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8
/ 2

同伴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初探

方倩茜

浦江县平安中心幼儿园

【实例】

果果和真真是一对好朋友。真真个子虽不高,但长得确实可爱,班里好多小朋友都喜欢跟她一起玩,果果也是其中一个。因为他们的位置是隔壁的,所以他们俩的关系特别好。两个人经常手拉手玩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我接到了真真妈妈的电话,说:“发现真真的脸上有被果果抓伤,而且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情况。”我听了后,首先询问了真真脸上的“病情”,其次,由于不了解具体情况,没有亲眼看见事情的经过,在对真真妈妈表示了歉意同时,回复“明天到学校仔细了解后再回复她。”

经过第二天的了解,事情的经过是:果果说:我很喜欢真真,真真太可爱了,所以在娃娃家玩的时候我就是想去摸摸她的脸,结果不小心把她的脸刮伤了。老师,我不是故意的。看着他那无辜的、无助的眼神,我对他笑了笑,然后对他说:“虽然是不小心的,但我们要先跟真真道个歉,你们是好朋友就是要在一起玩的,但是表达喜欢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手拉手、抱一抱、一起合作都是可以的”果果笑着说:“好的,下次我再也不弄真真的脸了。”

一、我们的思考

明明就是简单的好朋友一起游戏,摸摸好朋友的脸,为什么就会让好朋友受伤? 

二、情况分析

(一)幼儿交往行为分析

首先,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通过与父母、亲人的爱抚,眼神、手势的交流,使孩子开始认识并喜欢上周围的世界与人,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交流天空,于是就有了与同伴及其他成人的交往。

两岁以前孩子自我意识还没得到发展,不能正确理解“你”、“我”、“他”,对父母怀有强烈的依恋感。三岁以后,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交往能力发达的孩子在小组活动、群体合作中通常有优异的表现。与这些“重要他人”的交往是幼儿人际智能发展的重要内容。果果是小班的小朋友,她喜欢周围的世界与人,就是因为在他眼里真真是最可爱的,喜欢跟真真一起玩。

其次,孩子的交往经验不足。虽然孩子喜欢和他人交往,也有交往的兴趣,但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在与人交往时,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感受,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案例中果果就是没有用合适的方法与同伴交往。

缺乏交往经验也非常容易在交往中发生矛盾冲突,当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就会感到委屈和无助,导致会直接用自己的“武力”方式来解决问题,或寻求家长的帮助。

二)教师的行为分析

孩子间发生矛盾,教师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妄下论断斥责孩子,也没有过多地“勉强”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同时,在家长打电话问老师情况的时候,老师也是第一时间表示歉意,然后表示等了解事情经过后再回复家长,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诚意。

游戏中,教师是观察者,但由于人数多,教师不能时刻对每一位孩子进行一对一观察,这也是教师不能关注每一个孩子每一个细微问题的原因。孩子的主动性也是一方面原因,有的孩子在受伤或者需要老师帮助的时候会主动寻求老师,但有的孩子就没有这个主动性,这也是导致老师不能及时发现一些细微的问题。

(三)家长的行为分析

作为也是老师的真真妈妈在发现问题后能第一时间电话联系老师,而不是在群里扩大此事,打电话也不是为了责怪老师或小朋友,只是想反映情况,以便后续再发生这样的问题。同时,老师表示了解具体情况后再回复,她也表示赞同。说明真真妈妈内心是非常理解老师的,也认可老师的处理方式。

很多时候,家长们虽然有了初步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但当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家长便很自然地陷入了“包办代替”的误区。当孩子面临他们的“交往危机”时,家长便下意识地为孩子“出头”代替孩子本该是他们自己学会解决的问题。当然,应该理解每位家长都努力想为孩子创设一个理想的交往环境。

二、对策建议

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幼儿正确的进行交往,在同伴交往中获得积极的经验来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呢?

一)集体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学习掌握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

这是幼儿获得交往技能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如:语言活动《萝卜回来了》讲的就是同伴交往,同伴间要互相关心帮助、心中有他人;《小老虎布布》活动让孩子认识到蛮横无理是错误的交往方式,是不会找到好朋友的,继而学会正确的交往方法。

二)形式多样的游戏,促进幼儿同伴间的合作和交往。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也是幼儿获得交往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在游戏中学习交往,用游戏的手段是最自然的,也是最受幼儿欢迎的。

  歌表演我们都是好朋友中,幼儿边唱边与同伴拉拉手,笑一笑,抱一抱,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彼此的友爱,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在游戏中,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弱的幼儿,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共同商定、友好合作,让他们感受到交往的乐趣。

三)重视日常环节,提高幼儿同伴间的交往机会。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同伴交往是大量的、真实的、自然的。如:晨间谈话,洗手、喝水就餐散步等活动,时刻都有孩子的交往午睡起床穿衣、系鞋带、叠被子的时候,有的幼儿需要帮助,能力强动作快的幼儿会主动帮忙;穿衣服的时候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并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这些都日常生活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四)家园合作,提升幼儿交往能力

家长要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

  1.创设宽松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如果孩子处在一个没有爱心的家庭,他们体验不到被爱的感觉,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呢?父母粗暴、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这样的孩子在交往中就很可能会产生障碍而导致失败。可见,拥有爱心才是交往的第一步。

2.创设幼儿积极参与交往活动的环境。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家长切不可把孩子间的一些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不要大惊小怪,要让孩子在争论中慢慢体会与人交往、和谐相处的一些基本道理。

3.应给孩子做好引领示范,做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形成。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体贴关爱;待人接物大方得体,与周围同事朋友交往乐观积极……这些积极的交往态度必定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其正确的与同伴交往。

幼儿的交往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和家长要以支持引导者的身份,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帮助孩子们体验交往的乐趣,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http://www.k12.com.cn/www/app/greenapple/appledoc.php?id=1433

《要重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2.http://www.zjjy.com/jszc/jszp/jxsb/2008-12-29/53849.html

《家庭教育中如何让幼儿学会与人交往》
3.谷笑艳. 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2022.DOI:10.27855/d.cnki.glysf.2022.000079.

4.覃雅淋.浅谈家庭视域下幼儿社会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求知导刊,2022(01):2-4.DOI:10.14161/j.cnki.qzdk.2022.01.009.

5.闵佳洁.培养交往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0(5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