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蚜虫发生规律调查研究初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3

马铃薯蚜虫发生规律调查研究初报

黄吉惠1王莲存1邓金祥1龙坤云1张涛2郑科美1*

1.会泽县植保植检站 云南会泽  654200

2.会泽县土壤肥料工作站 云南会泽 654200

摘要:马铃薯蚜虫是马铃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病毒病的发生不但直接造成田间产量损失,而且导致品种退化,严重影响种薯的质量。开展马铃薯蚜虫发生规律及其与病毒病相关性研究,发布预测预报适时进行科学防治,对保障马铃薯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2021-2023年3年监测调查表明:马铃薯有翅蚜发生时期及数量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年度间有差异,但对马铃薯整个生育期而言,有翅蚜的迁入定居繁殖扩散规律(时期)基本一致,田间蚜虫发生危害高峰期是初花期至盛花期。因此,控制蚜虫对病毒病的传播,防治适期是现蕾至初花期,即蚜虫繁殖扩散之前。而蚜虫作为一种传毒媒介昆虫,田间发生直接造成的危害远小于传播病毒的危害,直接危害对产量影响较小。因此,马铃薯蚜虫的防治主要针对留种和繁育种以及蚜虫发生严重的地块。

关键词:马铃薯;蚜虫;发生规律;病毒病

会泽县属山区农业大县,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常年种植面积在5.5万hm2左右,因其品质优良,畅销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内外各地,是山区和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来源作物。马铃薯病毒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病毒病的发生,不但直接造成田间产量损失,而且导致品种退化,严重影响种薯的质量。病毒病在田间的发生,主要依靠蚜虫等昆虫刺吸植株汁液转株传播危害。为此进行有翅蚜迁飞(扩散)规律监测”“马铃薯蚜虫田间种群消长规律观察”“蚜虫的发生与马铃薯病毒病的关系等的调查研究,掌握马铃薯蚜虫的发生规律,为马铃薯繁育种基地、预留种基地和大面积生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保障种薯的质量和马铃薯安全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会泽县宝云街道马武村净种马铃薯的地块内,距离县城5公里,海拔2017.8米,年平均气温1.5~20.7,年降水700~1400㎜。周围种植作物主要是马铃薯和玉米,整个生育期常规管理,不喷施任何农药。

1.2 观察时间

田间马铃薯蚜虫种群数量动态观察、有翅蚜迁飞规律观察、马铃薯病毒病田间发生情况调查等,均从马铃薯出苗开始,到马铃薯植株成熟死亡或收获时结束。

1.3 观察及调查方法

1.3.1 有翅蚜迁飞(扩散)规律监测

在马铃薯田间放置3个黄皿(黄色的瓷盆,大小30*12cm)诱蚜器,编号1、2、3号,相距40m,内盛清水+少量洗洁精,液面高度4/5, 黄皿始终保持与马铃薯植株同高。从马铃薯出苗开始,到收获时结束,每天早晨7:00左右开始观察黄皿中的有翅蚜数量并记载,每天调查取样后重新更换清水。每5d采集1次黄皿中有翅蚜作标本,保存于装有75%酒精的小瓶中,用于鉴定蚜虫种类。

1.3.2 马铃薯蚜虫田间种群消长规律观察

从马铃薯出苗开始,到马铃薯植株死亡或收获时结束,定人定点定株,5点取样,每点取5株共计25株,每5d调查一次,记录每株有翅蚜、无翅蚜数量,计算出百株蚜量。

1.3.3田间马铃薯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

从田间发现马铃薯病毒病开始,即6月20日8月20日左右,每10d调查一次病毒病发生情况,共调查7次,调查两个品种,每个品种分别调查25株,按05级分级标准,记载发病情况。

1.3.4 标本的采集

每5d一次按时从黄皿诱蚜器内、马铃薯植株上分别采集有翅蚜和成蚜,标本保存于75%酒精小瓶中,经鉴定黄皿诱蚜器内和马铃薯植株的蚜虫有3科7属12种,分别是:棉蚜、缨绵蚜、柳黑毛蚜、甘蓝蚜、桃蚜、菝葜长管蚜、菝葜黑长管蚜、囊管蚜、长管蚜一种、豆蚜、蚜科一种、禾谷缢管蚜。

