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科技手段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科技手段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杨健

浙江省隧道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30011

摘要地质灾害是自然界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威胁,其频发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挑,为有效应对地质灾害,科技手段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本文将深入探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科技手段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实践与效果评估,旨在从实际操作和效果评估的角度,揭示这种综合方法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科技手段;工程措施;相结合;实践;效果评估

引言

地球的活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尽的惊喜,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存带来了无数的阻力。地质灾害作为一种重大自然灾害,不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打击,更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有效规避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害,科技手段与工程措施的相互结合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

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科技手段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优势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科技手段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优势在于,科技手段可以提供精确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帮助工程人员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科技手段还能提高地质勘察、建模和仿真的准确性,使工程设计更科学合理。工程措施作为实际治理手段,结合科技手段可以保障工程施工和维护的安全和有效性,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风险。两者相结合,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整体效果和效率。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科技手段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2.1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实践应用

2.1.1管制地质灾害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方面,最重要的一项是其能够实现对地质灾害进行及时管制。通过遥感影像获取地貌信息、提供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可以快速识别和定位潜在地质灾害点,包括滑坡、泥石流等。遥感技术还能够通过监测地表变形来判断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的管制和预防。

2.1.2检测灾害前兆

除了管制地质灾害,遥感技术还可以被用于检测地质灾害的前兆预警。通过极化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的监测,可以发现土壤含水量、地表沉降等可能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敏感指标的变化情况。这种前期预警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和紧急避难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给人员和财产带来的伤害。

2.1.3增强监测网络覆盖范围

遥感技术还可以增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传统的监测方法存在时间成本高、人力物力投入大等问题,而遥感技术能够通过卫星或无人机等手段实现大范围的地质灾害监测,提供全面、快速的数据反馈。通过将遥感数据与现有监测站数据相结合,可以获得更准确、详尽的地质灾害信息,促进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科学决策和有效干预。

2.2人工智能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实践应用

2.2.1提高预警准确率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预警准确率。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和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前兆信号,及时发出针对性预警通知。这种精准预警机制可以有效降低误报率,提高对潜在灾害事件的捕捉率,使预警信息更可靠有效。准确的预警有助于公众、政府和应急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2.2快速响应灾害事件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快速响应灾害事件的能力。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和智能算法分析,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快速识别灾害发生位置与规模,并迅速生成应急响应方案。这种快速响应机制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救援效率。与传统方法相比,人工智能可以更迅速地做出决策,加快应急响应速度,确保事态受控,为灾害事件处理提供更加及时和有效的支持。

2.2.3减少人为干预

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可以减少人为干预的需求。系统通过自动化监测和决策流程,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提高了预警和响应的准确性和效率。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自主学习、识别模式,并实时做出决策,减少了对人类直接操作的依赖。这种自动化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潜在延误和不确定性,使预警系统更加可靠和稳定。在紧急情况下,系统可以自主快速作出反应,降低了救援响应时间,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2.3先进材料与工程结构设计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实践应用

2.3.1抗震、抗滑、抗坍等特性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先进材料与工程结构设计应用于提高抗震、抗滑、抗坍等特性。通过使用高强度和韧性材料,结合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工艺,工程结构能有效抵抗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抗震设计可以通过增加柱子、墙体等的承载能力,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抗滑设计着重于增加地基稳固性、采用防滑材料等方式防止滑坏发生;抗坍设计则注重结构层次性、轴力平衡等措施,以有效防止建筑物倒塌及坍塌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物和居民安全。利用这些特性,工程结构在面对地质灾害时能够更具抵抗力和安全性。

2.3.2工程耐久性提升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先进材料与工程结构设计可提升工程耐久性。采用高耐久材料、防腐涂层和激光清洗技术等措施可以延长结构寿命,抵抗环境侵蚀。结合优化设计和定期维护,工程耐久性得以大幅提升。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和预防性维修方案,可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问题,有效延长工程使用寿命。通过这些手段,在地质灾害面前,工程结构能够持久稳定,降低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

2.3.3构筑物安全性增强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先进材料与工程结构设计可显著增强构筑物的安全性。采用抗压、抗剪、抗弯等性能优越的材料,结合合理布局和梁柱抗力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力和稳定性。引入加固设施、减震措施以及应急撤离系统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建筑物的安全性。通过专业规划和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构筑物可以有效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最大程度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这种安全性增强的策略有助于降低地质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风险,提高整体应急应对能力。

3.未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发展趋势

新兴科技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等技术将提供更精准、快速和高效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跨学科整合将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将工程技术与地质学、气象学、信息技术等交叉融合,形成综合性、全面性的治理策略和方案。智能化工程设施的发展将提升地质灾害治理的水平,智能监测系统、智能救援装备等将大幅提高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通过分享经验、资源互助和合作研究,形成合力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挑战。这些趋势将推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现更加智能、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科技手段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展现出了巨大潜力和效果。通过对现有实践的评估,我们不仅看到了科技带来的创新和智能化,也体会到工程措施的实用性和稳定性。这种结合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了更全面、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有望在未来的实践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怀琼.地质灾害治理中水工环地质技术的应用要点[J].世界有色金属,2022(08):217-219.

[2]冯海君.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2(05):133-135.

[3]周国印.山东高速岩土科技: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J].山东国资,2021(07):50-51.

[4]徐刚,王小龙.边坡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和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0):30-31.

[5]郭新华.河南省地质环境科技发展形势与前景[J].河南科学,2012,30(07):968-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