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任务整体落实” 劳动教育有条不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18
/ 1

“项目任务整体落实” 劳动教育有条不紊

刘芳

山东省莱州市平里店镇中心小学 261414 

2022版新课标正式将劳动课列为国家课程,明确指出“三、四年级及以上各学段应涵盖三类劳动内容”。老师们都在思考:每周1节课,三类劳动十个任务群,日常教学工作已经很繁重了,这么多的课程,怎么完成?教研组老师们从十年来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中找思路,借鉴“整体任务式”教育模式,整体构建、实施农业生产劳动课程,连动落实日常生活劳动、服务劳动,探索了“项目任务整体落实”的劳动教学模式。

着眼于学生日常需求与未来发展,依托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我们开发了以农业生产劳动领航,涵盖传统工艺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服务劳动的生产劳动课程体系,找准三类劳动的契合点,串联十个任务群,让劳动教育实施不再凌乱。课程实施从学生最熟悉的农业劳动课程开始,让学生在种植、管理、收获的过程,养成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学生对收获的劳动成果再加工,既能体会劳动的喜悦,又开启了日常生活劳动的篇章。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与经验时,会愿意与他人合作,投入到更多的服务劳动中。

(一)开发整体课程,涵盖三类劳动

大姜种植是我们平里店镇支柱产业,镇上建有胶东最大的大姜批发市场,绝大数学生家长都种大姜,我们身边有丰富的大姜种植资源,因此我们开发了《大姜生长纪实》劳动体验课程。课程依据二十四节气物候特点,开发了从种到收的与大姜相关的劳动体验课,如《霜降收大姜》农业生产劳动课、《美味的姜》日常生活劳动课、《大姜与环境》公益劳动课等,经历过课程的同学提高劳动能力,丰富劳动经验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大姜》课程中学生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掌握了一定的种植经验,日常劳动能力也得到锻炼。老师们开发的三类劳动课程也逐一展开,种植课程《葵花朵朵开》、《种菠菜》,烹饪与营养课《凉拌菜》、《家常菜》,服务性课程《我是合格的值日生》,学生《大姜》课程中学到的劳动经验与技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形成。

在进阶式劳动课程实施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使用工具、学习农业知识、学习合作分享,校本课程的外沿不断拓展,将学校劳动教育任务清单一一落实。

(三)整体实施课程,注重学科融合

在校本化实施劳动教育中,老师们不仅开发了大量的项目式劳动课程,更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以劳促智。

三年级语文老师在执教《生命,生命》一课时,让学生们带种子进课堂,一个学生带来的白果引发了同学们“银杏果是果子还是种子的”的思考,老师便顺势开发了《银杏的秘密》课程,与学生一起对校园里的银杏树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察、探究,春夏时节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观察银杏的生长过程;秋天,组织学生收集、清洁银杏种子,制作银杏食物;进行银杏种子防虫对比观察,还发现了银杏长寿的秘密。学生经过长期观察撰写的研究报告获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整体学科理念打通了学科间壁垒,体现劳动的综合性,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三)师资整体化,多角色互助互补

学校缺乏专职的劳动指导教师,老师们就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能工则工,宜农则农,但随着课程的深入,老师们总会遇到自己不擅长的课程。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老师间互助互补,每个老师既是本课程的指导者,又是其他课程的助力者,你帮我指导颜色搭配,我替你完成材料制作,老师间互助互补,有效地补齐了指导教师能力短板。

同时,我们积极邀请有专长的家长、校工进课堂,担任指导教师。有十几年种大姜经验的校车司机在大姜棚教同学们认识种植、管理设备;喜欢养花的校工手把手的教学生种葵花,与学生一起经历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擅长手工的家长教给学生叶编织……

(四)整体评价方式——多元一体评价

对学生的劳动评价,我们倡导学生主体、伙伴、家长、老师、社会多元参与,过程性评价。老师为学生建立劳动成长档案,引导学生关注自体的成长与反思,从参与态度、体验过程、技能提高等方面自我反思,为自己的实践活动评分。同时辅以教师、同学、家长、社会多元他评价,以积分方式反映学生劳动效果,4~5分计“优秀”,2~3分计“良好”,0~1分计“加油”。

自评(80%):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劳动成长档案,在家长的协助下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性材料。学生一方面在在实践过程中随时反思个体活动是否积极投入、是否主动思考等;另一方面通过查阅成长档案,反思自己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是否进行了真劳动、真实践、真成长,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

他评(20%):同学、老师、家长、社会对学生参与劳动的态度、过程、成果进行评价,如:是否严格按照安全提示和操作要求进行实践活动,是否主动参与、全程参与实践活动,并对学生的自评结果进行评价。

“整体任务式”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的三年间,老师们从最初的不知“教什么”“怎么教”已经成长为课程规划、开发、实施的行家里手。老师们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结合自身特长挖掘课程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劳动课程,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辅相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学校先后有6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跨时空、跨学科的劳动实践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学生们能劳动、会劳动、爱劳动:每天参与日常劳动,完成校园值日岗,每周劳动时长不少于5小时,节假日学生们会自主加入志愿者队伍参加社会服务。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了行为规范,形成了强大的内化力量,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