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泥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
/ 3

逮泥鳅

李朝良

(安徽省界首市第七中学  安徽  界首  236500)

这些事都发生在我小的时候 ,虽已时隔多年 ,但现在想来 ,仍兴趣盎然 ……                          

一         

这天午后,天气炎热 ,知了在树上拉长了嗓子叫着 。我和弟弟来到离家门口只有百十来米的村口。       

这儿有几棵高大的桑树 ,树荫下,几个小伙伴儿正在那儿玩耍 。俗话说″五天一小旱,十天一大旱"。不知又有多久没下雨了,村口处的这条小溪连河底都干了,但不知是谁在下面吊了个池子 ,也就比水桶略大些 ,里面有半池水呢。岸边的柳树伸出的枝条覆盖了整个河面 ,这儿也很阴凉 。我和弟弟下了河 ,来到水池边坐下 ,每人都把两只脚伸进水里乱扑腾 ,激起的浪花溅了我俩一身 。         正玩得开心 ,弟弟突然拉着我的胳膊晃了一下 ,激动地说 :″二哥,鱼!"这小小的池子里会有鱼 ?但从弟弟惊奇的目光里,我看得出他是认真的 ,不像是撒谎 。于是,我俩就用脚狠狠的在水池子里搅弄 。终于,我看到了一条泥鳅在水面上翻了个身儿 。"好大的泥鳅呀, 连皮都有些发黄了 !"我兴奋地对弟弟说 。       

池子太小了 ,弯着腰逮很不方便 ,我和弟弟只好趴在池边 ,四只手在里面狠抓 。但泥鳅也太滑了,别说抓住 ,连接触一下都不容易 。        

怎么办呢?大哥不知去哪儿玩儿了 ,要是有他在,兴许能逮住 。"二哥 ,你先在这儿看着 ,我回家拿个脸盆儿来 。"″好 !"我说道。 弟弟是飞奔而去 ,转眼间就把盆子拿来了。 但水池下部太小 ,脸盆根本穵不到水 。怎么办 ?″再回去拿个水瓢来 。"弟弟把水瓢拿来了 ,我想用它穵泥鳅 ,但穵了多次都没成功。″ 把水全都挖出来就能逮住了 。"弟弟说。我想有道理, 就拼命地穵水 。那几个小伙伴儿也过来 看我们逮泥鳅。 功夫不负有心人 ,池子里的水越来越少 ,我一瓢舀出了这条大泥鳅 ,把它倒在脸盆里。围观的小伙伴儿看到了,脸上都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        

现在想来 ,这便是我第一次逮泥鳅。                  

                       二                 

夏天到了, 每一场大雨之后 ,村口的小河里就涨满了水 。一到阴天 ,水中的泥鳅就在水面上甩着尾巴乱窜 ,看得我心中发痒 。那时候的我常想的是:要有一把鱼钩该多好啊 ,准能钓上来 不少泥鳅 。但买鱼钩是需要钱的 ,而我一分钱也没有呀 !      

一天邻居家来了位客人,是一个小男孩儿。和我相仿的年龄,谈到钓泥鳅时,他说他会做鱼钩,方法也很简单:取一根订书机针,去掉两头,只留中间较长的一部分 。再把它两端砸扁 ,用剪刀斜剪出尖儿来 ,中间拴上细线 ,穿上蚯蚓就可以掉泥鳅啦。 我当时就请他给做了几把 ,拿去一试 :嘿! 你别说,还挺管用 。        

我起初是这样钓泥鳅的 :找一根长绳 ,在中间垂下五六根带钩子的细线 ,当然每根线上还都有鹅毛做的浮子 。我和弟弟分别站在河两岸 ,各抓住绳的一头 。但吃钩的泥鳅太多了 ,浮子不断下沉 ,而取钩时,有的鱼饵已被吃掉却没能钓到泥鳅 ,且这样装鱼饵也很不方便 ,后来就改成一根钓竿上一把钩的形式 。每人可以看两个钓竿,这样下来效率大增 ,收获颇丰: 白日里钓一天 ,当晚就能吃到母亲给我们炸的香喷喷的鲜泥鳅 。       

有一次,我突发奇想 :如果夜间下钩又会怎样呢 ?当晚我和弟弟就下了十来把钩,带 鱼饵的一端扔在水里 ,另一头系在一根短小的木棍上,再 插在水边 。在第二天清晨去取钩时,也能钓上几条泥鳅来 。但有的鱼饵被吃掉却没能钓住。 那些被钓上来的泥鳅真是贪吃 :有的把钩吞下,以至从肛门把鱼钩给拉了出来 。有时我没能找到 把钉书机针砸扁的工具,就直接取了中间一段去掉泥鳅 ,结果同样能钓到。        

