算骨骼肌指数(SMI),通过椎旁肌群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最大径计算LSMI。以人工分割所得SMI男性<50 cm2/m2,女性<39 cm2/m2为金标准诊断肌肉减少症,评估LSMI诊断肝硬化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115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Child-Pugh A级90例(78.26%),肌肉减少症56例(48.70%)。所有纳入者根据随机数法分为建模组(n=58)和验证组(n=57)。建模组中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在总人群中为0.913(95% CI:0.840~0.986,P<0.001);在男性中为0.895(95% CI:0.793~0.997,P<0.001),最佳界值为24.114 cm2/m2;在女性中为0.917(95% CI:0.782~1.000,P=0.008),最佳界值为22.54 cm2/m2。建模组LSMI诊断肌肉减少症的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85.7%,阳性预测值为86.7%,阴性预测值为85.7%,约登指数为0.724。根据建模组所得的诊断界值,验证组中LSMI诊断肌肉减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95% CI:0.737~0.954,P<0.001),灵敏度88.5%,特异度80.6%,阳性预测值79.3%,阴性预测值89.3%,约登指数0.691。结论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中48.7%存在肌肉减少症。LSMI是一种可应用于临床的简便诊断肝硬化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方法。

  • 标签: 肝硬化 肌肉减少征 骨骼肌指数 椎旁肌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提出一种简便易行的基于CT图像的肌肉减少症诊断指标——线性骨骼肌指数(LSMI),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收集入院前6个月内在本院的腹部CT图像,通过Itk-snap软件提取第三腰椎平面全部区域中的骨骼肌面积,通过人工分割计算骨骼肌指数(SMI),通过椎旁肌群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最大径计算LSMI。以人工分割所得SMI男性<50 cm2/m2,女性<39 cm2/m2为金标准诊断肌肉减少症,评估LSMI诊断肝硬化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115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Child-Pugh A级90例(78.26%),肌肉减少症56例(48.70%)。所有纳入者根据随机数法分为建模组(n=58)和验证组(n=57)。建模组中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在总人群中为0.913(95% CI:0.840~0.986,P<0.001);在男性中为0.895(95% CI:0.793~0.997,P<0.001),最佳界值为24.114 cm2/m2;在女性中为0.917(95% CI:0.782~1.000,P=0.008),最佳界值为22.54 cm2/m2。建模组LSMI诊断肌肉减少症的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85.7%,阳性预测值为86.7%,阴性预测值为85.7%,约登指数为0.724。根据建模组所得的诊断界值,验证组中LSMI诊断肌肉减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95% CI:0.737~0.954,P<0.001),灵敏度88.5%,特异度80.6%,阳性预测值79.3%,阴性预测值89.3%,约登指数0.691。结论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中48.7%存在肌肉减少症。LSMI是一种可应用于临床的简便诊断肝硬化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方法。

  • 标签: 肝硬化 肌肉减少征 骨骼肌指数 椎旁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B12作为无创指标预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远期再出血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内镜治疗预防再出血并行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检测的患者。对患者内镜之后3年再出血进行ROC曲线、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不同维生素B12水平预测3年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价值。结果共纳入115例患者,ROC曲线分析提示血清维生素B12预测3年再出血的最佳截断值为567.25 pg/ml。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维生素B12水平组(n=49)和低维生素B12水平组(n=66)。与维生素B12低水平组比较,维生素B12高水平组患者白蛋白水平偏低,男性比例更少(63.3% vs 80.3%),3年再出血率更高(P<0.05)。Cox分析提示维生素B12及血小板是静脉曲张出血患者3年再出血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外周血维生素B12升高预示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更高的远期再出血风险。

  • 标签: 维生素B12 肝硬化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B12作为无创指标预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远期再出血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内镜治疗预防再出血并行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检测的患者。对患者内镜之后3年再出血进行ROC曲线、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不同维生素B12水平预测3年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价值。结果共纳入115例患者,ROC曲线分析提示血清维生素B12预测3年再出血的最佳截断值为567.25 pg/ml。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维生素B12水平组(n=49)和低维生素B12水平组(n=66)。与维生素B12低水平组比较,维生素B12高水平组患者白蛋白水平偏低,男性比例更少(63.3% vs 80.3%),3年再出血率更高(P<0.05)。Cox分析提示维生素B12及血小板是静脉曲张出血患者3年再出血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外周血维生素B12升高预示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更高的远期再出血风险。

