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特大桥连续梁施工技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8
/ 2

高速铁路特大桥连续梁施工技术分析

李志耀

中铁三局集团桥隧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36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速铁路的建设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高速铁路特大桥梁作为连接各地,跨越山谷、大江大河的关键枢纽,其施工质量和技术要求显得尤为重要。而连续梁施工技术作为高速铁路特大桥梁建设中的核心技术,对于保证桥梁的稳固、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对高速铁路特大桥连续梁施工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其施工技术要点,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速铁路;特大桥;连续桥梁;施工技术

1 挂篮拼装

挂篮采用菱形挂篮,挂篮主要由主桁架、行走及锚固系统、吊杆系统、底托系统、模板系统五大部分组成。

(1)主桁架系统

主桁架是挂篮的核心部分,由三片外形呈菱形桁片在其横向设置横梁组成一间桁架,结构稳固且受力均匀。在主桁架的两面竖弦杆中间设置中门架,进一步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主桁杆件采用槽钢两侧焊钢板,杆件间采用40Cr钢销轴销接,既保证了杆件的牢固性,又便于拆卸和运输。

(2)行走及锚固系统

挂篮在完成一段箱梁的浇筑和张拉预应力筋后,通过特定的行走系统进行移动,采用了4个10吨倒链来均匀牵引主桁架前移,随着主桁架的前移,底平台和内外模也会相应地滑动。外侧模与挂篮的移动是同步的,而内模则通过滑梁进行前移。行走轨道是挂篮移动的关键部件,通过梁体的竖向预应力钢筋进行锚固的,能够有效地分散挂篮移动时产生的应力,并由槽钢和钢板焊接而成,表面盖板间隔焊接。每两块盖板间的竖向预应力钢筋侧位置都留有120x150或120x300的空隙,为调整挂篮行走轨迹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在曲线桥梁的施工中,通过调整这些空隙,可以更好地适应曲线桥梁的施工需求。

(3)提吊系统

提吊系统主要任务是连接挂篮主桁架、底模平台以及侧模,提吊系统的构造采用了高质量的Q345B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25*150)吊带和直径32mm的精轧螺纹钢[1]。在提吊系统中,通过千斤顶产生的顶升力,使模板得以准确调节标高。而扁担梁提升装置则可以有效分散千斤顶产生的力,防止了力的集中和过度集中对结构的破坏。

(4)底托系统

底托系统由前后托梁、纵梁、平台梁、前护栏、侧护栏以及操作平台等多个部件组成。前后托梁是底托系统的核心部件,后托梁通过吊杆或吊带与梁体进行锚固,而前托梁则通过吊杆或吊带与前横梁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稳固的支撑体系。纵梁作为底托系统的骨架,承担着分散和传递荷载的任务,与底模模板的横肋现场焊接,形成整体受力结构。平台梁、前护栏和侧护栏等部件的设置,进一步增强底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后托梁通过后锚锚固于前段已完成的箱梁底板,确保底托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施工质量的可控性,提高底托系统的承载能力,有效地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位移。

(5)模板系统

模板系统主要由内模和外模组成,内模采用100x100mm的方木,既保证足够的强度,又满足施工中对尺寸精度的要求。采用了可调节型支撑架,使得模板的搭建和拆卸变得更为便捷。外模与内模之间通过对拉螺栓进行连接,能够有效地防止模板在浇筑过程中发生位移。并采用内滑梁形式特殊支撑结构,整体移动内模系统。在浇筑过程中,内滑梁可以有效地分散和传递荷载。当遇到齿板等特殊结构时, 可以灵活地拆除所在位置处的内模下角钢带,配合脚手架完成浇筑工作。在外模系统中,提吊梁的前端锚固于前横梁,后端则悬吊于已浇筑的箱梁翼板上,这种设计使得拆模过程变得简单快捷。在拆模时,可以利用设置在底模托架上的斜撑来支撑模板,然后解除后端吊杆,放松前端吊杆,随着平台的下沉和前移,模板系统可以轻松地从已浇筑的混凝土结构中脱离出来。

2 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

2.1模板拼装

模板拼装是混凝土浇筑施工的首要步骤,这里采用钢组合模板,这种模板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重复使用次数多等优点,能够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外观质量和尺寸精度。内模及底模则选用竹胶板,适用于内部结构复杂、形状多变的部位。在内外侧模板拼装完成后,使用Φ30的对拉螺杆进行对拉,对拉螺杆的选用需要根据实际工程要求进行,既要保证足够的拉力,又要避免过度拉伸导致模板变形[2]。对于箱梁内顶板,采用钢管支架支模,直接支撑在底板钢筋上,确保顶板的稳定性和平整度。在模板拼装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保持模板的清洁度,避免杂物、油污等污染混凝土表面;二是要严格控制模板的尺寸精度,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外形、尺寸准确;三是要加强模板的支撑和固定,避免在浇筑过程中发生位移或变形。

2.2混凝土振捣

为了确保混凝土振捣的质量,可以在振捣前对模板进行湿润处理,减少混凝土与模板之间的摩擦阻力,使混凝土更容易振捣密实。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采用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施工方法。将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得超过39cm,确保每层混凝土能够均匀、充分地振捣,过厚的混凝土层会导致振捣不均匀,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在振捣时,振捣时间一般应控制在20—25s之间,具体时间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骨料粒径等因素进行调整。过短的振捣时间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存在空洞,影响结构的密实性和强度;而过长的振捣时间则会造成混凝土过度流动,导致结构表面出现裂缝。同时,振捣过程中还需注意避免出现漏振、欠振和过振的情况。漏振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存在未振实的区域;欠振则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部分未振实的区域;而过振则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龟裂。

2.3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运送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和速度,保持均匀性和流动性。到达工地后,采用混凝土输送泵将混凝土泵送入模。在梁体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通常采用连续浇筑的方法,全断面一次浇筑成型。这种浇筑方式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整体强度。在浇筑时,从箱梁端头向合龙端进行施工,确保混凝土的均匀分布和紧密结合,采用水平分层和斜向分段的工艺,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流动方向和速度,防止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出现空鼓、裂缝等质量问题。同时,先后两层混凝土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初凝时间,以保证混凝土的粘结性和整体强度[3]。此外,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随时观察所设置的预埋件、预留孔的位置是否移动,若发现位移应及时校正;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和高度,避免混凝土产生过大的冲击力,导致模板损坏或混凝土质量下降;随时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流动性,及时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搅拌速度。

2.4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初凝阶段混凝土开始逐渐硬化,但其强度还远远未达到设计要求。为了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干缩裂缝,必须在初凝后及时覆盖,最迟不得超过10小时,确保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受到充分的保护。一般来说,养护期不得少于14天,养护期内混凝土逐渐完成水化反应,形成更加紧密的结构,从而达到设计强度。如果养护期过短,混凝土会无法充分硬化,导致强度不足,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当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就可以进行拆模工作。拆模时,需要边拆边盖边洒水,防止拆模过程中破坏混凝土表面的保护层,导致水分过快蒸发。

3 结论

总之,连续梁施工技术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工程实际情况、施工顺序、施工监测和控制等因素,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水平,为高速铁路建设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毅. 基于特大桥连续梁施工工艺分析[J]. 中华建设,2021(5):212-213.

[2]于敬彩.特大桥连续梁施工工艺研究——以京沈大乌兰特大桥为例[J].四川水泥, 2022(1):261-262.

[3]曹鹏. 高速特大桥连续梁施工技术分析[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2):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