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术室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护理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预防手术室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护理措施分析

佘明会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人民医院  云南 罗平 655800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手术室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在选择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研究对象时,将时间范围规定为2022年2月-2024年2月,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主要例数时,将80例作为总例数,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分组方式时,将电脑随机法作为主要方式,40例为两组平均例数,传统护理及低体温预防护理为两组患者需要接受的护理模式,观察低体温与寒战发生率情况。结果:在比对上述指标后发现,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结论:对接受手术的患者实施低体温预防护理模式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手术室患者低体温;预防措施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医生多使用手术方式对诸多疾病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对于部分手术类型而言,由于其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加之受到麻醉与年龄的影响,较易导致患者的体温流失,从而出现低体温的不良情况。通过观察发现,低体温不仅会对麻醉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延长患者的苏醒时间,因此需要采取良好的措施进行预防[1]。对于过去的传统模式而言,虽然护理人员能够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情况,但缺少对低体温的良好预防,从而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当前护理人员开始积极运用低体温预防护理模式,在该种模式中,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予以密切关注,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干预,从而能够降低甚至避免低体温情况的发生,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2]。本研究将对该种模式的效果予以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选择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研究对象时,将时间范围规定为2022年2月-2024年2月,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主要例数时,将80例作为总例数,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分组方式时,将电脑随机法作为主要方式,40例为两组平均例数。在确定对照组与试验组的男、女性患者数量比时,分别将28:12、26:14作为比值,在确定两组的平均年龄时,将(57.2±0.3)岁、(57.5±1.3)岁作为规定平均值。

1.2纳入标准:①均接受手术治疗;②护理前需要确保患者完全明确方案内容。

1.3排除标准:①缺少完整的病历资料;②存在脏器功能障碍。

1.4方法

传统护理为对照组需要接受的模式,术前对患者进行常规宣教,术中使用被单对手术部位进行遮盖,并观察其体征变化情况。

低体温预防护理为试验组需要接受的模式:(1)护理人员需要控制好手术室的温度,由于皮肤散热是导致术中热量丢失的主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控制好手术室的温度,一般保持在25oC左右,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辐射与对流,以防治发生低温情况。(2)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接送患者时需要采取良好的保温措施,冬天需要利用棉絮及毛毯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覆盖,以防止肢体裸露。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好遮盖,避免肢体外露,以降低身体散热率,若有必要,需要使用电脑控温仪对患者实施保暖。(3)在为患者输液或输血前,护理人员需要提前对液体实施加温,以防止对患者机体形成不良刺激,但需要注意部分药物不可加温。(4)由于部分手术类型需要消耗较长的手术时间,导致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从而会降低患者的体温,为此护理人员需要采取温热的盐水纱布实施覆盖,使用温热液体对体腔实施冲洗,以减少体温流失。(5)对患者呼吸道实施加热操作,对气体进行加热后,使用呼吸蒸发器对吸入氧气实施加热处理,以便能够有效的降低呼吸道散热率,对接受全麻的患者,需要使用湿热交换器,以防止发生低体温情况。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在术中对患者的体温进行密切监测,及时做好保温处理。

1.5观察指标

低体温与寒战发生率情况。

1.6统计学处理

导入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示,分别使用t与x2方式进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低体温与寒战发生率比较

在比对上述指标后发现,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见表1。

表 1 低体温与寒战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低体温发生率

寒战发生率

对照组(n=40)

6(15.00)

4(10.00)

试验组(n=40)

1(2.50)

0(0.00)

x2

3.914

4.211

P

0.048

0.040

3.讨论

通过实际的临床观察发现,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多会发生低体温的不良情况,该种情况不仅会延缓血流速度,对凝血因子活性与酶的活性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不良情况,使得创口周围的血管发生收缩,受到该种情况的影响,还会使得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明显提升,从而对术后康复效果造成不良影响。低体温会导致药物在机体肝脏中的代谢速度明显减慢,并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及麻药的作用时间显著延迟[3-4]。除此之外,低体温还会提升寒战发生率,甚至诱发低钾,出现室颤、室速等不良情况。面对上述情况,需要采取良好的措施进行干预。过去护理人员多采取传统模式,但未能够获得理想的干预效果。

当前手术室护理人员开始积极运用低体温预防护理模式,在该种模式中,手术室护理人员通过严格控制好手术室的温度、为患者使用覆盖物遮挡手术部位、提前对液体进行加温、对呼吸道实施加热等操作,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体温的流逝,并且还能够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刺激,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低体温的发生率,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通过结果可知,试验组的低体温与寒战发生率明显较低,提示该种护理模式具有较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对接受手术的患者实施低体温预防护理模式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的降低低体温与寒战发生率,被视为首选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清侠,张妍.综合护理措施对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149-152.

[2]杨东平.手术室患者实施低体温预防护理的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23):149-151. 

[3]李珊,马红利.低体温风险概率评分表在预防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5):660-662.

[4]张娟.手术室患者实施低体温预防护理的效果评价[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04):11-12.

作者简介:

佘明会(1977-06);女:汉族;云南罗平人;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外科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