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9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43~65(53±7)岁。9例病理结果均为ITPN伴浸润癌,浸润成分为导管腺癌。8例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部。6例主胰管型,3例混合胰管型。5例肿块型,4例管腔型。肿瘤呈实性肿块局限或填充于胰管内,CT平扫均呈等或稍低密度,T1WI等或低信号,T2WI等或高信号,增强后较均匀轻度强化。9例主胰管扩张,3例伴分支胰管扩张,6例胰管中呈“双色征”和“酒瓶塞征”。5例胆管扩张,8例胰腺实质萎缩,5例病灶侵犯十二指肠,2例伴钙化。“双色征”和“酒瓶塞征”是ITPN特征性影像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

  • 标签: 胰腺 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管内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影像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17例胰管内PNE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为(47±13)岁。患者术前行胰腺CT或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胰管内PNET的影像表现包括①CT检查影像表现。②MRI检查影像表现。(2)胰管内PNET的治疗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胰管内PNET的影像表现。①CT检查影像表现:17例患者术前均行胰腺CT增强检查,肿瘤位置为胰头部9例、胰颈部5例、胰体尾部3例。17例患者肿瘤长径为(8.7±2.5)mm,范围为5.2~15.5 mm,肿瘤形态均为类圆形。17例患者肿瘤CT检查平扫均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持续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17例患者肿瘤均位于主胰管扩张的截断处,主胰管形态呈突然截断,无“鸟嘴样”表现。扩张的主胰管内径为(11.4±5.3)mm,范围为4.5~22.5 mm。17例患者肿瘤其他影像表现,11例胰腺实质萎缩,伴有潴留性囊肿、伴有胆总管扩张、肿瘤钙化各1例,肿瘤均无囊变和出血。②MRI检查影像表现:17例患者中,14例行胰腺MRI增强检查,其中T1加权成像呈稍低信号、显示不清晰分别为5、9例;T2加权成像呈低信号、稍高信号、显示不清晰分别为5、2、7例。14例患者中,弥散加权成像呈弥散受限9例,无弥散受限5例;增强扫描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9例,增强扫描显示不清晰5例;14例均显示主胰管扩张。(2)胰管内PNET的治疗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1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胰体尾脾脏切除术4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4例。17例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G1级10例、G2级7例,其中G2级伴淋巴结转移1例、G2级伴淋巴结和肝转移1例。17例患者肿瘤大体观:主体生长于胰管内,并阻塞胰管,上游胰管扩张,胰腺腺泡萎缩,纤维组织增生;肿瘤切面呈灰黄色或棕红色,实性,质地中等,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17例患者肿瘤显微镜下表现:肿瘤大部分位于胰腺导管内,均有周围胰腺实质侵犯,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核居中,核分裂象罕见,细胞质呈嗜酸性或透明性,肿瘤间质主要为胶原纤维,含丰富毛细血管网。结论胰管内PNET影像特征为肿瘤体积小、增强后明显强化、阻塞主胰管伴上游主胰管扩张和胰腺实质萎缩。

  • 标签: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初诊临床特征及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20日至2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的141例COVID-19患者,男77例,女64例,中位年龄49(9, 87)岁。分析14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胸部HRCT影像表现。结果141例COVID-19患者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降低38例(26.95%)、淋巴细胞比率降低71例(50.35%)。141例COVID-19患者中发热(>37.5 °C) 139例(98.58%)、咳嗽106例(75.18%)、头痛11例(7.80%)、咳痰41例(29.08%)、胸闷93例(65.96%)、呼吸道以外症状主要有腹泻等4例(2.84%)。141例COVID-19患者HRCT均有异常,52例(36.88%)胸部HRCT图像表现为磨玻璃影(GGO)和斑片影,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3例(16.31%)GGO合并局灶实变影;27例(19.15%)小片状模糊影;20例(14.18%)大片状实变影;48例(34.04%)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征;5例(3.55%)有空气支气管征象;7例(4.96%)小结节影;5例(3.55%)纤维化、网格影或条索影;7例(4.96%)双侧胸腔积液,4例(2.84%)纵隔或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HRCT影像表现多样,在COVID-19特定的流行病背景下,应及时开展胸部HRCT扫描,对疾病做出早期预警。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胰腺疾病的多样性决定了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影像精确诊断是临床精准治疗的前提。影像诊断关系到不同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尤其是多种影像检查易误诊的疾病,易使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方法和时间。精确诊断与治疗,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笔者结合相关临床经验,对常见多种易被误诊且治疗方法不同的胰腺疾病相关影像检查表现、临床表现、治疗策略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影像学医师和临床医师对胰腺疾病的全面认识,为制订合理的治疗决策指明方向。