  • 标签: 维生素B12 肝硬化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出血
  • 简介:摘要内镜治疗作为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控制出血与预防再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诊疗不断地走向个体化、精准、全程管理模式。通过病史、体检、实验室和影像学等检查可以准确判断门脉高压病因与临床特点,重视门脉高压的病因诊断与处理可以更有效控制静脉曲张的进展。静脉曲张分型复杂,依据内镜、增强CT门脉重建、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等检查结果进行个体化分层分级评估选择方案,结合改良组织胶治疗技术精准治疗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关注门脉高压其他并发症与患者合并疾病,联合多学科诊疗管理,及时综合处理,是改善门脉高压患者内镜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关键。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内窥镜检查
  • 简介:摘要内镜治疗作为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控制出血与预防再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的诊疗不断地走向个体化、精准、全程管理模式。通过病史、体检、实验室和影像学等检查可以准确判断门脉高压病因与临床特点,重视门脉高压的病因诊断与处理可以更有效控制静脉曲张的进展。静脉曲张分型复杂,依据内镜、增强CT门脉重建、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等检查结果进行个体化分层分级评估选择方案,结合改良组织胶治疗技术精准治疗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关注门脉高压其他并发症与患者合并疾病,联合多学科诊疗管理,及时综合处理,是改善门脉高压患者内镜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关键。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内窥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诺模图(Nomogram)模型预测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治疗肝硬化患者胃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7年9月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且接受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治疗的158例患者。随访12个月,主要结局指标为再出血。分析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构建诺模图模型,比较其与Child分级、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和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预测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后再出血的准确性。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及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结果随访中,在内镜下治疗后2、6和12个月分别出现再出血18例(11.4%)、37例(23.4%)和49例(31.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酒精性肝硬化、糖尿病、Child-Pugh分级(A级与B或C级)、CTA腔外血管(有与无)、HVPG(<16 mmHg与≥16 mmHg,1 mmHg=0.133 kPa)、门脉系统广泛栓塞、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胃静脉曲张2型、组织黏合剂注射点(≤3点与>3点)和组织黏合剂注射量(≤3 mL与>3 mL)均为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HR=0.575、2.018、1.562、3.433、2.945、1.859、2.743、0.324、1.840、1.477、1.716,95%CI 0.305~1.084、0.902~4.514、0.814~2.792、1.753~6.724、1.663~5.217、1.012~3.415、0.852~8.830、0.079~1.335、1.012~3.317、0.839~2.602、0.935~3.152,P均<0.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CTA腔外血管和HVPG均为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HR=2.665、2.886、2.095,95%CI 1.339~5.300、1.580~5.271、1.099~3.995,P均<0.05)。Kaplan-Meier曲线显示,Child-Pugh分级(A级与B或C级)、CTA腔外血管(有与无)和HVPG(<16 mmHg与≥16 mmHg)均能有效预测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后1年累积未再出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Child-Pugh分级、CTA腔外血管和HVPG(<16 mmHg与≥16 mmHg)的模型可能比Child-Pugh分级和HVPG有更好的预测价值(AUC=0.746、0.673和0.585,95%CI 0.662~0.829、0.583~0.762和0.486~0.683,P<0.01、P=0.001、P=0.089)。根据诺模图评分的下四分位数和上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组,结果显示诺模图可以有效区分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后再出血的高危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A腔外血管、HVPG和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疗效的独立预测指标,基于此3项指标建立的诺模图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可能优于Child-Pugh分级和HVPG。

