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利他行为弱化现象归因与利他价值观塑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3

当代青年利他行为弱化现象归因与利他价值观塑造

赵 爽[ ,安洪雨]

(河北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摘 要: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新时代青年所处的场域环境日益复杂。新时代青年利他价值观面临着场域空间扩展下实体社交活动的萎缩、文化资本积累下群体认同价值的稀释、行为惯习发展下主体价值塑造的冲突等方面遮蔽的风险。为此,应从深化场景治理与增扩场域互动、强化实践治理与建构资本系统、优化逻辑治理与重塑惯习结构等方面对新时代青年利他价值观进行重塑。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利他价值观,场域理论,遮蔽与塑造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的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1]]新时代中国青年身处前所未有的两个百年历史交汇、两个大局激荡交织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时期各类社会思潮交融、交锋,新媒体、全媒体异军突起,青年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蕴含在青年的日常行为和互动实践中,着重表现为利己思想利他思想的矛盾认识与深化。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当代青年利己与利他思想的矛盾冲突,会直接影响当代青年利他价值观的选择、认同与实践,直接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2]]新时代青年群体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对青年利他价值观的强化和引导,不仅可以帮助青年摆脱时代发展对利他价值观的遮蔽,更有利于帮助青年认识自身所处的这个时代,使其思想上明确自身所承担的“义”,勇于肩负起自身的使命责任。

利他主要是从道德角度界定其内涵,将关心他人的需要和福祉甚于自身之事实。心理学对利他的研究,注重行为的生成动因与机制。社会学注重群体关系的行为影响,即行动者所采取的行动有助于群体关系的维护或提升,即利他行为。社会学领域最早关注利他行为的是孔德。在他看来,社会如要向前进步,必须以利他来克制利己,使自私之爱乃受约束,不自私之爱则增加力量。质言之,利他与利己相对立,并存在于社会互动之中。我国学者关于青年利他行为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学者普遍认为当前我国青年利他行为弱化的主要原因是德育错位与信仰缺失,我国德育效果甚微在于过高、过度重视道德的利他性、忽视了道德的利己性,忽视学生个人利己与个体心理需求[[3]]。加之,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面临着利他行为弱化的境况,究其深层根源是信仰的缺失。过去服从社会的单一化人生追求正在向功利化、个人化的方向转变[[4]]。因此,学者分别从个体行为角度与社会制度建设方面提出对象,如李辉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道德建设、法制建设与心灵教育,来实现哲学精神的树立、利他原则[[5]]。牛巨龙等提出培育大学生的利他行为离不开人格的塑造,需要运用好智慧、道德和意志三股力量,通过建立信用档案、社会激励机制、失信惩戒机制、实名监督机制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6]]。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从建立多方联动机制的角度,提出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合力,来提高大学生集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7]]

总体来说,上述研究为我们探讨新时代青年利他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料和经验基础。但是现有的研究也有多项不足:一是现有研究缺乏理论高度的指导与支撑,对于深入探讨青年利他价值观弱化与培育路径的研究不够深入;二是现有研究虽然也关注学校、家庭等场域环境对青年利他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但并未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尤其是缺乏对场域内的资本如何对青年发挥影响的研究;三是当前社会处于智媒时代,网络圈层对青年利他价值观弱化的影响研究不足。

二、场域理论下的青年利他价值

场域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布迪厄基于对现代社会问题研究所提出的,其核心是场域、资本和惯习。场域理论指出,场域是一个关系网络和关系架构,是个体为表达共同意愿而参与社会活动的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你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8]]。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的个体为表达共同意愿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被称作资本,主要包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象征资本(或称符号资本)四种类型。场域中的各个主体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个体独特的行为倾向和心理偏好。因此,场域并非一个个冷冰冰的“物质小世界”,每个场域都有其独特的“性情倾向系统”,也就是惯习(habitus)[[9]]。场域、惯习和资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域内形成的惯习和资本又会强化和推动该场域的发展。

新时代青年处于赛博时代,人们生活与交往的时空场域逐渐由现实生活不断向虚拟生活拓展。社交场域的网络化迁移,告别了传统的实体活动空间,在为人们拓展社交场域的同时,也为人们塑造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活动环境。在这个虚实场域交互的环境中,新时代青年能够获得和利用的资本相较之前呈几何倍数增长,尤其是文化资本的增长更为之甚。文化资本的过度增长和圈层化发展,衍生出以“躺平”“内卷”等网络用语为代表的多元亚文化。青年亚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不断演化,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极大程度影响着新时代青年的价值信仰和道德认知,并且形成惯习严重影响新时代青年的利他行为的实施。因此,本研究借用现代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场域理论,分析场域环境内各种社会资本以及行为惯习对青年利他价值观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培育建议。

三、场域理论视角下青年利他价值观弱化的归因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0]]。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做“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场域理论视角下观察,会发现新时代青年利他价值观弱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场域空间扩展下实体社交活动的萎缩、文化资本积累下群体认同价值的稀释、行为惯习发展下主体价值塑造的冲突三个方面。