  • 标签: 胰腺疾病 影像学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表现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分型和影像演变特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8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4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和HRCT影像学分型及影像演变特征。结果141例COVID-19患者首诊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比率降低。141例COVID-19患者中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37.5 ℃)139例(98.58%),偶见呼吸道以外症状如腹泻4例(2.84%)。141例COVID-19患者HRCT均有异常,52例(36.88%)胸部HRCT图像表现为磨玻璃影(GGO),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3例(16.31%)GGO合并局灶实变影;27例(19.15%)呈小片状模糊影;20例(14.18%)呈大片状实变影;48例(34.04%)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征;5例(3.55%)有空气支气管征;7例(4.96%)有小结节影;5例(3.55%)呈纤维化、网格影或条索影。首次核酸检测阳性者135例(95.74%),阴性者6例(4.26%),同期HRCT结果普通型71例(50.35%)、重型47例(33.33%)和危重型23例(16.31%),各型自起病至首次CT检查平均时间分别为(2.51±1.32)、(5.02±2.01)、(5.91±1.76)d;其中首次检查为重型的病例有19例(19/47,40.43%)在第二次检查时病变分型加重、第三次检查时分型减轻。第二次核酸检查阳性者141例(100%),同期HRCT结果为普通型44例(31.21%)、重型53例(37.59%)和危重型44例(31.21%),各型距离首次CT检查平均间隔时间分别为(3.32±1.61)、(3.93±1.84)和(4.15±1.57)d。第三次核酸检查阳性者113例,阴性者28例,同期HRCT结果为普通型79例(56.03%)、重型46例(32.62%)和危重型16例(11.35%),各型距离首次CT检查平均间隔时间分别为:(5.59±1.83)、(7.32±1.37)、(7.55±1.78)d;不同时间节点CT检查影像分型的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HRCT影像表现多样,双肺广泛的GGO、浸润影为其典型表现;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通常早于或与CT阳性同步出现,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在特定的流行病背景下,CT影像表现和演变特征在肺部损伤早期预警、评估病变严重程度以及帮助临床进行分型和治疗后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腺鳞癌(PASC)和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临床和影像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0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8例)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PASC的171例患者(PASC组),以及2018年1至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100例PDAC患者(PDAC组)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由2名影像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影像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AS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PASC组病灶最长径大于PDAC组[35.0 mm(28.0 mm,45.0 mm)比29.5 mm(23.0 mm,36.0 mm)],影像表现为囊变坏死、环形强化、远端主胰管正常、远端胰腺实质正常的比例均高于PDAC组[分别为62.0%(106/171)比12.0%(12/100)、66.1%(113/171)比25.0%(25/100)、52.0%(89/171)比12.0%(12/100)、70.2%(120/171)比29.0%(29/100)],差异均有统计意义(Z=-4.001,χ2=72.183、42.612、43.284、43.221;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像表现为囊变坏死、环形强化、远端主胰管正常、远端胰腺实质正常均为PASC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083、2.361、3.086、2.632,95%可信区间8.736~11.639、2.096~2.660、2.605~3.656、2.267~3.057,P均<0.01),诊断PASC的灵敏度分别为62.0%、66.1%、51.7%、70.3%,特异度分别为88.0%、75.0%、88.0%、71.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9.3%、81.9%、88.1%、80.5%。结论PASC与PDAC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影像表现为囊变坏死、环形强化、远端主胰管正常、远端胰腺实质正常均为PASC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胰腺 癌,腺鳞状 导管腺癌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UCOGCP)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例经病理确诊为UCOGCP患者的CT、MRI影像资料,记录肿瘤部位、长径、形态、边界、密度或信号、包膜、钙化、出血、囊变、强化程度,以及有无胰管扩张、胰腺实质萎缩,有无周围血管侵犯、淋巴结及器官转移。结果4例UCOGCP中病灶位于胰头部1例,胰体部2例,胰尾部1例。病灶长径3.3~13.0 cm,平均8.8 cm;呈类圆形3例,不规则状1例;边界清晰并见包膜2例,边界模糊2例。4例均为囊实性肿块,其中3例有囊腔分隔。CT平扫示4例肿块均呈不均匀低密度,其中1例有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肿块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其中2例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MRI检查示2例T1WI呈混杂低信号,其中1例见小斑片高信号出血灶;T2WI呈混杂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弥散受限。2例主胰管扩张,1例胰腺实质萎缩。1例侵犯十二指肠降部,3例周围血管(包括门静脉、脾动脉、脾静脉)受侵,其中1例伴门静脉和脾静脉瘤栓形成,1例伴发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结论UCOGCP影像特征为体积较大的囊实性肿块,可伴出血及钙化,增强后实性成分轻度强化,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分析其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有望提高该疾病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胰腺肿瘤 破骨细胞样巨细胞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SCN)伴胰管扩张影像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21例胰腺SCN伴胰管扩张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25~74岁,年龄(57.4±13.4)岁。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影像特征、误诊情况。结果21例患者临床主诉为腹痛11例、腰胀1例、黄疸1例、消瘦1例、乏力1例,体检发现6例。1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行胰体尾切除术,2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1例行全胰腺切除术。肿瘤位于胰头11例、胰体尾10例。肿瘤长径23.0~92.0(45.8±17.8)mm。21例患者均为SCN上游胰管扩张,下游胰管不扩张,扩张胰管内径4.0~11.0(7.1±2.0)mm。13例T1加权成像呈低信号,18例T2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13例弥散加权成像无受限。11例CT诊断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5例、胰腺SCN 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胰腺癌1例、胰腺囊肿1例,CT误诊率72.7%(8/11)。18例MRI诊断为IPMN 9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3例、胰腺SCN 3例、胰腺癌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例,MRI误诊率83.3%(15/18)。结论胰腺SCN伴胰管扩张影像易误诊为IPMN或胰腺实性肿瘤,肿瘤下游胰管不扩张可与IPMN相鉴别,T2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和弥散加权成像无受限可与胰腺实性肿瘤相鉴别。

