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重症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急诊重症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效果研究

刘姣

眉山市中医医院  四川 眉山 620010

【摘要】目的:分析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后急诊重症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22.1.1-2023.12.31期间70例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随机数字表下将其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35)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n=35)急诊重症护理;对比两组急救情况。结果:观察组复苏后24h GCS评分较对照组高,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后急诊重症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复苏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可推广。

【关键词】急诊重症护理;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住院时间

心脏骤停发生后最佳急救时机为4min内,一旦急救不及时,极易导致患者重要器官因缺血缺氧而发生不可逆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心肺复苏为心脏骤停常用急救技术,其可在短时间内使患者气体交换及血流灌注得以恢复,缩短脏器缺血时间,挽救患者生命。但心肺复苏后仍有诸多护理风险存在,还需加强护理干预,以改善预后。对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后急诊重症护理干预的作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2.1.1-2023.12.31期间70例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随机数字表下将其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35)男女比19/16;年龄24-71(48.56±6.12)岁。观察组(n=35)男女比18/17;年龄24-73(48.64±6.25)岁。2组基线无差异(P>0.05),可比。本项目经医学伦理核准,入组前知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接诊后15min内协助急救、病情评估,必要时开通绿色通道,以缩短检查时间,及时明确病因,对症干预。严密监护病情,准备急救用药、用物。严格遵医嘱用药,观察用药后反应;对患者酸碱平衡进行检测,积极预防酸中毒,若已处于酸中毒状态,协助建立人工气道,予以吸氧、补液支持。加大巡视力度,一旦患者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协助处理。做好管道护理、口腔护理及会阴部护理等,若患者意识不清且伴躁动,与患者家属协商后适当使用约束带。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实施急诊重症护理:建立重症干预小组,护士长为组长,高年资护师为组员(6名),小组成员经专项培训考核通过后参加工作。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心理干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恢复意识后,多存在恐惧、焦虑等情绪,需及时沟通,对其心理变化进行掌握,并及时予以心理疏导。护理中,以语言、眼神等予以患者鼓励,告知其不必过度担心,稳定患者心态。②低温护理:缺氧后10min内予以低温处理,以保护脑功能,以冰帽或亚低温治疗仪对头部温度进行控制,维持温度28~30℃,并对体表大血管进行冰敷降温,促进患者脑功能恢复。③脑部护理:心脏骤停后受脑供血不足影响,心肺复苏后部分患者可能会暂时性记忆减退、语言障碍,需及时通过文字卡或眼神、肢体语言与患者交流,并指导家属探视中多与患者交流,帮助其回忆往事,恢复语言功能。④肢体护理:受脑组织损伤患者心肺复苏后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通过空气波压力治疗仪(30~100 mmHg,30 min,2次/d)、穿弹力袜(晨起-睡前)、肢体按摩等方式加以干预,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⑤胸痛护理:胸痛为常见心肺复苏不良反应,需指导患者正确深呼吸,以缓解疼痛,改善肺功能;同时合理调整睡姿,保护胸前壁。若疼痛严重,可遵医嘱予以镇痛干预,如局部红外线照射或涂抹止痛凝胶。

1.3 观察指标

急救情况:记录复苏后24h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满分15分,≤8分为昏迷,评分越高越好)、呼吸支持时间、总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5.0版本软件。t检验计量数据,χ2检验计数数据,分别表述为(±s)、%;P<0.05时统计差异有意义。

2.结果

复苏后24h GCS,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总住院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1:

表 1 急救情况(±s)

组别

例数

复苏后24h GCS(分)

总住院时间(d)

对照组

35

7.89±1.12

12.56±2.13

观察组

35

9.26±1.13

8.69±1.02

t

5.094

9.695

P

<0.001

<0.001

3.讨论

心脏骤停为急诊科常见危重症之一,主要指心脏射血突然停止,导致循环停止引发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包含晕厥、瞳孔散大、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测不出血压等[2]。心脏骤停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需快速实施心肺复苏,促进患者机体循环恢复,避免重要脏器长时间缺血缺氧,挽救患者生命。而临床研究显示,心肺复苏后遗留后遗症风险较高,如胸部不适、反应迟钝等,故为保障急救质量,提升复苏效果,还需加强急救护理干预。

本研究中,观察组复苏后24h 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急诊重症护理的实施可提升复苏效果,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分析可见,急诊重症护理中,护理人员可在心肺复苏后对患者体征进行严密监护,以便及时发现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状态,并及时开展针对性护理,以快速纠正患者内环境紊乱,促进其病情恢复

[3]。同时,及时做好心理干预,帮助患者调节因丧失意识所致的不良心理,有助于减轻患者恐惧情绪,指导其正确进行深呼吸锻炼,从而缓解患者胸痛感,提升患者身心舒适性。另外,强化早期交流,积极开展低温脑组织保护护理与肢体护理,能够有效舒缓患者因暂时语言障碍出现的不良情绪,并减轻其脑组织受损程度,预防复苏后记忆减退、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加快患者复苏后恢复进程,缩短其住院时间。

综上,急诊重症护理的实施可提升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促进其意识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可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吉丽,赵婷,陈贵艳.急诊重症护理干预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3,42(34):131-134.

[2]杨柳.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中开展冠心病重症监护室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35):99-101.

[3]王淑艳,高洪涛,吕娜.急诊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12):1649-1652+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