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近代汉语中表示"全然"意义的副词"通身""通深",是方言色彩较浓因而稍显特殊的副词。关于其来源和形成,冯春田、魏红在《明清山东方言的几个语法问题》及别的大作中认定"来源于名词‘通身’",是名词"通身""语法化的结果"。①笔者觉得冯、魏大作推论多于实证,结论令人生疑,故撰此文以向二位及语言学界同仁请教。表示"全然"义的"通身"见于《醒世姻缘传》中。

  • 标签: 语气副词 近代汉语 《醒世姻缘传》 山东方言 语法问题 语法化
  • 简介:蒲松龄《聊斋俚曲集》中的“漫(慢)”有否定副词、程度副词和语气助词等三种特殊的虚词意义和用法。认清楚这一点,可帮助我们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对《俚曲》的误读或误释现象。

  • 标签: 聊斋俚曲集 虚词“漫(慢)”
  • 简介:<正>0引言0.1汉语里的语素“法”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实语素,如:我自有办法|这个词的用法很多|这是美声唱法,不是民族唱法。这个“法”具有实在的语汇意义,是构成词的词根。实语素“法”读上声。另一个是虚语素,是语缀,其语汇意义已渐趋虚化,主要用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0.2虚语素或语缀“法”出现在下述语言格式里:围棋怎么个下法|嗬,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怪不得这样贵法|白吃白喝还不算,临走还拿着带着,验收团哪能这么个验收法|我今天倒要看他怎样地厉害法儿。这一格式可以表示为“怎么/这么、那么(+个)+X法”或“怎样/这样、那样(+地)+X法”,其中X代表语缀“法”所直接附着的语言成分,“个”或“地”可用可不用。“法”这时读轻声,在北京话里常常儿化,有些方言说成“法子”。较早注意到这一语言现象的是赵元任先生。他在《汉语口语语法》“形态类型”一章中,把“法”视为动词(赵所谓动词包括

  • 标签: 语缀 “法” 虚语素 语法意义 汉语口语语法 语言现象
  • 简介:<正>“知道”作为一个常用的动词,它的构造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迄今还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陆志韦认为,它是“实在不能归类的例子”,“我们简直不能肯定是并列格还是偏正格”。(《汉语的构词法》12页,1965年修订本)赵元任也说,“知道”等“不合于正常的语法结构规律,在描写的平面上它们是非语法结构的,近乎‘不能分析的复合词’。”又说“历史的研究可能发现它们的来源”。(《汉语口语语法》184页)袁家骅把“知道”视为单纯词,尽管在一些方言中有“知不道”这样的否定形式,他又说,“方言现象的比较还需要历史材料的印证,才能说明每个词形和词义的发展。”(《汉语方言概要》50页,1983年第2版)徐世荣则把它

  • 标签: 构词方式 现代汉语语法 动态研究 方言现象 汉语方言 否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