  • 标签: 胰腺肿瘤 肿瘤,囊性,黏液性和浆液性 误诊 胰管扩张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肿瘤(IOPN)的临床和影像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为胰腺IOPN的12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胰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回顾性分析该12例胰腺IOPN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情况、主诉症状、肿瘤相关指标、既往病史),CT和MRI表现,手术方式,病理结果。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胰腺IOPN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范围)为(54.0±13.0)岁(31~75岁)。主诉症状为腹痛3例,黄疸1例,余8例为无症状经健康体检发现。血清糖类抗原19-9升高3例,癌胚抗原升高2例。1例胰腺IOPN患者有胰腺炎病史,3例胰腺IOPN患者有糖尿病病史。病变部位位于胰头部6例,胰体尾部5例,全胰腺1例。分支胰管型5例,主胰管型2例,混合胰管型5例。10例胰腺IOPN患者呈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肿瘤最大径(范围)为(50.3±31.1) mm(28~127 mm),6例患者囊壁增厚,9例患者囊内有强化壁结节或实性肿块,均未向囊壁外生长;2例患者呈实性肿块,位于囊状扩张的胰管内,肿瘤最大径(范围)为(25.5±0.5) mm(25~26 mm);实性肿块的CT平扫检查表现为稍低密度,MRI的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呈弥散受限,CT和MRI增强扫描后均呈轻度强化。11例胰腺IOPN患者的主胰管扩张,主胰管内径(范围)为(10.5±8.1) mm(3~28 mm)。4例胰腺IOPN患者胰腺实质萎缩,4例患者发生钙化,1例患者胰周淋巴结肿大。12例胰腺IOPN患者均无周围血管、器官侵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胰体尾加脾脏切除术4例,全胰腺切除术2例。病理级别为IOPN伴浸润癌7例,伴重度异型增生4例,伴轻度异型增生1例。结论胰腺IOPN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影像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胰管扩张,实性肿块位于囊状扩张的胰管内,未侵犯周围组织。

