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欧洲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的痛苦氛围使得人们丧失了确定性,在之前这些确定性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并在文学和哲学中,这种不安和由此产生的戏剧性在存在主义哲学中找到了完整的形式。欧洲作为艺术发源地,主流艺术受到了冲击,艺术不再能够成为一种话语并丧失了美学关系,所有以前的文化传统都以尊重形式为特征的艺术发现自己处于一种贬低形式的社会中,艺术不再像它在知识文明中那样发挥作用,因此放弃语言,将其整个存在简化为纯粹的行为,由此 “非正式艺术”在欧洲诞生了,并以手势、符号、材料作为分支。

  • 标签: 非正式,存在主义,形式
  • 简介: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教会教育史上的关键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点。这是由于当时中国风起云涌的非基督教运动、收回教育权运动与接二连三爆发的民族民主革命政治运动(如五卅运动、北伐战争等)交织在一起,对中国教会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影响。以教会学校注册问题为核心,经过政府与教会学校双方的博弈,政府一方最终占了上风,从而加快了教会教育的中国化、世俗化进程。对于收回教育权运动对中国教会教育中国化、世俗化的影响,海内外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的着眼于整体的研究,有的则是个案性的研究),但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一运动中的新教教育,而忽视了当时中国的天主教教育。本文旨在以北京辅仁大学的注册问题为个案,研究收回教育权运动对中国天主教大学的中国化、世俗化的影响。

  • 标签: 非基督教运动 中国化问题 辅仁大学 教育权 北京 20世纪20年代
  • 简介:北京辅仁大学(1927—1952年)是一所管理十分严格的天主教大学,校风非常朴实,但是,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是丰富多彩,学校生活虎虎有生气。建校不久,便成立了国剧社和话剧社等文艺团体,二十世纪30年代后各种音乐团体也陆续建立起来,经常活跃在校内外舞台上;体育活动长期以来开展得非常普及,竞争比赛水平很高,特别是校足球队“紫星队”更是威震华北。

  • 标签: 辅仁大学 文体活动 北京 业余文化生活 1952年 学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