2、结果与分析

2.1 有翅蚜迁飞(扩散)规律监测

 

2.1.1 天气状况对有翅蚜的扩散影响分析 

从3年黄皿诱集有翅蚜观察资料分析,气候条件对有翅蚜扩散的影响,主要是天气状况,若天气晴至晴间多云,风力不大,有翅蚜较为活跃、活动频繁,每天每个黄皿诱蚜量6~20 头,而阴雨或中至大雨天气,或风力较大时,对有翅蚜的起飞活动有一定影响,很少或不活动,每天每个黄皿诱蚜量均在5头以下。

2.1.2 马铃薯生育期与有翅蚜的扩散影响分析(图1)

马铃薯出苗后黄皿诱蚜器就开始诱集到有翅蚜,有翅蚜迁飞活动规律受气候等多重因素影响,各年在时间上有一定差别,但针对马铃薯整个生育期而言其活动规律基本相符。2021年、2022年情况相符,有翅蚜活动有两个明显的高峰期和一个低谷期:第一个高峰期是马铃薯出苗~初花期,即2021年5月1日~5月31日、2022年5月1日~6月30日左右,为有翅蚜迁入田间定居的活动高峰期,平均每旬3个黄皿诱蚜器累积诱集有翅蚜数量分别是143头、140头; 第二个高峰期是马铃薯末花~成熟期,即2021年7月11日~8月10日、2022年8月1日~9月10日左右,食物营养等条件不利于蚜虫的发生,田间有翅蚜增多逐渐迁出,黄皿中诱集到的有翅蚜也多,平均每旬3个黄皿累积诱集有翅蚜数量分别为176头、149头;初花~盛花期,2021年6月1日~7月10日、2022年7月1日~7月31日左右,在适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下,蚜虫在田间定居

扩散繁殖危害,有翅蚜迁飞活动进入低谷期,黄皿中诱集到的有翅蚜相对较少,平均每旬3个黄皿累积诱集的有翅蚜分别为50头、68头。2023年从马铃薯出苗~盛花期5月21日~7月31日左右,有翅蚜活动有起伏但高峰期不明显,平均每旬3个黄皿累积诱集有翅蚜数量110~200余头。到8月下旬以后马铃薯末花~成熟期,黄皿诱蚜器诱集的有翅蚜数量逐渐减少。

2.1.3 有翅蚜的日迁飞规律 

选择在有翅蚜迁飞活动的高峰期,而且天气晴至晴间多云,共观察3d。观察对象是3个黄皿诱蚜器内诱集到的有翅蚜数量,时间是8:00~20:00,每2小时观察记载取样1次,共计6次。其结果三年情况相符:一天中,8:00~14:00是蚜虫活动的高峰期,平均单个黄皿诱蚜量2.0~4.3头,其中以10:00~14:00最为活跃,而到了下午16:00以后蚜虫很少或基本停止活动,黄皿中基本诱集不到有翅蚜。

2.2 马铃薯蚜虫田间种群消长规律(图2)

2.2.1 马铃薯蚜虫迁入-定居-繁殖-扩散 

马铃薯出苗至苗期蚜虫开始陆续迁入到田间定居,出苗及苗期推迟,蚜虫迁入期相应推迟。4月5月,雨季之前降雨稀少,空气湿度小,气候、营养、环境等条件不利于蚜虫的发生,苗期田间种群数量少而且增长缓慢,百株蚜量24~80头。马铃薯蚜虫田间发生高峰期是67月初花期至盛花期,气候、营养等条件极有利于蚜虫的发生和繁殖,随着蚜虫基数的积累,种群数量迅速增加,扩散速度快,百株蚜量达480~18500头。进入8月9月份,马铃薯成熟植株逐渐枯死,营养气候等条件不利于蚜虫的发生,数量逐渐减少。

