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与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5
/ 2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与管理

梁虹霞姜伟

370682198307270222

370613198309242513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并分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管理策略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第一章介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双向作用机制。第二章重点讨论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包括规划原则与方法、实例分析以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作用。第三章则着重探讨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策略,包括制定必要性、具体管理措施以及效果评估与优化建议。本文旨在为水利水电工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

引言

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许多水利水的工程建设都集中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增加供水量方面,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往往被忽视。然而,随着人们环境保护理念的不断加强,人们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影响越来越关注,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防治技术研究成为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内容,以更好地为水利水电工程监管与保护献计献策。

1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平衡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需求,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保护自然生态,保证后代人也能够有足够的资源和环境满足其需求。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会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自我保护意识和举报意识都有所增强。因此,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区,有关部门会更加关注因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失衡、环境质量变化、自然环境利用和文物保护破坏等问题。如果情况严重,将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资质。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对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对水环境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需要注重水资源利用率,同时避免对当地水质造成浪费和污染。例如,当洪涝灾害发生时,需要对河流进行截流。在实施截流前,应提前做好勘察工作,确定控制水流速的段落,以达到最优截流效果。在另一方面,河流中悬浮物给环境带来重大危害。悬浮物会污染环境,使水质变差,也会影响到周边生物生存。如果河流水质因其他工业排放而导致出现富营养化,会造成部分藻类大量繁殖,使其他生物无法生存,导致水体变浑浊使水质变差。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时,需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

2.2 土地资源流失,土壤环境恶化

虽然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地资源和土壤造成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侵占或淹没大量的土地和耕地。通常情况下,很多水利水电工程修建会选在山丘地区,建成后可能会淹没下游耕地和土地。另一方面,开展水利建设工作期间会使工程设施附近的土壤情况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部分土壤产生半盐碱化和板结化的问题,导致原本良田向低温冷浸田转变,田间产量减少,农民耕作难度增加。

2.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范围越来越广,每个工程对环境都会产生一定影响,积少成多,环境影响会日益凸显。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意外状况经常发生,都有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加之,我国地势复杂,水文条件差异大,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如果长时间不处理,就会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在工程规划设计时,应考虑意外情况对环境的影响,以便能及时进行处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与管理措施

3.1遵循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理念

我国面临“水多、水少、水脏”等三大水问题,水利水电工程是基础设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工程建设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切实保障水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2加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力度,减少破坏行为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特殊性比较强,施工建设期间难度较大,会受到工程周期不稳定的影响,可能存在破坏环境的行为。在此种状况下,为了保证具体落实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就要不断加大施工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力度,将“谁污染、谁破坏、谁治理、谁补偿”的相关内容落到实处,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负责人,一旦发现存在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应及时停止施工,采取补救措施修复生态环境。首先,在落实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时,相关部门应积极应用多种类型的先进技术和成熟工艺实现对施工过程的监管。在正式施工建设前,需要咨询专家学者,全面认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或采取隔离措施减轻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精准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具体对应的控制指标,明确指标落实的路径。尤其是在应用技术方面,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环保方案,保证水利水电工程整体施工建设工作符合环保法律法规。最后,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控制体系,形成动态化监测机制,在全过程施工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要求参建单位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3.3坚持因地制宜以及环境防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存在差异,使得在进行施工规划处理时会相应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施工建设条件,故因地制宜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合力,提高治理的有效性。在开始水利水电工程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资源评估,了解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土地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特征,制订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案,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并通过科学规划、科技指导、生态保护、监测管理和社会参与,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从废水处理、废渣处理、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治理,并注意对重点区域的水质、环境变化情况的检测分析。在处理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依据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植被覆盖情况等进行有选择性的防洪、清淤等操作。

3.4强调工程设计和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统一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施工必须与工程设计方案一致,才能确保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对工程方案和实际进程,确保工程设计和环境保护规划调统一。同时,还需要总结调整不协调因素,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率,提高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环境保护措施,有利于延长工程使用年限,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结语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应探索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通过对法规、政策和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水利水电工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际操作时,需要持续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不断推进技术和政策的改进。

结语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应探索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通过对法规、政策和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水利水电工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际操作时,需要持续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不断推进技术和政策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曹丹丹.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0,51(6):4-5,16.

[2]王志云.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析[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0,3(4):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