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刍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2
/ 2

水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刍议

                               孙思    陈翔

           杭州嘉澍环境监测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1100

摘要:在新时代下,环保监测挑战不断增加,特别是水质监控方面的要求愈发严格。本文强调了利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对水环境进行精确监测的重要性,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水体监测的效率,还能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采用全程质量控制的原则来指导水质的各个阶段监测,依托微生物检测的操作,本文旨在为水体质量的精准评估提供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水质环境监测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控制措施

前言:微生物检测作为水质监测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并保障水质的安全性,就需要从技术、操作和管理各个方面入手,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每一步骤都达到高标准,以实现对水环境安全的有效监测。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质量控制措施的日趋完善,微生物检测将为水质环境的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一、水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检测

在水质环境监测领域,微生物监测技术通过分析水中的微生物及其引发的生物化学反应,为识别水体微生物种类与水质状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该技术不仅包含微生物的分析监测,还融合了环境监测的多方面分析,如物理、生物和化学监测等,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水质监测网络。这种综合性的监测方法能够对水质的总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和控制。此外,微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也提升了传统化学监测方法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观察微生物的生物化学反应,此技术能进一步精确地定量或定性地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这对于水质环境质量的精细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水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措施

(一)实验准备环节

  1. 环节控制

确保实验室具备优质的通风效果,这一点对维持检测精度至关重要。例如,在进行微生物培养等实验时,环境的微小变化,如温度和湿度的波动,以及灰尘的存在,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不利影响[1]。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限制这些因素的变化,提供一个稳定的实验环境,是实验成功的关键。第二点是在实验开始前彻底理解实验室的操作流程,并制定合理的人员管理策略。实施严格的进出规则,确保每个进入实验室的人都通过杀菌消毒程序,以防止人为因素引入的污染。实验台面和地板等内部设施,应使用专为实验室设计的材料,并且在施工时考虑到抗水性、光洁度、防渗透能力和无缝隙等基本要求。墙壁的设计应允许易于清理和消毒,保持平滑无缝,确保实验环境的整洁。对实验室的表面污染及空气质量进行有效监测是保障实验室环境质量的另一个关键措施,应用多种检测方法与工具,如细菌密度平皿、RODAC平皿等,及时发现并处理表面及空气污染问题,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安全与清洁。

  1. 仪器设备检验

在水质环境检测中,关键的微生物检测仪器包括但不限于天平、滤膜装置、温度计、紫外灯以及培养箱等设备。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这些仪器设备需定期进行校验,以降低因设备精度降低而引起的检测误差。在校验过程中,一旦发现设备的测量精度不合要求,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维护仪器设备的同时,相关操作人员也应培养日常的保养意识,包括但不局限于定期检查、专项修理及时效更换等措施,特别是针对设备的损耗[2]、老化或故障情况。实时监测和及时响应,对于保障水质检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具体到某些设备的维护,例如紫外灯,为确保其消毒效果,建议按月校验,每个月至少一次对其光强度进行检测。检测时可运用紫外光度计来测量光强度,光强度需达到初始状态的70%以上才算合格。对于培养箱,其温度控制应稳定在16 ℃至27 ℃之间。为此,建议每天进行两次温度检测,以确保培养箱始终处于设定的温度范围内,从而保证培养环境的稳定性。

(二)实验环节

  1. 菌落总数控制

在进行菌落接种的前期准备中,确保水样内细菌分布均匀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此,首先要将待测的水样进行彻底的摇晃,以达到细菌均匀分散的效果。接着,向试管中缓缓加入已经进行过稀释处理的水样时,需注意技巧,尽量沿试管壁缓慢倾倒,避免稀释液直接与吸管尖端接触,从而减少由于直接接触造成的检液污染问题。向培养皿中添加水样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采取细致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从培养皿的侧边倾斜加入水样,并在操作过程中,仅轻轻掀开培养皿盖的一部分,借助直立的方式让吸管内的水样逐渐滴入直至全部排空。在这个环节,格外留意避免由于过强吹气而引起的吸管问题,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形成分散的片状菌落的几率。完成水样的加入之后,待营养琼脂加入并固化,通常在加入水样后约20分钟,再进行混合处理。待营养琼脂完全凝固后,将培养皿翻转,接着展开培养程序。此举目的在于减少细菌在培养过程中过度蔓延,以确保细菌的生长环境更加稳定,减少交叉污染,从而提高接种效果及准确度。

  1. 已制培养基

完成微生物水样的采集工作后,必须尽快把收集到的水样运送到水质检测实验室,随后立刻开展分析检验程序

[3]。在使用实验室内的设备与仪器之前,关键的一步是确保所有工具都经过了充分的消毒和清洁程序,以避免任何可能的污染。此外,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标准进行,以保证水样微生物测试的准确性。实验过程中,为防止培养环节出现任何外来微生物的污染,非常关键的一步是对使用的稀释剂和培养基进行高温蒸汽消毒,彻底杀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此外,在准备培养基方面,为了确保培养的结果能提供全面且准确的数据支持,对每个培养基进行标记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步骤。培养基的标签上需详细记录包括配制的日期、量、负责人、配比时间、样品的pH值、灭菌的具体温度等信息,以此来保障实验过程的可追踪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结果评价环节

  1. 无菌性检查

完成实验操作后,化验员必须对使用过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进行彻底的无菌性测试,这包括滤膜、实验用水、培养基和稀释液等。这一步骤涉及到采用灭菌水制备水样,对所有材料和设备的无菌状态进行检查,以确保它们未受到微生物污染。若检测发现任何设备或材料被杂质菌所污染,则意味着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和结果将被判定为无效。因此,仔细审查与检测实验设备的无菌性是至关重要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此外,为确保实验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化验员在开始新一轮实验之前,应根据规定对上一次实验使用的水样进行重复性检验,这一过程通常涉及到取上次实验水样的10%进行再次检测。通过这种方式,对比和分析重复性检测结果与原始测试数据,可以有效提升实验的精确度和结果的可信度。这一做法不仅有助于验证前一次实验的准确性,也提供了对实验操作和结果进行连续改进和验证的机会。

  1. 操作方法精度控制

在进行水样采集的精度控制操作时,一个典型的流程是采用双样本分析方法对选定的若干个岩性水样进行水质环境检测。这一过程首先涉及到对选定水样进行双重测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处理双样本分析数据时,遇到任一样本分析结果为零的情况,可采取将该零值加一的方法,以便顺利进行对数运算。继续操作中,完成对数转换之后,接下来的步骤是计算双样本对数差的区间,并求出对数差异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通常用R来表示。在进行精度控制的同时,建议对约10%的常规水样实施双样本分析,以此为标准监测实验准确度。具体到评估标准,如果在常规双样本分析中,水样之间的差异平均值超过3.27R,这通常意味着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精度控制不足的问题。面对此类情况,实验人员需要对测试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彻底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后续的实验中能够有效避免类似的精度控制问题,从而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结语:微生物检测在水质净化与污染控制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工作流程的复杂性与要求的高度专业化,对检测人员提出了严格的挑战。通过完善每个检测环节的管理,加强人员培训,以及采纳新技术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水污染的科学治理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曾亚梅.水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刍议[J].水上安全,2023,(16):97-99.

[2]刘燕云.水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刍议[J].工业微生物,2023,53(03):139-141.

[3]陈伟红,钱大益,冯丹.微生物检测技术在水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与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与创新,2023,(07):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