2.2.2 田间蚜虫的发生与气候  

2022~2023年春旱严重,雨水节令推迟,降雨较少,4~5月累计降雨60mm以下,空气湿度55%左右,马铃薯出苗和生育期比2021年推迟20~40天,因此蚜虫也推迟到6月下旬才扩散-迁入-定居。2022年7月下旬连续出现5天的中到大强度的降雨,湿度大,对蚜虫发生不利,到7月30日~8月25日,百株蚜量减少到120~400余头。在会泽的气候条件下,对蚜虫发生影响较大的因素是降雨,即湿度的大小、降雨的强度,湿度过大过小都不利于蚜虫的发生。若前期干旱严重,降雨稀少,空气湿度小,不利于蚜虫的发生和繁殖;6~7月雨水均匀而且降雨强度不大,有利于蚜虫的发生;连续的中~大强度的降雨天气,对弱小的马铃薯蚜虫有一定的冲刷作用,植株蚜量成倍减少;雨日频繁、雨水偏多、湿度过大的气候条件也不利蚜虫的生长繁殖(表1)。

表1 48月月降水量和月平均相对湿度

单位:降水量(毫米)、湿度(%)

年份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降水量

相对湿度

降水量

相对湿度

降水量

相对湿度

降水量

相对湿度

降水量

相对湿度

2021年

25.6

50

110.2

68

180.4

72

194.9

76

201.4

79

2022年

41.7

64

29.7

61

239.7

71

119.0

74

104.5

74

2023年

27.7

54

50.5

56

239.8

77

146.9

76

82.3

72

2.3 马铃薯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

2.3.1  马铃薯蚜虫数量与马铃薯病毒病发病情况调查分析

选择不同品种(品种A、品种B)的两块马铃薯地,整个生育期没有喷施任何农药,每块5点取样,每点取5株,两块地共取50株,从6月20日马铃薯苗期开始,间隔5天调查一次,持续到马铃薯植株死亡时结束。每次记录蚜虫数量、马铃薯病毒病田间发生情况。调查结果初步分析:会泽马铃薯病毒病花叶型、卷叶型都有发生;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程度主要与种薯是否带毒、品种抗病性和蚜虫发生数量、气候条件等相关。带毒种薯苗期就出现症状,发病严重的植株在初花前病级就达3~4级而逐渐死亡;随田间蚜虫数量的增加病株率也随之增加,病毒病相应较重,发生严重的病株率达32%,发病轻的6%(表2);品种A比品种B的种薯带毒率高而且较感病,两个品种的田间百株蚜量相近,品种A病株率达32%,病级最高级4级,品种B病株率16%,病级最高级3级。

表2 马铃薯蚜虫数量与马铃薯病毒病的关系调查表

日  期

百株蚜量(头)

(品种A)病株数及其分级

百株蚜量(头)

(品种B)病株数及其分级

0

1

2

3

4

0

1

2

3

4

6月20日

20

21

2

2

892

25

6月30日

1604

19

2

1

1

2

3084

23

2

7月10日

11700

18

3

0

2

2

13764

23

2

7月20日

15752

17

2

2

2

2

4392

21

1

3

7月30日

104

17

2

0

4

2

68

21

1

3

8月10日

48

17

2

0

4

2

176

21

0

2

2

8月20日

1268

21

0

2

2

2.3.2 蚜虫的发生与马铃薯产量的直接关系

根据田间观察资料综合分析,种植无毒种薯,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当年蚜虫的发生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没有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因此在大面积马铃薯生产中食用和饲料用马铃薯地块,如果蚜虫发生较轻一般不必要进行针对蚜虫的防治工作。而对于繁育脱毒良种的地块和预留种地块,如果蚜虫发生较重的则需要进行防治,以减少蚜虫的传毒作用,确保繁育和预留健康无毒种薯。

3、结论与讨论

通过三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马铃薯蚜虫的发生时期及数量,受气候等多重因素影响年度间有差异,但是针对马铃薯整个生育期而言,蚜虫的迁入-定居-繁殖-扩散时期基本一致,田间发生高峰期是马铃薯初花期至盛花期,因此,控制蚜虫对病毒病的传播危害,防治适期是马铃薯现蕾期,即蚜虫繁殖扩散之前。蚜虫传播病毒病对当年马铃薯的危害较大,增加种薯带毒率,而蚜虫直接危害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马铃薯蚜虫的防治工作主要针对育繁种和预留种地块(种薯基地),确保繁育和预留健康无毒种薯。大面积生产中的食用及饲料用马铃薯,若蚜虫数量较少一般没有必要进行针对蚜虫的防治工作,以减少农药的使用,维护生态平衡。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以及调查研究内容的局限性,相关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