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03
/ 2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对策

姓名:唐绪彦

单位:广东建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作为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环节,对于准确计算工程费用、合理分配资金、实现造价目标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当前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等对策措施,以期为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工程造价、施工项目、成本核算

引言:施工项目成本核算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成本测算、记账、分析和决策等多个环节,对实现工程造价目标管理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受管理理念落后、制度缺失、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因素影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存在诸多不足,亟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提高其科学性和规范化水平,以更好地发挥成本核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一、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现状及问题

1.1制度缺失,缺乏规范指导

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缺乏完善的制度为指导,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长期以来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建筑企业在成本核算制度建设方面付诸阙如,或者虽然有相关制度,但往往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操作层面的细化规范,给实际工作带来较大困扰。制度缺失的表现之一,是对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其作为一项刚性的制度予以落实。一些企业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工程施工本身,对于成本的测算、记录和分析重视不够,存在侥幸心理,流于形式主义。另一个表现是核算管理制度缺位,对成本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反馈等关键环节缺乏规范性指导,从业人员无所遵循。缺少制度指导,则必然导致流于主观随意,各自为阵。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约束和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员和项目在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计价依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都难以保证。这不仅影响了成本核算工作的效果,也难以实现对后续工作环节的有效指导和决策支持。

1.2管理粗放,核算不够精细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管理整体上还比较粗放,核算工作缺乏必要的精细化程度,难以真实反映成本构成和消耗情况。在具体核算方式上,很多单位仍沿用老旧做法,按工程总量或分包单位粗糙计算,忽视了成本来源和消耗的具体细节。如仅根据工程总量计算材料消耗成本,未考虑实际的材料组分构成和损耗情况。而对用工成本,更多只是按工种乘以一个平均工资单价进行核算,未对工资水平的实际差异给予充分关注。在核算内容上,较为常见的情况是只注重直接费用,对间接费用的核算则做得不够。直接人工、材料费用占据重点,而机械使用费、场内外运输费、项目管理费等间接成本则显得模糊和笼统,往往只是采用一些估算比例进行简单计算,未能真实反映具体情况。在核算时段上,目前更多只注重事后核算,而对施工过程中的实时核算则重视不够。成本数据更多是事后汇总而来,即时监控和反馈机制不足,错过了及时发现和纠偏的最佳时机。

1.3信息化水平较低,效率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在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中的应用水平亟待提高。从总体上看,传统手工记录方式在成本核算中的占比仍然较高,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足,给工作效率带来一定制约。在数据采集环节,仍有较多项目采取人工手写记录的方式,数据形式、标准和质量参差不齐,人为操作失误风险高,成为影响后续处理的关键环节。在数据传递和整理过程中,同样缺乏专门的信息系统支撑,多数工作依赖人工办公软件来完成,分散效率低下。数据分析和报告生成环节的信息化水平亦有待提高。很多单位对成本核算数据的分析主要依赖人工经验,缺乏系统分析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决策支持能力也相对有限。

二、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对策

2.1加强成本核算制度建设

加强成本核算制度建设是解决当前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管理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制度建设应当遵循系统性、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从顶层设计和具体执行两个层面着手,全面构建成本核算管理的制度体系。在顶层设计方面,要制定统一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基本原则、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等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成本核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其在资金使用、成本优化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确立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刚性地位。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将成本核算工作的落实情况与个人绩效直接挂钩,增强约束力。在具体执行层面,则需要针对核算工作的关键环节制定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包括成本计划编制、现场记录、数据审核、成本计算、分析报告等方面的工作规范。如对成本计划编制应当制定编制原则、工序、依据、报审程序等细则;对现场记录则应当规定记录点设置、记录方式、记录表格、质量把控等事项的操作要求。

2.2落实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施工项目成本核算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紧密围绕成本核算的关键环节,对管理手段和核算方式进行全方位的优化和完善。首先是成本测算阶段,需要依据工程设计文件,结合造价定额标准、市场行情等因素,对各分项分部工程的人工、材料、机械等投入严格测算,编制详细的分项成本计算书,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是成本记录阶段,要切实做到全员全过程记录,规范设置现场记录点、记录表格和填写要求,实现成本数据的全面、精准采集。接下来的阶段是核算计算,这个环节是核算精细化管理的重中之重。需要按照工程计量规范,对各项原始数据进行审核,剔除无效数据后,依照统一标准进行归集分类,分别计算直接费、间接费、其他项目费等不同成本构成。此外,还应当对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加以测算,全面构建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库和台账。最后的关键环节是成本跟踪分析,这是成本管理的核心作用所在。通过制作周报、月报等成本报表,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偏差原因,为决策提供指导。同时,还需建立成本预警机制,对于异常或超支的情况及时揭示、及时纠偏。

2.3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当前的信息技术为提高成本核算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信息化建设应当以覆盖成本核算全流程、贯通各环节为导向,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报告等多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在数据采集环节,应当充分利用智能化、自动化技术,采用无人机、智能识别等设备替代人工记录,确保成本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结合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基于APP的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实时汇报工程进度和费用情况。在数据传输和集成方面,整合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施工现场、公司总部、材料供应商等各相关节点的无缝数据对接。通过云端协同的方式,汇总各类成本数据,统一规范后集成至数据中心。

结束语:总而言之,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作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环节,其科学化、规范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控制的效果。当前,虽然我国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但只要我们着力加强制度建设,落实精细化管理,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必将为提高成本核算质量、发挥其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奠定坚实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懈努力,定能使施工项目成本核算迈上新台阶,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祝海红.结合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工程造价应用分析[J].北方建筑,2024,9(01):122-126.

[2]姜祖胜.浅谈住宅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J].居舍,2024,(05):138-141.

[3]杨伟.新形势下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四川建材,2024,50(02):219-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