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教授“温阳化胃”法治疗胃络痛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高翔教授“温阳化胃”法治疗胃络痛经验

苏茜茜高翔

1.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郑州 450000

摘要:胃络痛为临床常见病,高翔教授根据其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其病因主要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针对以上病因,高翔教授总结提炼出“治胃六法”,即温阳化胃、通降顺胃、解郁清胃、消导安胃、疏肝平胃、健脾益胃。其中温阳化胃法针对脾胃虚寒型胃络痛,用阳气生化、蒸腾的作用,提升脾胃之阳气,更好的腐熟水谷。

关键词:胃络痛;温阳化胃法;高翔

高翔,主任中医师,教授,河南省卫健委保健局特聘专家,国家级肝胆脾胃知名专家,国家第四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国医大师唐祖宣弟子,并拜全国名中医李乾构为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研究分会常务委员,河南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中西医结合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业著作7部,主持科研课题4项,获得省市级科研奖励3项。独创治胃八法、治肠六法等具有独特疗效的治疗法则,有较大的临床和科研意义。笔者有幸侍诊左右,收获颇丰。现将高翔教授对胃络痛的治疗经验加以整理,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加之嗜食生冷、饮食不节、烦恼忧思,胃肠疾病明显增多。胃络痛,又称胃脘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常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胃癌等多种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本病在脾胃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1 病名溯源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还指出造成胃络痛的原因有感受寒邪、肝气不舒等,《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又《素问·举痛论》记载:“寒气入经而稽迟……客于脉外则血少,……故卒然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络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仁斋直指方》提出胃络痛的原因有“有寒、有热、有食积、有死血、有痰饮、有虫”六种。《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络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景岳全书·心腹痛》对胃络痛的辨证分析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指出“痛有虚实,……但察其多滞多逆者方是实证,如无滞逆,则不得以实论也。辨之之法,但当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稍可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多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痛在肠脏中,有物有滞者多实,痛在腔胁经络,不干中脏,而牵连腰背,无胀无滞者多虚。脉与证参,虚实自辨。”

2 病因病机

高翔教授多年临证,总结其病因主要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外邪有寒邪、热邪及湿邪等,内客于胃,导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寒邪为多。饮食不当主要有暴饮多食、饮酒过度、过食生冷或寒凉食(药)物,导致脾胃功能运化失常。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逆克犯胃肠,气机阻滞,则发病。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失其温养,亦可发病。

针对以上病因,高翔教授总结提炼出“治胃八法”,即温阳化胃、通降顺胃、解郁清胃、消导安胃、疏肝平胃、健脾益胃、酸甘养胃、理气和胃。其中,笔者对“温阳化胃”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络痛感悟颇深,下面重点阐述。

2.1 温阳化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方式也在改变,嗜食冷饮、久居空调室内,导致寒邪入体,寒属阴邪,其性凝滞收引,是胃络痛最为多见的致病因素。 陈氏曾言:“余治胃痛一症,名传海外,率皆寒痛居多。”[1]正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此类患者多因受寒饮冷而发作或加重,得温痛减,有患者述胃络痛发作时覆以衣物或用加热物品方可缓解,正是内有寒气的征象。《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辨证特点:胃脘痛绵绵无定时,喜按喜温,常兼脘痞食少,伴吐清水,畏寒或神倦便溏,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脉细或缓或沉迟[2]。  

高翔教授认为,脾胃腐熟水谷的功能需要阳气的生化、蒸腾作用。无论是外邪犯胃、饮食伤胃,还是情志不畅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胃脘痛的根本原因均为脾胃运化腐熟水谷功能失职、运化无权,进而导致胃气壅滞、传输无力、通降失司,出现不通则痛。

寒则凝,温则行。故寒痛应加温热药以增强温中散寒之效力。除实热证的胃脘痛外,均可选用高良姜、干姜、荜茇等。若兼有畏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肉桂、制附子以补肾阳。

2.2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女,35岁,2022年6月29日初诊。主诉:胃络痛一年。现证:时胃络痛、喜按,时有恶心,打嗝不顺畅。自觉腹部发凉,平素畏寒,不食生冷刺激之物。头汗多,晨起口苦,纳食差,睡眠差,大便不成形,日3次,舌淡暗苔白干浊,脉细缓略沉。中医诊断:胃络痛,证属脾胃虚寒。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黄芪15g,炙黄芪12g,炒白术15g,茯苓15g,干姜9g,当归10g,炒白芍12g,酒黄芩6g,蒲公英12g,醋香附9g,木香3g,砂仁6g后下,姜半夏12g,姜厚朴10g,生姜15g,酒大黄3g,炒山药12g,香橼6g,萸黄连3g,肉桂6g,甘草6g,7剂。2022年7月10日二诊,恶心、打嗝均好转,胃络痛频率降低,胃络痛空痛,腹部发凉,大便不成形日3次,大便解不净感,汗出较多,晨起口苦,易上火,月经提前5日,血块较多,舌质淡苔白,脉细缓。上方去姜厚朴、香橼、炒山药、酒黄芩、姜半夏、生姜,加荜拨6g、盐小茴香6g,蒲公英减至12g,干姜减至6g,木香加至5g、炙黄芪、黄芪均加至15g,再服7剂。2022年7月17日三诊,胃部空痛感减轻,大便日1次,稍粘滞。晨起口苦减轻。舌淡红苔白根稍腻,脉细缓。上方加高良姜3g、黑顺片25g先煎,再服7剂。

按  患者平素体弱,加之饮食不慎,多食生冷之物,损伤脾胃功能,寒性收引,不通则痛,故患者出现胃络痛。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气机升降失常,故见恶心、呃逆。脾虚湿蕴,故大便不成形,排便不畅。本方采用温阳化胃、健脾益胃之法。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炒山药健脾益气。用生姜、干姜、荜茇、肉桂等温中散寒,调动中焦气机;木香、砂仁、香橼、厚朴理气行气,打通气机;用大黄通便泻下利湿,给邪以出路。正如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云: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高翔教授常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比如冬天屋里门窗关闭,地面有水湿,怎样能快速的把水湿去除?显然提升室内温度,同时开窗通风,让气流畅通,顺利又快速的去除水湿之邪。温阳化胃法正是这一理论很好的运用体现。

3 小结

高翔教授认为,寒则腐熟无能,寒则食滞不化,寒则气机阻滞,寒则湿停碍胃。临床中运用“温阳化胃”法,在脾胃虚寒型胃络痛的治疗中每获良效。当然,人体疾病复杂,应根据患者病机、病症,辨证论治,治胃八法常相兼为用。

参考文献

[1]白钰,王恒苍,陈永灿.陈无咎衷中参西诊治脾胃病特色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4):272-276.

[2]黄凤,刘伟.香砂六君子汤[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