  • 标签: 胰腺 导管内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胶样癌恶变的影像特征及其与导管腺癌恶变鉴别,并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0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胶样癌的患者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同时收集同时期经手术病理确诊为IPMN恶变成分为导管腺癌患者30例。分析患者术前CT和MRI影像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IPMN形态类型、最长径、成分、密度及信号、钙化、胰管扩张及胰管内径、胰腺实质萎缩、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等。两组影像表现特征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IPMN胶样癌发生于胰头部16例、胰体尾部7例、全胰腺1例。22例有肿块形成,最长径54.5(29)mm。囊实性19例、囊性4例、实性1例,囊壁和内部分隔增厚,增强后轻度强化。5例T1WI有高信号。肿块内有钙化13例、气体2例。胰管扩张内径(13±5)mm。胰腺实质萎缩21例。8例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IPMN胶样癌肿块最长径大于IPMN导管腺癌[31(16),Z=-3.758,P<0.001]。IPMN胶样癌以囊实性为主,IPMN导管腺癌以实性为主(P<0.001)。IPMN胶样癌钙化、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T1WI点状高信号多于IPMN导管腺癌(P=0.001、0.031、0.034)。结论与IPMN导管腺癌相比,IPMN胶样癌更倾向于囊实性肿块、伴有钙化、与周围器官形成瘘管、T1WI呈点状高信号。

  • 标签: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胶样癌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东软128层螺旋CT(以下简称东软CT)与其他3种主流CT设备胸部平扫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评估肺磨玻璃结节(GGN)的性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2018年5月8日至10月31日东软128层CT[男75例、女25例,年龄(42±16)岁]、西门子双源64层CT[男53例、女47例,年龄(50±16)岁]和双源128层CT[男69例、女31例,年龄(62±17)岁]及天津市人民医院东芝128层CT[男51例、女49例,年龄(58±13)岁]和GE 128层CT[男55例、女45例,年龄(60±10)岁]胸部平扫图像各100例。进行客观和主观图像质量评估,记录辐射剂量参数。选取同时在东软CT和双源CT检测到的GGN,分析对GGN细节的显示能力。结果东软CT的肺窗噪声[(37.8±4.9)HU]高于主流CT,纵隔窗噪声[(8.4±1.9)HU]低于GE 128层CT[(9.8±3.2)HU],高于双源CT和东芝128层CT[(6.9±3.5)HU](均P<0.05)。东软CT的肺信号噪声比(SNR)绝对值低于主流CT(均P<0.05),主动脉SNR(4.6±1.3)低于双源CT和东芝128层CT(6.8±2.2)(P<0.05),但与GE 128层CT(5.0±1.7)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东软CT的上肺平均分[(-863±31)HU]高于双源128层CT[(-869±35)HU],主动脉平均分[(37±7)HU]低于东芝128层CT[(42±7)HU]和GE 128层CT[(45±9)HU](均P<0.05),余肺和主动脉平均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两名评分者对图像质量的评估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最高kappa值0.984)。东软CT对GGN边界的勾画能力次于双源CT(P<0.05),但对GGN的实性成分、分叶、毛刺、空泡、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的显示能力相当(P>0.05)。东软CT辐射剂量低于东芝128层CT,高于双源64层CT和GE 128层CT(均P<0.05)。结论东软CT胸部平扫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其辐射剂量明显低于东芝128层CT,但高于双源CT和GE 128层CT,图像质量低,因此还需要从软硬件上进一步改善。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 辐射剂量 孤立性肺结节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关节炎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加强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的早期鉴别,避免误诊误治。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诊治的9例以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儿,对9例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检查特点。结果9例患儿,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6.2岁,平均病程61.4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7例,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1例。关节症状:多关节炎4例,少关节炎5例。8例患儿有关节外症状。9例炎性指标升高,6例血常规轻度异常。1例HLA-B27阳性,余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抗核抗体谱均阴性。5例影像提示骨质破坏。9例患儿临床表现及检查与JIA无显著差别,两者不易鉴别。结论关节炎可为儿童恶性肿瘤的首发表现,而JIA因其缺乏特异性的客观诊断指标,临床上可将以关节炎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认为本病而延误治疗,临床医师需提高认识。

  • 标签: 关节炎 恶性肿瘤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关节炎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加强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的早期鉴别,避免误诊误治。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诊治的9例以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儿,对9例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检查特点。结果9例患儿,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6.2岁,平均病程61.4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7例,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1例。关节症状:多关节炎4例,少关节炎5例。8例患儿有关节外症状。9例炎性指标升高,6例血常规轻度异常。1例HLA-B27阳性,余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抗RA33抗体、抗核抗体谱均阴性。5例影像提示骨质破坏。9例患儿临床表现及检查与JIA无显著差别,两者不易鉴别。结论关节炎可为儿童恶性肿瘤的首发表现,而JIA因其缺乏特异性的客观诊断指标,临床上可将以关节炎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认为本病而延误治疗,临床医师需提高认识。