1.场域空间扩展下实体社交活动的萎缩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指出,场域不仅仅是一种空间结构,更是各种形式的社会网络。每个行动主体都能在这个社会网络中寻到属于自身的位置。场域对影响社会行动者及其实践的外在力量有自主的形塑机制[[11]]。随着社会的转型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承载与培育社区公共意识的公共空间日益被挤占而不断萎缩。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与现实社会空间相对应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社会成员的互动场域不再受空间范围的限制,并逐渐演变成当前社会交往的主要活动空间。虚拟社会空间的形成与扩大,拓展了人们交流、沟通与实践的范围,但却将人们孤立在网络所形成的社会空间隔膜中。实体社交空间的日益萎缩和虚拟社交空间的满足感的易得与亚群体的超大认同,使社会成员参与实体社交活动的频次和强度逐渐降低。而实体社交活动作为公共精神和利他精神成长发展的实践沃土,其萎缩会使得利他精神缺乏培育发展的基础。虚拟空间的社会隔膜会也在相当大的基础上加剧社会成员之间的疏离感。青少年作为网络社会的原著居民,是实体空间不断萎缩和虚拟空间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成长与发展过程。因此,青年的利他价值观被虚拟社会的社交空间的拓展而遮蔽,从而忽略实体社交活动的萎缩现实。

2.文化资本积累下群体认同价值的稀释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社会、经济、文化、技术变迁剧烈,衍生出越来越多的亚群体。由于不同群体之间的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存在差异,会形成一个个差异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的不同,代表每个人所处社会位置的不同。不同的社会空间位置上的代理者分别传递其特有的习性[[12]]即存在多种各异的亚文化价值。社会空间中亚文化价值的不断衍生与发展,为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塑造与形成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本。在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和圈层中,受网络技术和亚文化资本的影响下,青年群体对于自我的定位常常分为感觉自我、技术自我和角色自我,其中感觉自我为最[[13]]。新媒体时代下的青年亚文化群体以特定文化圈子中的社会交往方式和自我归属感的获得而形成亚文化群体认同。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群体认同的普泛化转向和主流价值文化之间的协同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因此,对于青年群体而言,文化资本积累下的群体认同仅是亚文化共同体下认同,而非主流大群体之间的群体认同。故而青年群体的利他价值观被亚文化群体认同所遮蔽。

3.行为惯习发展下主体价值塑造的冲突

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中,对惯习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认为它是一种文化倾向和性情系统。在个体生活的场域环境中,个体惯习的形成与发展深受场域和资本的双重影响,行为惯习背后隐含着独特的文化与价值观。随着场域环境虚拟化的发展,不断催生出行为主体多样化的惯习,从而不断地衍生、增加新的价值选项和思考模式。对于当代青年而言,自我认同或者寻求他人认同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大众传媒时代,青少年往往以自己的消费行为来实现他们新的自我感的建构[[14]]。在消费异化的场域里,当代青年面临多个文化圈层的影响,使得当代青年出现多种不同的行为惯习。亚文化及其附属价值观对青年群体的影响程度与日俱增,造成了当代青年在主体价值塑造方面出现困惑甚至冲突。

四、场域理论视角下新时代青年利他价值

观的塑造

(一)深化场景治理,增扩场域互动

所谓场景治理,原是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一种方式,是围绕应用场景建设的治理过程。场景治理的深度体现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高度。场景治理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过程,而是蕴含特殊治理价值的社会空间[[15]]。在新时代对青年利他价值观进行塑造,要通过深化场景治理的方式,增扩场域互动。首先,提高实体场域的互动实效。在当前的大众媒体时代,社会群体的实体交互空间不断萎缩,但是实体互动场域仍具有不可替换的内涵与实质。因此,在对青年利他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中,要十分有效地发挥实体交互空间的功能,不断增强互动的实效,从而形成利他的实体场域。其次,规范虚拟场域的互动模式。在这个环境中,我们要广泛地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青年互动方式与实质的多样态有效融合,实现虚拟互动场域的利他规范的形成与发展。最后,注重虚实场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双轨发展场域的交互运行,突出青年价值塑造的技术与内容的适配性。

(二)强化实践治理,建构资本系统

当代青年利他价值观的塑造,需要从日常治理过程和个体的主体性视角出发,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开展。日常实践作为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重复性、惯例性活动,是社会成员获得丰富多样的生活经验和感受的主要途径,是生活世界意义系统建构的基础,因此日常实践内容和形式的演变会影响生活世界属性和意义的嬗变[[16]]。日常实践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是基于行动主体所拥有资本的多少和资本系统的建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当代青年群里所用的资本进行有效地整理与分类,并进行高效的整合,从而建立一个以青年主体价值观培育与塑造的资本体系。因此,要对当代青年的利他价值观进行塑造,就需要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提升青年群体的资本收集、利用和整理的力度,从而构建一个为主体价值观所服务的青年利他价值观塑造的资本系统,并在实践治理过程中的不断强化与发展。

(三)优化逻辑治理,重塑惯习结构

认知惯习是个人基于成长和生活经历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17]]。面对当代青年所处的众多文化圈层和亚文化价值,必须从思维逻辑上加以调整和改善,帮助青年重塑自身的惯习认知结构,突破禁锢,实现利他价值的演变。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当代青年明确自身所处的社会时代和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使其可以在纷繁复杂的亚文化圈层与价值观中,寻找到自我的价值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营造有利于营造青少年向上向善发展的场域环境,利用学校内的劳动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等培育或生成青年新惯习,并不断推动青年惯习结构的更新或重塑,从而培养其利他价值观的发展。

五、参考文献


[ ,安洪雨]


[[1]].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2(05):1.

[[2]]贺军科.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N].人民日报,2022-11-21(009).

[[3]]薛剑刚.论道德品质的利他性与利己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09):9-11.

[[4]]张志祥.当代青年利他行为弱化的多视角审视[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20-25.

[[5]]李辉.哲学精神利他原则心灵教育──中国当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出路[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91-94.

[[6]]牛巨龙,田爱民.加强大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05):87-89.

基金项目:2023年共青团河北省委冀青调研大赛立项课题(YJ20231435);2023年河北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思政专项)当代青年利他行为弱化现象归因与利他价值观塑造(HWSZ202314);

作者简介:赵爽:(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唐代妇女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