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创新新动能的科技体制深化改革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打造科技创新新动能的科技体制深化改革思考

张荣 韩金刚 李冬 韦延兴

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

摘 要: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指示精神为指引,以“搭平台、优机制、聚资源、育人才”为目标,进行了科技管理体制创新,重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以加强科技创新力量,为企业经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科技 创新 改革

1.概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明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与全局的高度,谋划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彰显了改革激发的强大活力。习总书记三次视察中国中车集团时指出,要以创新驱动,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要加强自主创新,练好内功,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永远掌握主动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身的荣誉感,推动深化科技提质改革,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原则

驱动创新,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和产出效益,着力驱动企业科技创新。

统筹发展,以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突破口,强化顶层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分步实施,协同推进。

激活活力,完善创新体制,变革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各领域、各业务板块有机结合,激发创新活力,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设想

3.1 搭平台,打造集中统一的科技创新平台

(1)打造引领平台

整合企业科技创新资源,搭建一个统一、协调、协同的科技创新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集中管理,合理处理企业总部与成员企业的管理层级要求,强化对成员企业的监管。

(2)打造专家平台

设立由内、外部专家组成的技术战略委员会和技术专家委员会。技术战略委员会负责定战略、把方向,主要承担企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审议、重大产业调整的技术可行性评估和各产业板块重大技术项目的战略评估;技术专家委员会负责技术评审、审定,主要承担重大项目技术路线的决策和技术方案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等工作。

(3)打造管理平台

为研发人员卸担子、减压力、实现轻装上阵,让科技研究人员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中,在基础科学探索、共性“卡脖子”技术攻关方面敢闯敢拼。实现技术研发和技术管理脱钩的机制,将制度建设、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工作管理、文书管理、费用管理、合同管理等管理职能与技术研究职能通过职能部室建设分开,为技术研发人员减负松绑,促使他们一心一意搞研发。

3.2 优机制,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1)监管工作清单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成员企业科技工作实效,从科技管理、科技平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档案管理、工艺管理等方面入手,制定了对成员企业的科技工作监管清单,明确了具体的监管要求。每月对成员企业的监管情况进行汇总,季度组织进行点检,并将监管情况纳入到对成员企业的经营考核中,确保监管体系的有效运行,强力的支撑成员企业科技管理业务的开展。

(2)流程再造制度化

随着职能的变动和部门业务的重组,以高效、协同为目标,重新进行企业科技管理相关制度和流程的再造。明确各项工作的办事流程。开展制度执行力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目标意识、效率意识、自我管理意识和细节管理意识,为员工素质的提高、制度的完善和制度的执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评价体系标准化

新制定科技创新评价标准。从9个维度,36项指标,通过结构化、可量化、有引导性的科技创新评价,对企业在创新绩效、科技成果、创新能力、科技管理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以达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

(4)激励政策规范化

建立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研发项目激励分配机制,制定了《研发项目评级与考核分配管理办法》。办法从技术实现难度、技术领域范围、协调管理难度、计划紧张程度、自主研发比率、预期市场价值、预期降本价值、技术创新价值等8个评价要素对项目实施进行评价。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推动“卡脖子”关键问题的解决和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由揭榜方按照揭榜协议约定实施,旨在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实现科技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3.3聚资源,构建全面协同的创新能力

(1)汇聚财务资源

根据业务的调整,将企业科技费用的预算、使用统一调整到科技创新平台,由科技创新平台统一进行科技费用的调配。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化研发经费使用,提高研发效率。统筹内部科技资源,强化协同协作

建立项目动态研究机制,加快在新兴产业领域的研发布局。进一步强化基础、前瞻技术研究,加强原始技术创新力度。每月对科技费用的使用进行点检,确保费用的高质量使用。

(2)汇聚试验资源

整合现有试验资源,科技创新平台下设置专门的试验研究和管理机构,统筹开展企业的的试验研究和管理。

3.4 育人才,打造高效协同的创新团队

加快建设一流领军人才新高地,着眼持续构建完善“生聚理育”机制,打造一批懂技术善管理复合型人才、专业化领军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

(1)坚持“生才有道”

系统设计人才梯次培养路径和能力素质提升方法,健全科技人才职位晋升体系,对符合晋升的人员进行职位晋升,实现人员向上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青年人才双向交流培养机制,在工艺研究和现场工艺人员实现双向流动机制,实现工艺人员现场实践和理论升华。注重在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中识别培养人才,做到完成一批项目,跟进培养和储备一批人才,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

(2)坚持“聚才有力”

建立健全“双向需求”聚才机制,将组织的需要、组织的发展和组织的效益与人才个人的需要和利益实现贯通,组织开展各级科技奖励的申报,提高各级科技人员的荣誉感;配套完善人才保障措施,做实对科技人才强化关心关爱和激励表彰,树立科技人才标杆,在各类会议上给与突出表扬,提高科技人才的认同感,让各类人才安心干事创业。

(3)坚持“理才有方”

突出打造效益效率、自主创新创造,注重短期绩效与长远发展有机统一,探索实施《研发项目评级与考核分配管理办法》,强化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的作用,让基础科研人才有一个能坐好的“暖板凳”,建立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研发项目激励分配机制,激发科技队伍活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4)坚持“育才有道”

实施科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组织专家和业务骨干开展铁路货车设计、仿真、试验、制造工艺、制动技术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知识培训,实现“以老带新”;建立内部人才流动机制,推动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推动“人往创造更大价值高处走”,实现人力资源最大盘活和最优配置,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1. 结论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则是点燃新引擎的点火系。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优化改革,必将不断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为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