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建设如何面向现在和未来——以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5

自然博物馆建设如何面向现在和未来——以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为例

 夏靓

浙江自然博物院 浙江省安吉县 3133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自然博物馆建设与整体博物馆发展建设同步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面对观众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博物馆也需要不断审视自身发展建设,不断自我更新、自我革命。自然博物馆也应顺应时代潮流,既要面向过去,也要面向现在和未来。本文通过总结国内自然博物馆发展现状,以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建设为例,对于现代自然博物馆建设作出相应思考。

关键词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自然博物馆建设;可持续发展

1、国内自然博物馆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博物馆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和带动以及网络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下,社会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关注度、参与度和影响度越来越高,博物馆事业在我国呈现出了高质量的增长态势。在这种情形下,国内各个博物馆不断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博物馆建设以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本馆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此外,自然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科学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科学文化普及、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自然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是收藏、制作和陈列天文、地质、植物、动物、古生物和人类等具有历史意义的标本,以供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的机构[[1]],其在我国博物馆建设中起步较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除了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我国很多省博物馆内也成立了“自然部”[[2]]。此外,还新建了一些专业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自然博物馆建设与整体博物馆发展建设同步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和互联网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换代的时代背景和大势所趋之下,也在不断倒逼博物馆改革创新以顺应时代潮流。

在展陈方面,目前我国自然博物馆不再拘泥于传统博物馆“以物为中心”的理念,更多的则趋向于“以人为中心”,开始重视展品与观众、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多感知性和沉浸感。具体表现为诸多自然博物馆由传统单一的静态展示到多元化的动态展示,如利用VR、AR技术赋能展陈设计、辅助展示等等,更加强调数字化、智慧化呈现以及互动体验展示。在服务方面,积极运用互联网,整合馆内资源,为观众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体验式互联网服务,注重科普教育与休闲体验相结合,并立足互联网技术进行数字办公,并更新管理系统以更好地控制观众流量,提供安全的活动场地等。在教育方面,基于自然博物馆观众学习与认知过程的独特性,这包括以青少年居多的观众构成以及情境教学的教学方式,因此一些自然博物馆除了在馆内设置讲解员岗位和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课堂、研学课程以外,还开展与之相关的科普游戏、手工制作等需要现场动手操作的实践探究活动来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另外,馆校合作也成为目前自然博物馆发展的大势所趋,一些博物馆采取与中小学、高校合作的模式,充分开发利用博物馆资源,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宽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尽管自然博物馆发展态势迅猛,但是其在数量、规模、类型、质量等方面仍然与国内其他几类博物馆无法相比。截止到2022年6月,国内已备案的博物馆数量由2021年的5788家增长至6138家,但其中综合类、历史类博物馆仍占较大比重。在文物标本方面,我国主要自然博物馆馆藏自然标本收藏不足,较之西方差距较大。如截止到2021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世界各地的7000万件标本,其中昆虫标本2800万件,而我国北京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约32万余件,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生物标本约40万件,其他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则更加少[[3]]。另外,由于我国各地自然博物馆对于收藏标本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位和标准,也存在博物馆展览内容同质化的现象。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自然博物馆普遍存在学术研究薄弱,且与展示科普结合不够的情况,即展示科普的学术支撑不够扎实严谨,尚未很好地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融入到展示科普中。

综合来看,目前我国自然博物馆发展形势大好。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其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面向现在和未来,实现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博物馆从业者值得思索的问题。

2.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概况

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于2018年试开馆,是411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文化强省建设示范引领性项目,其功能定位以“自然与人类”为主题,以提高公众的自然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宗旨,集科普教育、收藏研究、文化交流、智能休闲于一体的现代自然博物馆。

2.1建设理念

2.1.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生态建筑,具有节约能源、节省资源、利于环保和可持续的特点,为与自然博物馆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相契合,选址兴建的场馆也多采用绿色生态设计

[[4]]。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教育需求的产物,其在总体建设规划、馆舍外观设计与内部功能布局、展览主题遴选和脚本编撰、展示设计与施工布展,以及建成后的运营管理等方面均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秉承低碳环保的理念,致力于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就其建筑设计理念来讲,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长在山坡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植被留存和地形原貌。在博物馆运营中同样也采取了利用新技术减少能耗、垃圾生态化处理,体现了“节地、节材、节水、节能”的可持续理念。另外安吉馆内以“绿水青山的召唤”为主题的生态馆也直接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建设理念,其为全国乃至世界首创,围绕“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公众认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引发的危机,思考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进而达到让观众认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1.2“以人为本”

