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环地质勘查标准规范研究与制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6
/ 2

水工环地质勘查标准规范研究与制定

熊志敏

身份证号码:362229198703050412

  摘要:随着水利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水工环地质勘查任务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首部分详细解析了当前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难题,接着,文章深入探究了制定水工环地质勘查标准与规范所秉持的原则和执行的流程。最后,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详尽的水工环地质勘查标准规范框架,旨在为水利工程的安全可靠建设和高效运维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勘查;标准规范;制定原则;应用实践

  引言

  水工环地质勘查在水利建设项目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先行角色,其成果的精确性和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后续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以及施工活动的安全系数。随着水利工程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挑战的日益复杂化,如何构建一套既科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水工环地质勘查标准与规范体系,现已成为行业内亟待攻克的关键议题。

  1.水工环地质勘查现状与挑战

  当前,我国在水工环地质勘查领域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和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性和安全性的确保。然而,该行业仍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国水工环地质勘查技术体系尚显单一,传统勘查技术和设备的过度依赖现象较为普遍,现代化多元化勘查工具和技术的广泛应用还有待加强。这一现状不仅限制了勘查数据的全面准确收集,不利于深层地质问题的及时识别和解决方案的提出,同时也削弱了勘查成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价值指导作用。

  其次,勘查数据处理的标准化水平仍有待提升。实际工作中,由于标准执行不一致和数据整理分析方法的不严谨性,勘查数据的有效利用率受限,甚至可能出现误导性的结论。科学严谨的数据管理与解读对于正确判断地质状态、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及防范潜在风险具有决定性作用。

  再次,水工环地质勘查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报告编写不规范、信息记载不完整、分析论据不充足,难以满足高标准的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降低了勘查成果向实际工程应用的转化效率。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海平面抬升、冰川消融等环境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共同导致地质环境日趋复杂。这些新的环境变化给水工环地质勘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地下水位频繁变动、地质结构稳定性下降、环境污染扩散升级等问题。这就要求勘查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应对并解决这些新的难题。

  2.勘查标准规范的制定原则与流程

  鉴于上述提到的水工环地质勘查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制定一套科学且实用的水工环地质勘查标准规范显得极为关键和迫切。这套标准规范的制定,旨在改善勘查手段单一、数据处理不规范、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等现状,同时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地质环境复杂化的全新挑战。在制定流程上,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进行大规模的国内外水工环地质勘查领域的现状调研和前沿技术资料收集,了解并追踪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趋势,为制定标准规范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撑。

  其次,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学者组成研讨团队,就拟定的标准规范草案进行深入探讨和严谨分析,共同确定勘查标准规范的基本架构和主要内容,确保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最后,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试点工程项目,将初步制定的标准规范应用于实际勘查工作中,进行实地检验和修正。通过反复的实践验证、反馈修改和完善,逐步形成一套既符合国情又接轨国际的水工环地质勘查标准规范,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科学指导。

  3.具体的水工环地质勘查标准规范

  3.1 勘查前的准备工作

  在具体水工环地质勘查前,关键准备工作包括全面收集和研究地质资料以供勘查设计;基于此设计符合标准规范的勘查方案,明确范围、方法、深度等要素;进行实地踏勘以确认勘查区情况及预估问题;按方案准备并检验勘查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组织专业团队并进行规范培训;必要时依法完成项目申报审批,确保勘查过程合法且高效,从而获取准确地质数据,为后续工程设计、施工及环保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3.2 勘查方法和技术手段

  在水工环地质勘查中,遵循相关标准规范极为关键,采用多样的勘查方法和技术,旨在全面准确揭示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状况。这些方法包括地质测绘与遥感解译(用于地表地质分析)、地球物理勘查(如电法、地震法、重力和磁法探测地下结构与特性)、钻探取样(获取实物资料并测定地质参数)、地下水动态监测(评估地下水状态与可再生性)、环境样品采集与测试(判断环境质量与风险)、以及数值模拟与GIS技术应用(预测地质环境演变)。该系统工程确保基于国家规范收集可靠数据,支撑水利建设、环保与资源开发等活动。

