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措施

/ 1

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措施

胡明玉

彭州市中医医院  四川成都611930

急性心梗是一种致死率非常高的心血管疾病,这种疾病不仅发病突然,而且病情进展也十分迅速,因此很多患者往往会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就因疾病失去生命。只有在院前阶段,对患者实施适当的急救护理,才能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

IMG_256

1.病情评估

在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过程当中,急救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的评估,这一步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后续治疗措施的选择与使用。在此过程当中,第一,急救人员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及表现,包括患者胸痛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疼痛形式、疼痛扩散区域等等,同时还需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可能诱发症状的因素,比如剧烈运动、吸烟饮酒等等;第二,急救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身体检查,确定患者的意识状态、情绪变化以及血压、心率、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数据,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急救人员确定患者的心脏功能以及整体健康状况;最后,急救人员需要立即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这是因为心电图能够准确的揭示急性心梗患者的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进而帮助急救人员快速区分患者心梗的类型,进而帮助急救人员制定并使用针对性的救治措施。

2.建立静脉通道

在院前急救护理的过程当中,静脉通道的建立可以说是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命线”,这是因为静脉通道可以帮助急救人员快速为患者提供液体支持与药物支持,在紧急情况下还能帮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高级生命维持操作。在此过程当中,急救人员需要凭借其专业技术以最快速度确定对患者静脉的穿刺部位,通常情况下医护人员会选择患者左上肢的贵要静脉进行穿刺,这是因为这些部位的静脉直径较大,能够承受较大的输液量与药物剂量,而且其相对表浅的位置也更方便急救人员进行穿刺。但如果急救人员因为患者体重较大、循环较差等原因在上肢无法准确找到静脉进行穿刺,那么急救人员就会改为穿刺患者的下肢或是颈内静脉并建立通道。只有及时建立并且维护静脉通道,急救人员才能更好的对患者进行施救,从而使急性心梗患者的死亡率大幅降低。

IMG_256

3.吸氧治疗

吸氧是急性心梗患者院前急救的重要护理措施,这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肌的氧供状况,减轻心肌缺氧引起的损伤,从而有效的延缓甚至阻止患者心肌坏死的进程。在实际操作中,急救人员需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而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面罩吸氧和鼻导管吸氧。其中,面罩吸氧适用于需要更高浓度氧气的患者,这种吸氧方法可以为患者提供较高的吸入氧分数,确保患者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氧气补给,尤其适合于存在明显低氧血症或呼吸困难的患者;而鼻导管吸氧则是一种较为温和的吸氧方式,适用于轻度低氧血症或作为长期吸氧的过渡措施。而在给氧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并维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理想范围内,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过度氧疗带来潜在的氧化应激损害,进而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保障患者的安全。

4.药物治疗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被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之前,药物治疗也是院前急救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此过程当中,急救人员首先需要让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这种药物能够有效的抑制患者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与活化,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与发展,为急性心梗患者的后续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窗口;其次,针对有适应症的患者,急救人员还需要采取对症用药的治疗措施,比如当患者疑似或却认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时候,急救人员就需要为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以此避免血栓的进一步扩大;第三,为了迅速缓解因心肌缺血引发的剧烈胸痛,急救人员还需要尽快给予患者硝酸甘油等药物,这种药物可以通过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来改善心肌的血流供应,从而有效减轻胸痛症状,进而使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5.转运安排

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最后环节当中,急救人员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以及病情评估结果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考虑到急性心梗这种疾病的危急性,急救人员最好选择配置齐全的专业急救车辆对患者进行转运,这样才能在转运期间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此外,急救人员还应当随车一同前往医疗机构,并且与随车医生团队进行充分的沟通,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无缝对接进入救治流程,从而为患者争取更多宝贵的时间。

IMG_256

面对急性心肌梗死这种紧急重症,院前急救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犹如生死较量中的第一道防线,每一步行动都是在与时间赛跑,每一项举措都在竭力拯救生命。只有掌握正确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我们才能使急性心梗患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从而更好的帮助患者摆脱急性心梗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