观众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所在,作为博物馆信息传递的接收者,已不再是原来的旁观者,而逐渐转变为博物馆的参与者、体验者和创作者,所以无论是博物馆内的布局建设、参观路线的设计、展览的空间环境、展品的陈列方式还是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各方面也应进一步重视并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安吉馆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与杭州馆的差异化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在其建设设计、策展和实施的全过程,即博物馆内布局,每个单元模块的主题、展项设计、参观路线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思考,力求为观众提供全新的参观体验,激发观众的兴趣和探索发现的欲望,引发观众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从而真正发挥自然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作用。

例如安吉馆充分考虑观众吃住行和游娱购的生活需求,配套建设了酒店式专家楼兼研学食宿、自然餐厅、咖啡厅、文创商店以及停车位和洗手间等。馆内硬件设施齐全并为有需要的观众免费提供轮椅、婴儿推车、爱心雨伞、药品等服务。在软件方面,精心设计空间布局、参观路线和陈列展览,营造良好的参观环境。另外加强讲解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做到因人施讲、微笑服务。同时,利用广播、电话、邮箱、网站等形式,搭建与观众互动的平台,完善观众咨询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以便及时了解观众诉求并加以解决,提高各类观众的参观体验,真正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2.2展陈设计

安吉馆的展览以“六大专题展馆”和“休闲体验”为主要特色,根据浙江自然资源特点、院藏品特色和国际自然博物馆的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等当代自然博物馆展示教育的新热点,设置了地质馆、恐龙馆、贝林馆、生态馆、海洋馆和自然艺术馆六大主题展。以“国际视野、中国特色、浙江元素”为策展理念安吉馆在陈列布展方面利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同时结合声、光、电,利用自然还原、艺术概括、互动启发等展示手法,以“主题制”的展示方式向观众充分展示了纷繁多样、具有地域特征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

首先在展示结构上,运用双二元结构,即将情景再现的“概论展示”与实物标本与图文资料“详细展示”相结合,展示内容主题化、特色化、个性化,采用时空叙事、知识链、故事线与情节串联的方式,使展区空间环境组合有序,科学讲述了然于目,系统全面地展示了生物进化及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使观众身临其境,增进其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如安吉馆内贝林馆在非洲稀树干草原景观复原场景中同时将非洲草原动物以动态的形式加以呈现,设计成狮子袭击、扑食斑马群与鹿群的场景,将复原场景与标本展示有机结合,从而使得展区充满叙事情节,生动再现了非洲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其次,安吉馆在视听技术、模型技术和模拟技术运用效果良好,利用幻影成像、视频技术、多视屏拼接、4D影院、创意屏等,将科学知识巧妙融合在景观动画中,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与生命的跃动,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手、眼、耳、脑、心”,强调“与观众合作”,充分发挥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科学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完全统一。

此外,安吉馆采用室内展览与户外园区结合的馆园结合模式,将室内展览延伸至户外展项,对室外园区加以开发利用。积极探索景区化博物馆建设,设置有天文观测台和珍稀植物园,为观众提供近距离接触稀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机会,使室内外环境在展示和参观活动中能够互为背景,形成建筑内外环境的相互融合,进一步契合“自然与人类”的展示理念和主题,以使观众“体验自然、学习自然、发现自然”[[5]]

2.3科普教育活动

博物馆作为一个集收藏、教育、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机构,具有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其教育功能不言而喻。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更加注重在参观博物馆中的学习获得感,希望借此来达到收获学习和提升自我的目的。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以提高公众自然科学文化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主旨,把“保护自然遗产,传承生态文明”作为目标使命,致力于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研究和生态文化的传播,在秉承基本文化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通过策划举办原创性临时展览,满足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使更多公众在博物馆获得教益。另外设置有“节日活动”、“科普讲座”、“自然课程”、“自然艺术”、“影视益智”、“亲子教育”、“野外体验”“综合实践”八个板块,并分别设置有各项主题活动,利用博物院的资源优势,寓教于乐,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增强社会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激发观众对于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培养青少年自主探究学习、语言表达、与人交往等的综合能力。

针对自然博物馆以青少年居多的观众构成,安吉馆积极开展“馆校结合”,在做好馆内服务的同时,联接浙江省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将自然、地理、科学、生物等课程整合,利用馆内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科研成果,打造“中小学第二课堂”,实现校、企、馆跨界合作。另外还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需求,开设种类丰富的研学课程和项目,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生研学游特色基地”。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安吉馆积极探索线上科普课堂形式,将活动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拓展了博物馆教育的方式,利用在线课程的优势和特点,打通线上线下教育通道,为博物馆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参观体验。