  • 标签: 关节炎 恶性肿瘤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人工辅助生殖患者早孕期宫角妊娠的诊断及指导临床转归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人工辅助生殖受孕(单胎)成功且于早孕期诊断为宫角妊娠的93例患者,超声测量孕囊大小、孕囊外缘肌层厚度、孕囊着床处宫角形态(是否有隆起)等指标,临床给予患者对侧卧位休息的期待疗法,超声随访。记录胚胎转入宫腔时间、胚胎是否存活。根据不同转归分为转入宫腔内组、宫角滞留并停育组、转归不良组。比较三组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及孕囊内径、外缘肌层厚度、宫角隆起比例。结果宫角妊娠患者中,56例转为宫腔内妊娠,29例于宫角滞留并胚胎停育,4例转归不良(或破裂或转为间质部妊娠),4例放弃继续妊娠。转为宫内妊娠组、宫角滞留并停育组和转归不良组孕30 d血清β-hCG分别为794.75(387.93,1 635.26)U/L、559.40(373.80,997.20)U/L、187.80(161.25,425.70)U/L,孕囊内径分别为17.25(12.13,23.50)mm、8.50(5.25,16.50)mm、8.25(4.13,13.13)mm,孕囊外缘肌层厚度分别为3.30(3.00,4.30)mm、3.60(3.10,4.60)mm、2.20(0.40,3.10)mm,宫角隆起占比分别为9%、0、100%,以上参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二维结合三维经阴道超声可以明确宫角妊娠的诊断,并通过测量相关参数进行预后评价,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

  • 标签: 超声检查,经阴道 宫角妊娠 期待疗法 三维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胎儿期肾囊性病的产前遗传诊断情况,探索先天性囊性肾病产前遗传诊断的临床可行性及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囊性肾病的25例胎儿。经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标本,17例仅进行了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检查,其他8例同时进行了CMA检查及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其中6例CMA检查及染色体核型检查阴性结果孕妇接受了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分析。结果25例胎儿中,CMA发现致病性拷贝数变异(pathogenic copy number variantion,pCNV)4例,其中17q12染色体微缺失2例,10p15.1p14染色体微缺失1例,4q21.28q22.1染色体微缺失(含PKD2基因)1例,总体pCNV的检出率约为16.0%(4/25)。8例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见异常。进行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的6例胎儿中,1例发现NPHS1基因c.1440+1 G>A剪切点杂合突变和c.925G>T无义杂合突变,诊断为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1例发现PKD1基因c.6878C>T错义杂合突变,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4例未发现明确致病突变。结论CMA和临床全外显子组测序为代表的二代测序技术是先天性肾囊性疾病精确诊断的有效工具。遗传诊断有助于明确病因,为部分先天性肾囊性病患儿的预后评估、治疗和家庭遗传咨询等提供依据。

  • 标签: 肾疾病,囊性 微阵列分析 遗传性疾病,先天性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布鲁菌病患者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检查的表现特点及其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2年12月至2022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和河南省胸科医院确诊的15例布鲁菌病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全身各组织器官18F-FDG PET-CT表现,测量各特定部位病变区的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及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的最大标准摄取值,将最大标准摄取值≥肝脏FDG摄取值视为阳性摄取。结果15例布鲁菌病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8~64岁,7例有牛羊接触史或食用过牛羊肉,3例有疫区生活史,既往均无肝炎、肝硬化及肝脏肿瘤等病史。临床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无力,5例有腰痛,2例有咳嗽、胸闷,病程为15 d至2个月。所有患者18F-FDG PET-CT检查均发现全身多脏器受累改变,11例患者的躯干骨髓腔和6例患者的脾脏呈轻度弥漫性阳性摄取,5例患者的胸部或腰椎、8例的肝脏、3例的肺部、3例的前列腺、1例的附睾、1例的脾脏、2例的脊髓、8例的多发淋巴结、1例的腰大肌、1例的股骨头韧带分别可见局灶性FDG摄取值增高。结论18F-FDG PET-CT检查可见布鲁菌病患者全身骨关节及软组织脏器感染播散状态,尤其对检出脊柱外脏器组织病变具有优势。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布鲁杆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计算机断层显像 脱氧葡萄糖 标准化摄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