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栓塞治疗胃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11月—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择期内超声引导栓塞治疗胃静脉曲张的门静脉高压患者。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曲张静脉团血流消失情况,次要指标包括弹簧栓塞的安全性、再出血率、门静脉血栓变化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共13例合并门体分流的孤立胃静脉曲张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6例、女7例,中位年龄58岁。超声检查提示靶血管中位最大内径为40 mm,置入弹簧中位数量为2.7个。穿刺点均位于食管下端接近贲门口处,均无活动性出血,患者操作完成后均经多普勒辅助确认血流完全消失。中位随访时间403 d,2例患者发生再出血,术后1年再出血率为9.1%;2例患者术后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进展;2例患者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为90.0%。结论超声引导栓塞是存在门体分流的孤立胃静脉曲张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肝硬化 胃静脉曲张 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术 门体分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引导栓塞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合并较大自发性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2月—2020年12月因胃底静脉曲张伴较大自发性分流道(分流道最窄处直径5~15 mm)接受EUS引导栓塞联合组织胶注射的24例患者资料,统计并分析短期疗效(技术成功率、术后5 d再出血率、6周死亡率)、远期疗效(1年再出血率和死亡率、3年死亡率)及安全性(异位栓塞发生率)。结果EUS引导栓塞联合组织胶注射技术成功率91.7%(22/24),5 d再出血率0(0/22)。1例(4.5%)术后2 d复查门静脉系统血管CT成像显示脾静脉主干部分栓塞。22例患者中2例失访,随访时间14.9(1.0~48.6)个月,术后6周死亡率0(0/20),术后1年再出血率35.0%(7/20)。12例行胃镜随访的患者中,5例出现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加重,5例出现不同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加重。术后1年死亡率5.0%(1/20),术后3年死亡率20.0%(4/20),均与出血及异位栓塞事件无关。结论对于合并较大自发性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EUS引导栓塞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短期安全有效,并能降低异位栓塞发生风险,远期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胃静脉曲张 自发性分流道 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 内镜组织胶注射
  • 简介:摘要总结67例颅动脉瘤微弹簧栓塞的护理,强调心理护理贯穿护理全程,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护理。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微弹簧圈栓塞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支架辅助弹簧栓塞(以下简称支架辅助栓塞)与单纯弹簧栓塞(以下简称单纯栓塞)治疗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1 217例,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631例,单纯栓塞组586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和随访期动脉瘤的栓塞程度(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栓塞即刻,631例支架辅助栓塞组中Raymond分级Ⅰ、Ⅱ、Ⅲ级者分别占65.0%(410例)、29.9%(189例)、5.1%(32例);586例单纯栓塞组中分别占51.4%(301例)、36.0%(211例)、12.6%(74例),两组比较P<0.01。支架辅助栓塞组术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2.5%(16例),单纯栓塞组为5.1%(30例);两组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6.3%(40例)、3.1%(18例),两组比较均P<0.05。两组患者的致残率均为1.0%(均为6例),致死率均为2.2%(分别为14例、1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支架辅助栓塞组227例、单纯栓塞组10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其中支架辅助栓塞组Raymond分级Ⅰ、Ⅱ、Ⅲ级者分别占71.8%(163例)、22.9%(52例)、5.3%(12例),单纯栓塞组分别占53.9 %(55例)、34.3%(35例)、11.8%(12例);复发率分别为11.9%(27例)、38.2%(39例),两组比较栓塞程度分级和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与单纯弹簧栓塞比较,支架辅助弹簧栓塞治疗颅破裂动脉瘤,栓塞效果好,复发率低;出血性并发症略低,缺血并发症略高,但不增加总体致残、致死的风险。

  • 标签: 动脉瘤,破裂 栓塞,治疗性 支架 治疗结果 弹簧圈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1例颅动脉瘤血管内行弹簧栓塞的患者于围手术期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结果31例患者均栓塞成功。29例恢复良好,术后2周左右出院;2例出现偏瘫等并发症,经治疗2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做好心理护理,术前充分准备,术后精心护理、严密观察病情以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术 治疗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弹簧栓塞联合支架辅助对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到我院就诊的86例动脉瘤患者,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支架组、常规组(n=43)。常规组行弹簧栓塞,支架组联合支架辅助。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支架组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支架辅助下弹簧栓塞治疗动脉瘤疗效更好,无严重不良事件。

