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教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复活》教案

孙苏慧

唐山市第一中学  河北唐山  063000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细读文本,感知隐藏在人物表情下的情感变化;理解形象,感受社会风貌及《复活》的多层意蕴。

2.重点:通过对“笑”和“眼神”这两个关键词语描述的分析,感知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

3.难点:感受小说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感受作者寄予在玛丝洛娃身上的人性理想以及赋予《复活》的另一层意蕴。

  1.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部刑侦类电视剧《猎心》,剧中所有案件都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其中有这样一个案件,一名中学生因绑架被害,由于案件发生在三年前,许多证据都已湮没,但有一个女刑警在无口供,无证物的情况下破获了此案,她到底运用了什么方法?我们可以试着从视频中寻找答案。(播放视频)

女刑警通过对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的分析捕捉嫌疑犯情绪波动,发现其心理状态,进而找到线索,破获案件。这种方法被称为微表情分析法,掌握方法之后,我们化身为侦探,成立一个侦探社,为文中人物排忧解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聂赫留朵夫抛弃了玛丝洛娃,致使她流落风尘,有人说玛丝洛娃已经陷入精神上的死亡,当再次相遇的时候,聂赫留朵夫想要复活玛丝洛娃,其他人认为玛丝洛娃已经不具备被复活的价值了,可聂赫留朵夫不想放弃,所以委托我们去调查复活玛丝洛娃的可能性。

  1. 学习任务一:请同学们自由结组成立侦探社,分别抓住“笑”和“眼神”的特点,从身份特征、心理状态等角度分析玛丝洛娃能否被复活并阐释原因,并分别完成报告。

(1)观笑品人

按照所分场景,抓住“笑”的特点,从身份特征、心理状态等角度分析玛丝洛娃能否被复活并阐释原因,并完成报告。

重逢:这个场景下的笑心理语言是勾引,是诱惑。同时可以看出她的职业身份是妓女。

相认:这个场景中玛丝洛娃的笑很复杂:厌恶可怜和妖媚。这说明了她对金钱的获得战胜了她的厌恶,说明了这个人已经堕落。

分别:在这里玛丝洛娃把聂赫留朵夫仅仅当作一个可利用的有钱人,没必要奉送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果上一个笑容用堕落来形容的话,这个就只剩下了麻木和沉沦。所以我们认为她不能被复活了。

小结:这份报告让聂赫留朵夫先生陷入了沉思,同时他也有一个疑问:在他抛弃玛丝洛娃之前大家一直叫她喀秋莎,意为纯真美丽的女子,这样的一个女子怎么会沦落为风尘女子的?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前方的情报人员提供了一份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我们一起看一看。

在文章的第44段有两句话:“难以理解的残酷”“接二连三的屈辱”。

(课件)往事回顾:

聂赫留朵夫引诱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张支票便把她忘得干干净净。而后怀了孕的玛丝洛娃被女主人赶出家门,在一个警察局长家做了使女,局长一味地调戏她;不久,她艰难分娩之后孩子也死了;接着在林务官家当佣人时遭到强暴;在一个太太家做女仆也受到骚扰。最终,她不得不做人情妇、沦为妓女。

在这一连串遭遇中,我们找到了玛丝洛娃堕落的主要原因:社会。一个人的遭遇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的社会怎么了?我们可以在《复活》的其他章节找到答案。这是聂赫留朵夫抛弃了玛丝洛娃之后的一段内心独白。

(课件)“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大家都是这样。申包克同家庭女教师有过这样的事,这是他亲口讲的。格里沙叔叔也有过这类事。父亲也干过这样的事。当时父亲住在乡下,同那个农家女人生了私生子米金卡,那孩子至今还活着。既然大家都这样做,那就是合情合理的。”

在当时俄国的农奴制社会,农奴也好,自由农民也好,都没有土地,所有的土地都在奴隶主手里,都在贵族的掌控之下。所以,贵族阶层可以肆无忌惮地对待平民女性,他们不把玩弄平民女性的感情看做耻辱,甚至把这个看做是一种荣耀。所以在当时的社会里,玛丝洛娃在反复的践踏之下心灵逐渐变得麻木沉沦,成为被消遣和娱乐的牺牲品。

面对第一份报告我们心情沉重,看来玛丝洛娃似乎已经无法被复活。幸好我们还有另一份档案,关于玛丝洛娃的眼神。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透过这扇窗,去看看玛丝洛娃的双眼是否也像她的笑一样麻木堕落。

(2)望眼度情

综合分析玛丝洛娃的眼神,从下列词语里选出四个最能表达眼神背后情绪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审视,判断,傲慢、轻视、嫌恶、不屑、不甘,怨恨、引诱、不服、反抗、清醒

答案:清醒,嫌恶,愤怒,反抗

不是所有被压迫,被伤害的女性都有这样的眼神,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鲁迅不止一次描绘祥林嫂在鲁镇做工时候的眼神,她总是“顺着眼”,说明她对施加于她身上的痛苦都是逆来顺受,不思反抗,最终被社会吞噬。而拥有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神的玛丝洛娃对这个世界还有清醒,不甘,愤怒和反抗。由此看来玛丝洛娃是可以被复活的。

3.学习任务二:面对这两份报告,两个看起来完全相反的结论,你认为玛丝洛娃能被复活吗?请你给聂赫留朵夫一个建议。

笑让我们看到了玛丝洛娃的堕落和沉沦,但是眼神暴露了她真实的内心世界。其实眼神是她埋藏在她心底的复活的种子。这是人个体生命的价值,内在的精神力量,也是托尔斯泰强调的“精神的人”,只有人的精神觉醒了,才会促使人走上复活的道路,获得新生。综合两份报告,我们建议聂赫留朵夫先生不要放弃对玛丝洛娃的复活。

4.学习任务三:对比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你认为谁的复活更具有启示意义?

观点一: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更具有启示意义。他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这一点就已经超过了很多人。许多人犯了错也不能真正承认自己的错误,更别说改正。

观点二:玛丝洛娃的复活更具有启示意义。时代的重压,地位的卑微,不可抗拒的被凌辱被践踏的命运,让生于尘埃的玛丝洛娃陷入了精神上的死亡,但是在她的心里一直有超于常人的,对自己命运和社会的清醒认识,同时也有着不甘、愤怒以及隐秘的抗争,这体现了人性的坚韧。它可能被一时的黑暗所裹挟,可能在遍布诱惑和苦难的生活中沉沦。但只要有它在,我们就可以自主选择,可以冲破重重黑暗的帷幕而做出善的选择。

小结:无论是聂赫留朵夫的灵与肉的冲突还是玛丝洛娃的“复活”。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一点善念,有一种精神,有一颗种子,并不断地去浇灌,去滋养,便能摆脱枷锁,走向新生。

有人说人生多坎坷,95%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决定不了的,但我们可以少一些局限,多一份勇气;少一些麻木,多一份清醒,才能用5%的努力去撬动那95%你无法决定的事情。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阴暗中坚守美好,在复杂中坚守单纯,在寒风中坚持温暖。

5.课后作业

在玛丝洛娃“笑”的同时,聂赫留朵夫却在“哭”,试着分析聂赫留朵夫“哭”这一表情下的真实心理。

6.课后反思

通过比较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复活的意义”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复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