自从学会做鱼钩起, 我和弟弟在河里有水的时候 ,总能钓上来不少泥鳅 。吃泥鳅尚是居次 ,关键是钓泥鳅的过程让人感到非常好玩儿 ,我们乐此不疲 。                

                       三          

河里的水较满的时候 ,小伙伴们常会"搬鱼 ":就是取一个大些的瓶子 ,用绳子系着,里面装些面条 (发面膜不行, 放到水里它会浮出来。)投入河中 ,稍等一时 ,便往上拉 ,也能逮住些鱼 ,多数是泥鳅 。不过大些的泥鳅很难捕到 :由于瓶子不漏水 ,出水慢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们跑掉 。后来换成用竹篮子搬鱼,漏水 、出水是快了 ,但口太大,大些的泥鳅也易逃跑掉 。那用什么搬鱼才好呐 ?我和弟弟不约而同的想到了馍笼:哥哥在离家十多里的中学读书 ,是要住校的 。他每周都提着一笼馍去上学 ,而现在正是暑假 ,哥哥的馍笼就在家中 。那馍笼肚大口小,又是用竹篾编成的, 漏水 、出水都快 ,真是个搬鱼的好工具, 取下盖儿,在提梁上拴条绳子 ,里面再倒入一些面条,投到水里就行了 。为了有足够的鱼饵,有时我和弟弟午饭就没吃饱 过——把省下来的面条用来搬鱼 。自从有了馍笼搬鱼,战果明显:常常能逮到一些较大的泥鳅和其他的鱼 。当母亲知道真相后 ,每天上午在擀面条时总会多做上一碗 ,让我和弟弟搬鱼用。哥哥每每见到我和弟弟能用他的馍笼逮到那么多的鱼 ,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大发雷霆 ,说我和弟弟又动了他的物品了,甚至有时还去河边看看 ,指导着我和弟弟怎样才能搬到更多的鱼呢。但我和弟弟也不无让家里人操心 ,因为那时我俩还不会游泳 ,怕我们掉进水里淹着了 。每天总是千叮咛、万嘱咐的 。我和弟弟常常会回答说:" 你们放心吧 ,我俩小心着呢 !"就这样 ,他们也常去村头看看 ,担心有什么不测。        

不过,小伙伴们是羡慕死我们啦 。由于他们没有这么好的搬鱼工具 ,每天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我俩逮的泥鳅比他们的多 ,比他们的大  。当收工比一比的时候 ,我和弟弟总是获胜者 。那个用来搬鱼的馍笼在我和小伙伴们的眼中简直就是一件宝物 。

                      四         

村北头的那条小河水浅了一些 ,盛雨季后 ,当别处的小河里还有水的时候 ,它却露出了底 ,裂出一些不规则的缝隙 ,能有指把宽 。                                         

这时水中的泥鳅都哪里去了呢 ?这天下午我和弟弟想看个究竟 。当我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出河中心的一块小磨子般大小的泥块儿翻过来一看 时,不由得十分惋惜:有几条泥鳅就夹在这一块儿泥中 ,都已死去 ,还发出了臭味儿 。不过下面还有不太厚的一层淤泥 ,不少活着的泥鳅就露着半截身子 ,另外还有一些指头般粗细的洞眼儿 ,顺着它往下一挖,就能挖出一条泥鳅来 。        

这真是一大发现, 我和弟弟连忙挖起来。 没过多久 ,其他的小伙伴儿也来啦 ,整个河底立刻沸腾了 ,大家尖叫着 ,欢呼着 。有些伙伴儿连死了的泥鳅也要,说拿回去可以喂猫、喂狗 。没到半晚 ,整个河底被我们扒了个底朝天。 就这,大家还舍不得离开 ,每个人都在仔细找找 ,争取不让有漏网之鱼 。        

渐渐的,夕阳西下 。再看看收获,还是我和弟弟的收获最多 ——不光有半盆泥鳅 ,我们还在河边的一个水池处捉到一条大黄鳝呢!