3.关于自然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

在新时代,自然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自然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面向过去,更需要面向现在和未来,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也需要自然博物馆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以更优质的展览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浙江自然博物馆从创建至今,历经不断地传承、积累和探索,业已发展成为一个理念先进、国内一流、富有浙江特色的自然博物馆。因此,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建设的基础上,关于自然博物院如何更好地面向现在和未来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3.1深化建设理念,突出地域特色

过去自然博物馆的建馆宗旨主要是为了管理和保存充满丰富生态的自然界以及人类文明的世界,是以收藏和研究为主要目的。但随着社会发展,自然博物馆不应再简单局限于以展览“物”为主,而应重点关注自然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注重对于自然科学理念以及生态文明理念的展示和传播。在展览内容和形式上,构建以实物为主体的展陈体系,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具有叙事情节的场景重现,关注展品背后的故事,展示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引发观众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博物馆建设成为自然探索与科学体验的科学中心。同时,在展陈设计时应进一步深化建设理念,与国际上先进的环保或生态理念接轨并进行宣传,响应国家相关政策,赋予展览时代精神,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播和发扬,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各个自然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地貌、地质、植被、动物、古生物等各要素都各有不同的特点,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形成了当地独有的区域自然地理特色[[6]]。因此,自然博物馆的特色化建设不论其藏品的收藏范围、规模以及水平如何,都必须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色进行内容设计,确定本馆的收藏范围及其对象,强化馆藏标本体系建设,围绕自身实际和优势特点,利用现代化手段形成与其他区域自然博物馆的差异化发展,并能够根据设计对藏品进行取舍和征集补充,突出地域特色。

3.2利用现代技术,丰富体验式互联网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建设时更加注重科学技术与展品的结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交互技术、多媒体等数字技术进行智慧化、数字化博物馆建设。未来自然博物馆也需要继续加强数字化、智慧化建设,重视现代技术的更新、应用和学习,熟识并掌握其应用模式,以便更好地与博物馆展览结合起来。通过云游、云展、云直播,让更多藏品走出库房、汇入云端、面向公众。通过全息幻影成像、VR/AR/XR虚拟现实、裸眼3D投影等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提高展览质量。

浙江自然博物馆将数字展示空间应用到博物馆实体展示空间中,配合实体展示有触摸屏、二维码、语音导览等移动终端设备,可以使观众通过手机等直接了解展品信息。同时利用新媒体打造各种形式的云展览,将展品进行视频和照片的采集并上传至网络,从而通过博物馆官方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等诸多入口实现线上共享,为观众提供更加直观、便捷的服务。

另外,关于自然博物馆建设的技术创新还应围绕数字模型展开。由于自然博物馆采集标本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和限制,我国自然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也因此面临藏品数量薄弱的困境。面对这一困境,自然博物馆应在扎实的学术支撑下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制作数字模型加以复原,同时还可节约后期维护成本,符合我国自然生态节约环保意识。目前来看,现代数字化方法结合传统手工技术,已经成为自然类博物馆中古生物复原不可或缺的手段。

新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导览系统的设置、观众馆、参观、离馆、在线信息发布等全流程服务、咨询服务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博物馆应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完善导览系统,设置不同参观线路以供观众选择;完善观众咨询系统和投诉反馈系统,以便及时了解观众诉求并加以解决,提高各类观众的参观体验。针对在老弱病残弱或者国际观众也应提供相应人性化服务以及专业且易操作的多媒体设施;针对年轻人则可利用新媒体技术设置一些缓解疲劳但又不能脱离博物馆展览背景的学习设施、娱乐设施等等。积极创新公众服务理念,扩大博物馆文化供给的辐射范围,促进展览文化交流、教育资源整合、多元化教育项目推广、社会与博物馆互动式服务体系建立等走向成熟完善,增强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让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

3.3培养专业人才,强化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首先,由于目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博物馆传统人才队伍已不能满足当下需要,所以对于博物馆内新媒体技术及设备的应用和后期的维护更新都需要有更加专业的技术人员。博物馆就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应对现代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事物和新挑战,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培训一批能够适应现代化技术的工作人员。重视业务交流,增加培训机会,使员工及时了解学习相关的博物馆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其次,我国自然博物馆学科研究建设仍同国外有较大差距,这一差距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反映,而且在质量上(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7]]。因此,我国自然博物馆建设必须注重以展示科普为目标,强化学术研究,建立和健全博物馆科研生产与服务体系,鼓励科研人员搜集梳理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学术成果以引进最新和权威的研究成果。同时还应建立和健全与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如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专业协会、等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及时更新展览的学术支撑体系,提高自然博物馆的展示科普水平。

