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活化利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2

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活化利用

阿纳古力·艾麦提尼亚孜

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镇镇政府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 邮编:843100

摘要:

本文以“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活化利用”为研究主题,深入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分析了当前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与挑战。通过对比分析多个案例分析,本文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研究指出,通过政策支持、社区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活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为农村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供文化支撑。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基层农村 公共文化服务 活化利用

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仍面临诸多问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利用尤为值得关注。

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推动文化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探讨如何在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活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项紧迫而富有价值的课题。

第二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2.1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的定义: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积极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这包括但不限于文学、艺术、哲学、道德、习俗等多个方面。

内涵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它不仅体现了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智慧结晶,还蕴含着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认识。例如,儒家文化强调的仁爱、礼仪、中庸之道;道家文化倡导的顺应自然、清静无为;以及佛教文化中的慈悲为怀、因果报应等,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可以加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文化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以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社会教化与道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对于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外传播,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2.3 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

活化利用的意义:活化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文化本身的保护和发展,也是推动文化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途径。

现状与挑战:然而,当前在基层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文化资源的流失、传承人才的缺乏、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等。

对策与方向: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政策支持、教育普及、市场运作等多方面入手,探索有效的活化利用模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第三章: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现状与问题

3.1 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农村的传播现状

传播途径:在基层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传统的节日庆典、民俗活动、口头传承以及部分新兴的媒体渠道。这些途径在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

受众接受度:农村居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较高,但年轻一代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相对减弱,这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

资源分布:文化资源在农村地区的分布不均衡,一些偏远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面临失传的风险,而部分地区则因为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导致文化资源闲置。

3.2 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问题

文化资源保护不足:在基层农村,由于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和措施,许多传统文化资源正在逐渐消失,如古建筑、手工艺品等。

人才流失与传承断层:传统技艺和文化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一代缺乏传承意愿,导致传统文化面临断层风险。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完善: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农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活化利用。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国家对文化传承有所重视,但在基层农村,政策执行力度和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制约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3.3 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经济因素: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农村教育水平等因素,直接影响到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的传播和活化利用。

文化观念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发生变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需求也随之改变。

现代科技与媒体的影响: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挑战。

政策环境与制度安排: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文化管理体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四章:对策与方向

4.1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加强立法保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法律法规,为传统文化提供法律保障。

政策引导与激励: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格局。

制度创新: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为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农村的传播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4.2 教育普及与人才培养

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与传承: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技艺大赛等活动,选拔和培养一批热爱传统文化、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传承人,确保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层。

4.3 文化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

资源普查与数字化:对基层农村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建立数据库,实现文化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

整合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地域、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文化资源利用效率。

创新发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文化设施覆盖率,为农民提供便利的文化活动场所。

丰富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升服务效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农村得到有效传播和活化利用。

第五章:总结

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

1. 政策制度:强化立法保护,政策引导与激励,创新管理体制,为文化传承提供保障。

2. 教育普及:将文化教育融入学校,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传承人才,确保文化不断层。

3. 资源整合:普查与数字化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4. 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文化活动,提升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在基层的传播与活化。

全文总结: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农村的传承与发展,需从政策、教育、资源整合及公共服务四方面着手,构建全面的文化传承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

第六章:参考文献

1. 张华, 李明. "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活化利用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 2020, (03): 45-52.

2. 王振宇, 赵立冬.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路径探析". 农村经济, 2019, (08): 102-105.

3. 陈思, 刘伟.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挑战及对策". 文化产业, 2018, (12):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