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的区别是什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的区别是什么

杨春莉

闻喜县人民医院   山西运城  043800

急性胃炎与慢性胃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胃部疾病,尽管它们都涉及胃黏膜的炎症,但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治疗方法以及疾病预后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两种胃炎的区别。

一、发病原因

(一)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多样,常见的有物理因素如进食过冷、过热的食物或饮料,以及粗糙的食物等刺激胃黏膜;化学因素如烈性酒、浓茶、咖啡以及强酸、强碱、高浓度的水杨酸盐类、金霉素、氯化铵等药物也可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此外细菌及其毒素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是急性胃炎的常见致病因素。在某些情况下,急性应激如严重创伤、手术、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也可能导致急性胃炎的发生。

(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多与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服用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它可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进而发展为慢性胃炎。

二、症状表现

(一)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起病急骤,症状明显,患者通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此外患者还可能合并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症状轻重不一;患者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症状;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慢性胃炎的长期存在可能影响患者的营养吸收和消化功能,导致体重下降、贫血等营养不良症状出现。

三、治疗方法

(一)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的治疗原则是针对性去除病因、保护胃黏膜、对症治疗。对于因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应避免再次接触刺激因素,并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氢氧化铝等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则应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要根据患者症状给予止吐、止泻、补液等对症治疗。

(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炎症、预防并发症。首先需要患者调整不良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的摄入;之后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应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进行根治性治疗;对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可给予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H2RA)以及胃黏膜保护剂进行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胃炎等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还需针对病因进行相应治疗。

四、疾病预后

(一)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的预后通常较好,经过及时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在数天内恢复正常;若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可能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可逐渐康复,但部分患者可能因胃黏膜长期受损而出现癌变风险增加的情况。因此慢性胃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癌变风险。

五、疾病分类

(一)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可分下四类:即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临床上一般以急性单纯性胃炎较为多见,不仅治愈快,且并发症少。

急性糜烂性胃炎,通俗地讲,便是会“出血”的胃炎。若能及时去除病因,预后较好,但如果反复出血并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若未及时规范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急性腐蚀性胃炎更容易区分,患者一般有服用腐蚀性刺激物(强酸强碱)的病史,严重度与服用的量以及胃粘膜与刺激物接触的时间或面积成正比,患者可出现剧烈腹痛,早期立即进行规范的急救,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良好。反之则易出现胃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急性化脓性胃炎则是由于化脓菌感染引起,多由其他腹部疾病发展而来,患者可有寒战、高热的症状,急性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二)慢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这是胃黏膜最常见的病变,胃镜检出率可高达20%-40%。它通常表现为胃黏膜的充血、水肿或红斑渗出样改变,病变可累及胃的各个部位,但以胃窦部最为常见。

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胃炎的特点是胃黏膜固有层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其通常见于中年以上患者,临床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等。胃镜下显示胃黏膜颜色变淡,黏膜下血管透见,黏液少,黏膜皱襞细小,甚至消失,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颈部过渡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时,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有时可见假息肉形成。临床认为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之一,因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并取活检以监测病情变化与进展。

慢性肥厚性胃炎:这种胃炎的病因未明,病变主要在胃底或胃体部,临床较少见。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皱襞粗大加深,呈脑回状或菊花状,胃窦黏膜多正常。

疣状胃炎:这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胃炎,病变多位于胃窦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表面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

六、疾病诊断

急性胃炎通常结合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症状与病史即可进行诊断,慢性胃炎则需要进行以下各项检查:

胃液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通常会出现胃酸分泌过多的症状,会发现基础胃液、五肽胃泌素、峰值酸分泌减少;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酸一般是波动的。

血清学检查:如果患者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减少,会引起G细胞大量分泌,从而导致血清中胃泌素含量明显升高。少数患者还会伴有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分泌减少,约75%的患者会出现血清PCA阳性。

胃肠X线钡餐检查:具有灵敏度高的优点,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患者胃黏膜的细微变化,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极高;一般这类患者会表现为胃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通常结合病理检查。如果患者有浅表性胃炎,一般发现胃黏膜上有麻疹样改变,或者有比较集中的红斑;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底部可见蓝色血管。

幽门螺杆菌检查: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检查后不仅可以确定是否患病,还有助于确定菌种。此外维生素B12水平的测定和尿素呼气试验也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

、预防与调养措施

急性胃炎更重视预防,而慢性胃炎需要侧重于调养,关键均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首先要保持饮食卫生,避免摄入不洁食物和饮用水;其次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最后要减少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如辛辣、油腻、过冷、过热的食物以及浓茶、咖啡等;日常宜食少渣、质软、易消化饮食,如粥、面条、软米饭等,忌粗粮和粗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榨菜等。宜高蛋白饮食,如瘦肉、鸡肉、蛋、鱼、虾等。忌食生冷瓜果、凉拌菜等。此外对于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来说,应定期监测胃部状况,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

常见饮食调养:

取白术30克,干姜6克,鸡内金15克,大枣肉250克,面粉适量。将白术、干姜、鸡内金研成粉,加大枣肉制成枣泥,再加面粉、清水,和面做成薄饼,烙熟即食。

山药200克,胡萝卜、黑木耳、西芹、黄瓜各适量,盐、蒜、芝麻油、植物油各适量。将食材切片后炒熟食用,具有调理脾胃的效果。

白术20克,陈皮10克,猪肚1个,酱油、盐、糖、蚝油各适量;将以上食材煲汤食用,具有健胃养胃的效果。

急性胃炎与慢性胃炎虽然都是胃部炎症性疾病,但它们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治疗方法以及疾病预后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两种疾病并采取有效的对应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