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静脉输液防止药物外渗安全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门诊静脉输液防止药物外渗安全管理

王慧敏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技术含量较高的护理技术。也是护理技能操作中最常进行的项目之一,其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而药物外渗是指腐蚀性或非腐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之外的组织中,引起患者局部皮肤发红,肿胀及疼痛的一种现象。[1]轻者出现渗出区域内皮肤出现红斑,肿胀及皮下硬结,严重者出现组织坏死,形成难以痊愈的溃疡。分析输液大厅静脉输液患者发生药物外渗的例数,可以很好的去分析发生药物外渗的原因,寻找对策,更好的去避免药物外渗的发生,加强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静脉输液 药物外渗 安全

  1. 前言

1.1选题依据

我院门急诊输液患者的人数相当可观,统计发现2024年1月份输液人数达10201人。其中包括门诊日间化疗的患者,输液患者的年龄也是不等的,6岁以下儿童及6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药物外渗最多。总共发生药物外渗人数为37例。因此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何去避免发生药物外渗,减轻患者的损伤,保障患者安全。

1.2发生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

药物因素:高渗性的药物可以使液体从血管和细胞室渗漏到间质,导致水肿,从而压迫和损害血管神经结构。高浓度的电解质溶液易引起平滑肌内膜细胞的去极化从而导致细胞收缩,缺血和功能障碍,刺激静脉内皮细胞和血管壁,最终增加静脉破裂的风险,导致药物外渗到周围组织血管中。[2]

患者因素:高领,恶病质,反复多次使用外周静脉化疗或输入其他刺激性液体,易导致血管脆性增加,管腔变小或血流减慢,如果将药物注入静脉,引起局部药物浓度过高,诱发外渗。患者对于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不了解,基本上非特殊性药物,门诊输液患者选择一次性头皮针输液,增加患者药物外渗的风险。其次,6岁以下儿童,配合度较差,可选择的静脉穿刺部位不多,活动度比较大的时候静脉留置针使用寿命减少,药物外渗增加。[3]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出现失控,易导致针头移位,另一方面,由于皮肤松弛,静脉血管脆性增加,患者神志不清,躁动时发生外渗。

医源性因素:护士经验不足,穿刺能力有待提高,反复的穿刺易引起血管的机械性损伤。[4]护士对于药物认知不足,没有充分了解药物的特性,因此输入时没有调整合适的滴数,告知患者可能发生药物外渗的风险,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工具。巡视不到位,没有观察到患者液体输入情况。固定不到位,或静脉留置针敷贴盖住穿刺点,不易发现早起的静脉外渗。

环境因素:寒冷天气易导致静脉收缩,因此在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要注意保暖,将室温控制在合适的温度。

  1. 如何避免药物外渗

2.1常规进行健康宣教:患者输液时硬准确告知患者相关输液风险,可能发生的输液药物外渗的表现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必要时可以张贴宣传画,让患者有更直观的感受。

2.2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工具及合适的穿刺部位:长期化疗或者输入高浓度,高渗性药物,应为患者推荐使用比如静脉输液港,经外周置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或者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选择穿刺的部位尽量选择血管充盈,弹性好,避免关节处的穿刺,以便更好的护理及固定。

2.3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各种理论,实践技能培训,增加护士穿刺能力水平。通过理论培训,使更多的临床护理人员掌握更多的药物相关知识,确保患者的静脉输液安全。[5]

2.4输液巡视必不可少:静脉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加强巡视,尤其是输入特殊性的化疗药物,需要时刻掌握患者的点滴情况,以便早期发现患者可能存在药物外渗的风险。

  1. 发生药物外渗如何处理

3.1常规处理

立即停止静脉输液,告知医生,标记发生药物外渗的范围,临床表现,判断严重程度。尽量使用空的注射器吸出渗出液体,边抽边吸边慢慢退出针头,抬高制动并每小时观察局部情况,评估患者情况,必要时进行伤口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上报护理不良事件。[6]

3.2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比如红霉素或者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或硫酸镁湿敷,预防小血管内膜炎。

3.3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渗漏轻微时热敷,严重时按照医嘱处理,或者用酚妥拉明封闭,氢化可的松湿敷

3.4化疗药物外渗:只要是可疑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然后利用空注射器尽量回抽药物,回的血液药物以3-5毫升为宜,再注入少量生理盐水,稀释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冰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

3.5对于已经坏死的组织,细胞则没有作用,利多卡因具有止痛消肿的作用,我们应当认为:封闭在发生静脉药物外渗1小时内,越早越好;尽最大范围内的全封闭;封闭的方法必须正确,才能将痛苦降到最低,从而使患者尽早恢复。[7]

4.结论

通过数据对比发现,20242月份我们发生的药物外渗为17例,较1月份存在下降趋势。且发生药物外渗基本为普通抗菌药物,我们通过对患者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用醋酸氯已定湿敷,对患者并未造成严重伤害。我们不难发现药物外渗重在预防。正确的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和刺激,熟悉药物特性,加强工作责任心。大多数药物外渗本可以避免。

[1]丁伟伟. (2020). 药物因素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评《医学化学》.化学工程(10), 6-7.

[2]倪乐凤, 龚卫娟, 刘林 & 严仁辉. (2022). 非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实用临床医药杂志(06), 145-148.

[3]熊恩平 &邓洁. (2017). 静脉腐蚀性药物输注外渗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护理研究(32), 4082-4086.

[4]黄东婧. (2018).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当代护士(上旬刊)(05), 9-11.

  • [5]陈尚学 &徐静. (2020).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西南医科大学学报(01), 90-93.

[6]杨洪华, 刘万里, 贺连香, 孙士昌, 唐云红, 匡雪春 & 陆敏敏. (2020). 降低留置针药物外渗的循证护理实践.护士进修杂志(19), 1734-1738. doi:10.16821/j.cnki.hsjx.2020.19.002.

[7]边雪梅, 孙敏, 阙建兰 & 应灵妹. (2018). 1例氯化钙外渗致皮下硬结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护理学报(21), 67-68. 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8.2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