  • 标签: 支架辅助 弹簧圈栓塞 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新型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栓塞治疗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6例30个颅复杂动脉瘤行支架植入弹簧栓塞,术后6~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即刻疗效:24个复杂动脉瘤完全栓塞,4个次全栓塞栓塞95%以上),2个不完全栓塞;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载瘤动脉通畅。随访2例动脉瘤复发,未见支架移位、塌陷、狭窄,载瘤动脉通畅、光滑。结论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栓塞治疗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技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支架释放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微弹簧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6例微弹簧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动脉瘤的患者术后给与镇静、镇咳、通便、控制血压、心理护理及充分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严格抗凝及穿刺部位的护理。结果26例介入手术的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微弹簧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前无法介入治疗的颅动脉瘤有可能得到根治,有效的手术期护理配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

  • 标签: 微弹簧圈 栓塞 颅内动脉瘤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PRESIDIOTM、MICRUSPHERE、CERECYTE、ORBIT等不同特点弹簧在复杂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特点和栓塞效果。方法2012年1月以来,我院对8例复杂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使用CodmanNeurovascular公司新上市的不同特点的弹簧进行治疗。结果8例复杂颅动脉瘤均致密栓塞,没有发生栓塞相关并发症。结论CodmanNeurovascular公司新上市的PRESIDIOTM、MICRUSPHERE、CERECYTE、ORBIT弹簧具有自动地顺应于不同形状动脉瘤的特性,在治疗颅复杂动脉瘤过程中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栓塞材料。

  • 标签: 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栓塞治疗
  • 简介: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栓塞技术治疗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病例,探讨该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栓塞治疗的45例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瘤的位置、尺寸和破裂与否,技术的操作成功率等相关数据,并分析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男35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51.8±5.2)岁;动脉瘤位于前循环29例,后循环16例,平均大小为(2.05±0.72)mm,其中36例为破裂动脉瘤,9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操作成功率100%。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术后1例继发脑梗塞,遗留轻偏瘫,其余均无并发症。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栓塞进行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可防止弹簧突出,达到致密栓塞

  • 标签: 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Lvis支架 弹簧圈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弹簧栓塞治疗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护理方法。方法以2013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收治的颅动脉瘤行弹簧栓塞治疗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评价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结果104例患者中,20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再出血12例,肢体障碍8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0.2±2.4)d。结论通过术后合理的观察及护理,有利于提升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弹簧圈栓塞 颅内动脉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支架辅助弹簧栓塞动脉瘤的应用及临床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观察组实施颅支架辅助弹簧栓塞动脉瘤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改善的时间、总住院日数;治疗前后患者BI指数以及Rankin评分;动脉瘤出血、急性血栓和支架狭窄等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BI指数以及Rankin评分、症状改善的时间、总住院日数、动脉瘤出血、急性血栓和支架狭窄等的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颅动脉瘤患者实施颅支架辅助弹簧栓塞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 标签: 颅内支架 弹簧圈栓塞 颅内动脉瘤 临床预后 效果
  • 简介: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动脉瘤患者可以通过血管内栓塞而得到治愈。支架联合弹簧栓塞是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主要应用于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我科2006年6月~2008年2月采用Neuroform支架联合弹簧栓塞动脉瘤23例,疗效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颅动脉瘤经弹簧栓塞患者围期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颅动脉瘤经弹簧栓塞进行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不同的护理措施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接受基础护理以及预见性护理,并对比分析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p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经弹簧圈栓塞术 围术期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动脉瘤经弹簧栓塞患者围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策略,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九六医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颅动脉瘤介入栓塞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策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围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策略,可明显提高颅动脉瘤经弹簧栓塞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预见性护理 介入栓塞术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栓塞治疗颅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的原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6例患者28个颅动脉瘤行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栓塞治疗。结果28个颅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20个动脉瘤100%栓塞,6个动脉瘤95%栓塞,2个动脉瘤90%栓塞。2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6个月,未见再出血发生。结论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栓塞治疗颅动脉瘤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段。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栓塞治疗颅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96例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栓塞治疗。结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术后6个月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未破裂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栓塞治疗,可显著提高动脉瘤栓塞程度,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

  • 标签: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 栓塞 预后
  • 简介:目的评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动脉瘤弹簧栓塞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栓塞后3个月同期进行了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的37例41个动脉瘤,两者时间间隔在3d以内,以DSA为标准,观察有无瘤颈残留以及弹簧内有无血流残留.结果41个动脉瘤中,DSA发现有29个完全闭塞,9个可见瘤颈残留,3个动脉瘤内有对比剂.MRA见31个动脉瘤完全闭塞,8个可见瘤颈残留,2个可见瘤内存在血流.本组中假阴性2例,无假阳性.结论MRA是脑动脉瘤弹簧栓塞后的一种无创、可靠、快速的影像学随访方法,有助于监测动脉瘤颈残留和弹簧内血流残留.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