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王占占 张利君

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

摘 要:贝多芬是古典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将古典主义推向了巅峰,并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他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思想,为后来的音乐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他的钢琴奏鸣曲《悲怆》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品,《悲怆》也是贝多芬早期奏鸣曲中的顶峰之作。在此文中,我们将从贝多芬的出生,创作背景,曲式分析,音乐特点和作品的演奏入手浅析《悲怆》第一乐章。

关键词:钢琴    作品分析      作品演奏


背景介绍

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奏鸣曲》(Op.13),是贝多芬在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巅峰杰作,其比较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知。本曲无论在内容,编配,和声,旋律或者结构等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独特的理性和特质,这也是贝多芬有的特性,包括整个日耳曼民族的特性。在正值欧洲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阶段,人们对“自由民主,博爱平等”的振臂高呼为贝多芬的政治理想萌芽奠定了基础。贝多芬的故乡波恩,一座位于莱茵河畔的古老城市,是贝多芬度过他最初22年的城市(1770~1792),这一阶段虽然不是贝多芬创造完美巅峰的时期,但是对他和面的创作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尤其是体现在思想层面和内心层面的方面。在当时受到法国“启蒙运动”影响,这里的大学,图书馆级教堂成了新思想的起源地。笔者认为,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是贝多芬产生思辨与抗争的精神有很大关系的。众所周知,在当时,上层社会等级分明,贵贱有别,这让他更加期盼用音乐的力量去打破这种划分,为尊严和自由去抗争。从1792至1802年的维也纳一段时期,贝多芬找到了更好可以去施展自己才华的沃土。他跟随海顿,阿尔布莱希贝尔,格萨里耶里学习深造,并在钢琴演绎中加入自己独特的个性,他坚信自己的才华,并为此骄傲,但却丝毫没有料想到耳聋已开始作祟,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何等的悲哀,他甚至想要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他很快就打破了这种悲观厌世的想法,转而去创作更宏伟的音乐篇章来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与命运抗争,扼住命运的咽喉。正如贝多芬自己所说的:“我是为人类酿造美酒的巴克死神,不管是谁?真正理解了我的音乐,就能从别人带给他们的悲痛惨烈中解脱出来。”

作品分析

   “奏鸣曲是形成于18世纪末古典主义时期,他是音乐语言高度发展的产物。”奏鸣曲作品以古典时期的作品最为典型。早期的奏鸣曲,一般采用的是由呈式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部分构成的奏鸣曲。这样看来,奏鸣曲式的应用似乎有些机械化,可不同的音乐家又有着不同的应用和表现。古典时期的奏鸣曲,比较崇尚理性,强调道德理念,并在理性制约感情的原则下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平衡。就贝多芬的作品来说,贝多芬的音乐聚集了丰富的音调,表达了愤怒,温柔,冲动,爱抚,哀求,责难,顽固,绝望等情感。在弹奏时需要演奏者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全面的演奏技巧和细致的音乐表现能力。《悲怆》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由引子,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五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使音乐更加丰富。

引子

在引子当中,和弦,级进上行的音符,紧缩的和声节奏和附点音行始终贯穿其中,描绘了庄严紧张的画面。

呈式部

主部主题充满刚毅,富有动力,采用由高到低,不断推动的手法推动音乐发展,同时,左手持续不断的分解八度也制造氛围的烘托。 使音乐的权利如海浪般起伏,显示着内心的激动。副部的音乐进行与主部音乐的音乐相比较,多出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这与主不的刚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结束部中,左右两手的反向半音进行营造了更加强烈的氛围,旋律的进行如波浪般不断起伏,由弱到强的力度进行推动乐曲情绪的发展。

展开部

展开部中的素材,大多数相近于呈式部。但是在展开部中,这些素材通过加工改变,使音乐进一步的丰富和宏伟,同时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展开部引子速度缓慢制造出是一种忧郁的感觉,之后,在渐强与加速中体现逐步的动机。最后展开部采用了主调属和弦,右手一系列弱音下行,暗示着展开部的结束。

再现部

 再现部基本重复了呈式部的主部。

尾声

尾声的规模不是很大,在最后小节处引用了慢板引子和主要主题部分的材料。在轰动的强力度和弦中结束第一乐章。

作品演奏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在钢琴业界有着“试金石”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可以看出演奏此曲,无论是在技术层面上,还是在音乐的表现上都需要全面而准确的扎实基本功。《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在技术上没有特别特别克服不了的困难,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难度,这是一首世界级的名曲,世人都比较熟悉。因此,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他们会加倍努力去完成,对他

允许像弹浪漫派乐曲是那种节奏自由,古典作品要求的严谨风格是不可以被破坏的。

1.绝对准确的节奏。本曲是悲剧的性质,要求节奏必须绝对准确,不允许有丝毫的节奏自由。尤其是引子的部分,节奏比较复杂,包括4分音符到128分音符的各种音符,这就需要去更准确的计算节拍,不能打乱节拍的关系,不然就无法弹好词曲。

2.重视休止符的作用。引子部分是最具有悲怆性质的,开始的几小节,一些和弦的运用更加表现出这种性质。因此休止符就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如果我们使用踏板,把休止符给隐藏,那么就完全丧失了那种内在的紧张感。休止符是乐曲的等待和酝酿,是音乐的重要部分,绝不可忽视,否则就会改变乐曲的性质。

3.长音。一个乐曲的长音,它具有一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性质,而此曲要求更长的气息去弹长音。此曲中的长音要一口气弹到底,中间不可稍有松懈,绝不可在任何一个和弦之间呼吸,否则就中断了这个势不可挡的性质。

4.控制音色。控制音色往往是很难的,这需要一个演奏者的扎实的基本功和技巧能力,也需要一个演奏者对一个曲子的不同理解,一个演奏者对曲子的了解程度。因为此曲的戏剧性比较多变,所以在演奏时对声音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就像此曲中引子,刚开始和弦要明显弹出强,然后马上再变回弱的效果。这需要演奏者在演奏时的思想要高度集中。后面的高音旋律和伴奏又要弹出区别,两个声部不能混乱,这就需要两手的配合和控制音色的绝对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世界级的作品,是每一个演奏者需要去完成的篇章。从题目“悲怆”来看,就可以看出此曲爆发出心中长期的压抑,去释放内心的不满情绪。但音乐的本体更多是表达了贝多芬不屈,不服命运,敢于与命运去做斗争的英勇气魄,是作品更加具有爆发力和感染力。去增强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发挥出次曲的魅力。此曲可以说是完美的音乐典范—是日记式的生活态度的反映,也是对命运的不公不满,对自己人生追求的一种宣泄,紧凑的和弦,完美的旋律,更高层次的去表达了贝多芬的思想。而贝多芬的音乐告诉我们,要敢于和命运作斗争,要去做自己的主人。从各种层面上看,贝多芬都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