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一线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
/ 2

不同一线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分析

张小雪

南充市嘉陵区人民医院 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不同一线核苷(酸)类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开展实验,研究对象均属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接受治疗,共200例,我院给予此类患者不同一线核苷(酸)类药物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差异。结果: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可以提升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替比夫定也可以提升HBV-DNA阴转率,四类药物对于ALT复常率的影响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不同一线核苷(酸)类药物效果存在差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关键词】一线核苷(酸)类药物;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一种对人体的肝脏有很大损害的病毒感染,会使得患者患上慢性或者急性疾病。患者患病是由于持续性的受到HBV病毒的感染而导致的慢性疾病,感染的时间大部分都是超过六个月,之后患者的肝脏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或者坏死[1]。一般是经过血液传播、性行为传播以及母婴传播这三种传播途径进行感染,其中性行为传播的占比最高。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在临床上将乙型肝炎分为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但是急性乙型肝炎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现阶段,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延缓该病的进展,通常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是患者对不同药物的用药反应以及病情归转可能与基因型之间存在相关性。本次研究给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一线核苷(酸)类药物进行治疗,探讨其临床效果,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过程中选取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200例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包括106例男性,94例女性,年龄分布在23-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70±5.49)岁,平均病程为(12.34±1.17)岁,将患者分为四组,四组人数相等,每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在遵循医院伦理委员会办公室相关条例及取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下进行。

1.2方法

分别给予四组患者阿德福韦酯片、恩替卡韦片、替比夫定片、拉米夫定片进行治疗,其中服用阿德福韦酯片的患者按照一天一次,每次服用10 mg的方式治疗;服用恩替卡韦的患者按照一天一次,每次服用0.5mg的方式治疗;服用替比夫定片的患者按照一天一次,每次服用600mg的方式治疗;服用拉米夫定片的患者按照一天一次,每次服用100mg的方式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四组患者在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以及ALT复常率方面的差异。其中测定HBeAg使用ELISA法进行检测;测定HBV-DNA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ALT采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组间比较,P<0.05可得差异显著。

2结果

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后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均是最低,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可以提升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替比夫定也可以提升HBV-DNA阴转率,差异显著(p<0.05),四类药物对于ALT复常率的影响不存在差异(p>0.05)。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不同核苷(酸)类药物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应答反应统计表[n(%)]

组别

例数

HBeAg血清转换率

ALT复常率

HBV-DNA阴转率

阿德福韦酯组

50

11(22.00)

38(76.00)

25(50.00)

替比夫定组

50

10(20.00)

39(78.00)

40(80.00)

恩替卡韦组

50

27(54.00)

38(76.00)

41(82.00)

拉米夫定组

50

26(52.00)

37(74.00)

41(82.00)

3讨论

乙型肝炎是常见的遗传性传染疾病之一,HBV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HBV可通过母婴、血和血液制品、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我国的乙肝患者比例比较高,一般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感染之后慢性乙肝在全身各个系统均可发生并发症[2],以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原发性肝癌为例,因肝癌的恶性程度高、病变细胞容易发生转移、治疗后病情容易复发等特征,每年大约有70万人在接受临床诊断时,疾病已经发展到晚期阶段,且已经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因此此类患者的病死率居高不下。核苷(酸)类药物具有药效强、耐受性好、用药简便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慢性乙型肝炎药物。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患者服用核苷类药物可对 HBV复制过程进行有效抑制,减缓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使得乙型肝炎病人发生原发性肝癌的概率明显减少,然而,核苷(酸)类药物并不能彻底消除病人发生原发肝癌的概率。所以有学者在研究后表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控制,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患者最后会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等非常严重的病症,这种情况是由于HBV对患者造成持续性感染而导致的,患者肝部坏死的胶原在肝脏内部进行大量的转化。HBV-DNA是导致患者的病情出现恶化的重要物质之一,HBV-DNA与肝细胞DNA发生整合,使细胞发生突变,又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监督功能差,不能清除这些突变细胞,最终导致肝癌的发生,因此HBV-DNA的水平可以反映患者乙肝的发展情况。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可降低 HBV DNA 载量,改善肝脏炎症,从而降低肝癌发生的风险。

在治疗乙肝时一般是采用药物治疗,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均是常见的治疗乙肝的药物,恩替卡韦是一种HBV聚合酶抑制剂,进入人体后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形成竞争,能强效抑制HBV复制,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活性,能够防止患者的病情恶化,与恩替卡韦相比,替诺福韦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更好更快,替诺福韦可以从根本上刺激患者的机体产生大量的干扰素,对乙肝病毒的复制产生抑制作用,使得患者产生免疫力[3]。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也是抗乙肝病毒药物,作用机制在于作为一种类似物加入乙肝病毒复制所需要核酸链中,让乙肝病毒核酸复制过程中断,从而减少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数量;拉米夫定能抑制乙肝病毒DNA的复制,通过降低病毒的复制量来达到使肝功能正常。本次研究将以上四种药物均应用于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数据显示,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可以提升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替比夫定也可以提升HBV-DNA阴转率,四类药物对于ALT复常率的影响不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不同核苷(酸)类药物取得的临床效果存在差异,在临床上需要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药物。

【参考文献】

[1]王文真,卢丽霞,李大江,等.hCNT1及MRP4基因多态性对慢性乙型肝炎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5(6):950-955.

[2]闫改勤,纪世博,刘顺爱,等.核苷(酸)类药物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优化治疗过程中血清IL-21的动态变化及意义[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6,10(2):140-145.

[3]谢巧灵,丛庆伟,吴凌虹,等.耐核苷(酸)类药物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HBV基因型和P区耐药突变位点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6,19(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