  3.3 勘查数据处理和分析

  在具体的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中,遵循相应的标准规范不仅体现在勘查现场的操作流程和技术选择上,同样也体现在勘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环节。这一阶段的工作对于保证勘查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首先,在数据采集完毕后,按照《水文地质勘查规范》、《工程地质勘查规范》、《环境地质勘查规范》等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对取得的各项原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整理。例如,对地质测绘数据、地球物理测量数据、钻探采样记录、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环境样品测试结果等进行分类、校验、编录,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准确性。

  其次,对勘查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解释。比如,使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地球物理勘探数据进行反演计算,解译出地下地质结构特征;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揭示地下水循环规律和动态特征;同时,结合实验室测试数据,运用地球化学原理解析地下水水质组分和成因机制。

  此外,通过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地下水模拟模型等,实现勘查数据的空间可视化与定量分析。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先进的数值模拟算法,对各类地质现象进行动态模拟,预测不同条件下的地质环境变化趋势,为防治地质灾害、合理规划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3.4 勘查报告编制

  在具体的水工环地质勘查项目中,标准规范对勘查报告编制的要求贯穿于整个报告的构思、撰写、审阅直至最终提交全过程,旨在确保勘查结论的准确、客观及专业性。以下是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编制水工环地质勘查报告的具体步骤和要求:(1)前期准备:依据国家《水文地质勘查规范》、《工程地质勘查规范》、《环境地质勘查规范》以及行业特殊要求,明确勘查目的、任务和范围,确定报告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项目背景、勘查方法与技术路线、实施过程、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数据分析与解释等内容。(2)数据整理与分析:基于勘查现场获取的各类原始资料,包括地质测绘资料、钻探岩土样本分析数据、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探测成果、地下水监测数据等,按照行业标准进行系统梳理、核验和整合。通过采用适宜的数据处理技术与分析方法,提炼出反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特征的关键信息。(3)问题诊断与评价:根据分析结果,对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稳定性、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提出地质灾害隐患、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初步判断与解决方案建议。(4)勘查成果表达:利用图表、文字、三维模型等多种形式,清晰、直观地展示勘查成果。包含但不限于地质剖面图、地下水等值线图、场地稳定性评估图、污染物分布示意图等,使报告更具可读性和说服力。(5)报告审核与验收:完成初稿后,按照勘查报告编写标准规范进行内部审查,并提交给行业专家或权威机构进行外部评审。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确保报告满足规范要求和实际需求。

  3.5 具体的水工环地质勘查标准规范后续工作与监测

  在完成水工环地质勘查报告后,依据相关标准规范,后续工作与监测尤为重要,旨在验证勘查结果、跟踪地质环境变化并确保建议有效实施。后续工作涉及根据报告制定并执行实施方案(如水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环境恢复等),需遵照工程技术规范。同时,建立长期监测网络,监测地下水位、水质、地质稳定性等因素,依据行业标准整理分析数据,以优化方案。监测数据还用于定期评估项目效果,发现问题即刻调整勘查结论与建议,构建闭环管理体系。监测体系需构建标准化站点,配置先进设备,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与查询;加强人员培训,确保监测工作合规有序。后续工作与监测在项目全周期内起到关键作用,助力工程顺利推进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也为预见和应对新问题提供前瞻性方案。

  结论

  本文深入研究了水工环地质勘查标准规范的制定原则与流程,并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勘查标准规范。该规范有望为水利工程的安全、高效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未来,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地质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勘查标准规范,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克颖.当前水工环地质勘察中的技术及应用范围[J].世界有色金属,2016(4s):51-52.

[2]金学群.水工环地质勘察中的技术及应用范围分析[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6,31(1):109-110.

[3]邢科明.关于水工环地质勘查中技术应用的几点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