3.4关注情感态度,倡导自然观教育

“博物馆的情感领域比知识领域大得多,美妙得多”[[8]],自然博物馆需要着重关注观众参观时的情感态度,一方面传统自然博物馆对于展览的定位多集中在注重科学普及上,如某一物种分为几科、几属、分支关系等等,但这些理论知识专业性太强,对于很多观众没有足够的记忆点,就需要自然博物馆通过故事性的体验、感官的沉浸以及互动展项的参与,让观众充分代入自然探索者的身份,促进其审美、娱乐、文化、教育体验的满足。通过情境的触动以及活动的参与,引导其进行情境反思,传播敬畏自然、人文关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在贝林馆中设置“危机与希望”这一单元,向观众展示了生活在地球上数以万计的野生动物越来越稀少甚至濒临灭绝,意在警示观众善待生命,敬畏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另一方面,人类作为万物灵长,是偶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人类在短短的进化过程中孕育出了璀璨的文明,证明了人类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使得人类取得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给自然带来了很多不好的影响,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此,自然博物馆除了有足够展示自然生态的展品,也应该对人类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后果有所体现。如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中陈列有一只尚未成年就被砍掉前肢的小黑熊标本,这样的陈列展示也能更好的激发观众去反思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所谓的“知识”。

除了情感态度以外,自然博物馆还应注重开展“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理解为“自然环境的生态保护教育”[[9]]。而自然博物馆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了城市自然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其环境资源优势开展面向各类观众的教育活动,引导观众探究过去、把握现在、思考未来。还可以利用在线课程或网上讲座,最大限度的打通线上和线下的教育通道,拓展博物馆教育渠道,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丰富教育项目,进而进一步推动馆际合作和馆校合作,丰富博物馆研学和教育项目的参与者和受教者,促进文博与旅游、教育等跨界深度融合,使博物馆更好地嵌入大众生活。

3.5打造精品博物馆,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是着力打造精品博物馆。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坚持创意引领,持续策划富有特色的主题原创性展览。深入挖掘藏品价值,不断创新展陈内容和形式。安吉馆于2022年主动自我加压,服务大局,创新发展模式,顺应双减形势,高水平打造“24小时博物馆”,为博物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此外,自然博物馆还可以围绕自身实际和特点,从展览和馆藏出发,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创产品,建立并打造属于自己的IP以便进一步宣传博物馆及其藏品。二是着力打造国际博物馆。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自然博物馆也欣欣向荣,交流渐甚。正如苏东海先生在《博物馆的沉思》中写到:“博物馆是一种世界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也毫不例外,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了解自身建设的差距以及发展趋势,充分汲取先进经验,建立更加开放、多元的科学知识传播和教育体系,更好地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服务。

4.结语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真正将博物馆建设落到实处,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文物亦或是馆藏标本的真正价值。尽管新时代下的自然博物馆仍存在很多发展不足的情况,但在如今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也为自然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个部门都应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满足观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形式进行展品的展示、展览和理念传播,让其充分发挥生命力和感染力。另外,自然博物馆拥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应“以万物为教材,以自然为课堂”,以高质量的服务促进其与观众的良性互动,激发观众探索自然、发现自然,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积极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 陶卫红.浅析主题性自然博物馆展陈空间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6):918-919.

[[2]] 王也.试论自然博物馆中的互动体验展示[J].中国民族博览,2020,(8):210-211.

[[3]] 陆建松.论自然博物馆展览学术支撑体系建设[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1(6):509-513.

[[4]] 侯江.我国自然博物馆发展现状与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2,(4):2553-2556.

[[5]] 杨天.浅谈自然博物馆的景观设计[J].科学咨询,2016,(27):83-83,84.

[[6]] 姜昊,胡胜.自然博物馆展陈内容特色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6(06):51-57+93-94.

[[7]] 张雪梅.浅谈我国地方自然博物馆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才智,2019(07):217.

[[8]] 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改善民生[J].南方文物,2011(01):13-26.

[[9]] 袁园,邢俊杰.自然教育的多样性探讨——自然博物馆的局限与优势[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40(0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