  • 标签: 肝硬化 预后 列线图 胃静脉曲张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治疗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11月—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择期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治疗胃静脉曲张的门静脉高压患者。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曲张静脉团内血流消失情况,次要指标包括弹簧圈栓塞的安全性、再出血率、门静脉血栓变化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共13例合并门体分流的孤立胃静脉曲张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6例、女7例,中位年龄58岁。内镜超声检查提示靶血管中位最大内径为40 mm,置入弹簧圈中位数量为2.7个。穿刺点均位于食管下端接近贲门口处,均无活动性出血,患者操作完成后均经多普勒辅助确认血流完全消失。中位随访时间403 d,2例患者发生再出血,术后1年再出血率为9.1%;2例患者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进展;2例患者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为90.0%。结论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是存在门体分流的孤立胃静脉曲张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肝硬化 胃静脉曲张 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术 门体分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注射(GVI)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VB)术后非急性症状性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首次行GVI治疗的66例GVB患者,收集性别、年龄、术前Child-Pugh分级、术前血小板计数、术前血浆D-二聚体浓度、术前脾脏长径,术前门静脉流速、术前脾静脉流速、术前门静脉宽度、术前脾静脉宽度、治疗次数、注射点数量、硬化剂总剂量及组织胶总剂量等临床及手术资料,根据术后一年内有无发生非急性症状性PVT分成PVT组及非PVT组。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将P<0.2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GVI术后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PVT组25例(37.88%),非PVT组41例(62.12%)。两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脾脏长径、Child-Pugh分级及硬化剂总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二聚体浓度(OR=2.319,95% CI:1.359~3.956)、术前脾脏长径(OR=1.044,95% CI:1.007~1.081)及硬化剂总剂量(OR=1.075,95% CI:1.004~1.152)是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D-二聚体浓度、脾脏长径及硬化剂总剂量可预测GVB患者GVI术后PVT发生的风险。GVI术中应尽量减少硬化剂剂量,以降低术后PVT发生的风险。

  • 标签: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肝硬化 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 硬化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胃底静脉曲张注射(GVI)治疗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VB)术后非急性症状性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收治的首次行GVI治疗的66例GVB患者,收集性别、年龄、术前Child-Pugh分级、术前血小板计数、术前血浆D-二聚体浓度、术前脾脏长径,术前门静脉流速、术前脾静脉流速、术前门静脉宽度、术前脾静脉宽度、治疗次数、注射点数量、硬化剂总剂量及组织胶总剂量等临床及手术资料,根据术后一年内有无发生非急性症状性PVT分成PVT组及非PVT组。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将P<0.2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GVI术后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PVT组25例(37.88%),非PVT组41例(62.12%)。两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脾脏长径、Child-Pugh分级及硬化剂总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二聚体浓度(OR=2.319,95% CI:1.359~3.956)、术前脾脏长径(OR=1.044,95% CI:1.007~1.081)及硬化剂总剂量(OR=1.075,95% CI:1.004~1.152)是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D-二聚体浓度、脾脏长径及硬化剂总剂量可预测GVB患者GVI术后PVT发生的风险。GVI术中应尽量减少硬化剂剂量,以降低术后PVT发生的风险。

  • 标签: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肝硬化 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 硬化剂
  • 作者: 黄晓铨 倪礼爰 姜思雨 夏睿琦 马丽黎 王剑 李锋 陈世耀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7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上海 20003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门静脉血栓是否影响内镜治疗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至2017年期间因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住院接受内镜治疗预防再出血的患者,随访治疗后1年再出血及生存状态。根据患者首次入院时是否合并门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特点。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患者1年再出血率和生存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权衡影响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其他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2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平均年龄50.7岁,81.5%(101例)为男性,24.2%(30例)合并门静脉血栓。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经颈静脉门静脉压力梯度、抗病毒治疗情况及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服用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分析比较血栓与非血栓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率提示,血栓组患者内镜治疗后60 d、180 d和1年的无出血率显著低于非血栓组,分别为86.7%、80.0%、56.7%比95.7%、93.6%、87.2%(P = 0.000 1)。对门静脉血栓存在部位分析发现,存在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血栓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患者内镜治疗后1年的出血率显著增加,而脾静脉血栓不影响内镜治疗后的出血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HR 1.05,95% CI: 1.01~1.09, P = 0.02)和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血栓(HR 4.95, 95% CI: 2.05~11.95,P < 0.01)是内镜治疗后1年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门静脉血栓是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预防再出血治疗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血栓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风险显著增加。

  • 标签: 门静脉血栓 乙型肝炎肝硬化 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 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