我庄西北角处的那条河,要比我们村口处的小河宽得多 。这天上午(我清楚的记得当时人们正忙着收麦 ),我和弟弟来到了这儿 。        河里的水很浅 ,只有一、二指深,透过这薄薄的一层水 ,能看到淤泥上有一个个的小眼儿 。经验告诉我 和弟弟:这每个眼下,都藏着一条泥鳅 。我和弟弟决定下河试试手气 。这河水不深 ,但淤泥却不浅 ,能没到我的大腿根 。我和弟弟照着眼儿的下方用手挖去,常常 能捧出一条泥鳅来 ,但是刚一露面,它就一甩尾巴 ,眨眼间又钻进泥水里去了 。忙了半天 ,我和弟弟是一无所获 。       

正在我泄气想不干的时候 ,弟弟突然喊道:″二哥,快看 ,泥鳅都跑到水面上来啦 !"我回头一瞧 ,果真如此 。原来泥鳅也需要呼吸的 ,经过我们刚才这一折腾 ,把它们的透气孔给堵住了 ,没法子 ,只好一个个乖乖的露出了水面。        

人们常说:″滑得像泥鳅 。"泥鳅虽然露出了水面 ,但仍然很难逮住 ,怎么办呢 ?我四下里望了望,发现岸边有一根被人丢弃的板凳腿 。心想:如果用它把泥鳅给打晕了 ,不就好逮了吗 ?想好就干 。我在水里用力把板凳腿向泥鳅身上打去 ,再快速地把它捧起扔到岸上去 ,由弟弟捡起来 。这招还挺灵 ,十有六、七能成功 。但我并没满足 ,就让弟弟回家拿一节钢筋棍儿 ,但它却不够粗 ,发挥不了威力 ,还不如用板凳腿打。有了经验 ,我和弟弟把整片河域都混了一遍 。我们只选大个的泥鳅 逮,小的好让它继续长 。       

有人喊吃午饭了 。我和弟弟整理一下泥鳅, 每人用藤条捆了一捆儿就带回家了 。       

听到我俩到家的声音 ,母亲从厨房里走了出来 ,本来是要训斥我和弟弟贪玩,不干活儿的 。但当看到我俩逮了那么多泥鳅 ,也就转怒为喜了 。                 

六        

我小的时候 ,我们村只有两张网 :一张是父亲的 ,另一家的那张网因眼儿太大 ,是不能用来逮泥鳅的 。       

秋天,天气稍凉的时候 ,河里的水也下去了大半 。这时,父亲常常带着我去撒泥鳅 。父亲背着网在前面走 ,我提着小篮子兴高采烈地跟着 。来到河边 ,父亲从头撒起, 我对父亲说 ,这河的尽头水这么少 ,能有泥鳅吗 ?应该往水深的地方去撒 。父亲却说:"你就走着看吧 。再说了 ,水深的地方有人沤树,挂烂了网还得补。而补网 可是费时费事的事 。"说话 间,父亲已经把网拉了上来 。嘿 ,你别说,父亲真的要撒上来几条大泥鳅呢 !泥鳅是撒上来了 ,我却捉不住。父亲是既撒网,又拾泥鳅 。我也就只能提个小篮子罢了。 河里的泥鳅可真多, 每网下去 ,很少落空 。有时候我看到有些半个儿大的泥鳅从网里露出来 ,焦急地喊:"大(爸),快!快 !别让那条泥鳅跑了 。"父亲说若无其事地说:″跑就跑吧 。"我感到很可惜 ,父亲怎么无动于衷啊 。我们整个小村子是被小河包围着的 。常常还没撒过半 ,父亲就能逮着上半篮子 泥鳅了 ,这时,任我怎么求,父亲也不撒了 ,我只好跟着他回家 。       

泥鳅以滑著称。本来收拾泥鳅是件很困难的事 ,但在有经验的母亲手里却变得相当容易——烧上半锅滚水 ,往盛有泥鳅的盆里一到, 泥鳅就被烫个半死 ,只有任人摆布的份儿 。     

  通常情况 ,父亲每隔十天、半月就会撒一次泥鳅 。不过,父亲和母亲从来不吃独食 ,常常会把做熟了的泥鳅端到饭场里去 ,使左邻右舍也能吃上泥鳅。                

                      七        

听姨夫说 ,我老表逮泥鳅的办法和我是不大一样的 :姨夫给他们编了一个叫"泥鳅笼"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我可没见过 。只听姨夫说那东西是用细荆条编成的 ,口小、肚大 。里面有不少荆条头 ,每个头都削得尖尖的,且尖头朝里。再装上一些食物,扔到水里 ,泥鳅进去了 就不能出来 。在河里半天都没事 ,夜晚下也同样行 。每次拉上来都能逮不少泥鳅呢 !总之,可比我用馍笼搬强得多了 。        那时,我最盼望的就是姨夫也能早日给我编上两个那样的泥鳅笼来 。但由于当时是生产队 ,每天姨夫都要出工挣分 ;又因我和姨夫家距离较远 ,交通也不方便——来往 都得靠步行 。所以,直到后来姨夫因病去世 ,我也没能得到我朝思暮想的泥鳅笼。每想此事,心中难免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