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非遗课程学习空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8
/ 2

构建非遗课程学习空间

李凤桥

宜昌市第五中学

【摘要】宜昌市第五中学非遗校本课程将校本课程与非遗文化相结合,与劳动教育的结合,让学生沉浸参与非遗制作活动的空间设计,深入挖掘非遗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和要素,在进行空间打造中,挖掘空间的课程潜力,为学生学习、传承非遗文化,提供丰富的土壤。

    【关键词】构建  非遗课程 学习空间

非遗是人类璀璨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的凝结,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华,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和维系民族血脉的元素。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热爱、传承非遗文化,是教育者的重要责任。在此背景下,非遗课程是指通过课程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并通过动手设计、制作非遗传统工艺产品,以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许亚峰等学者在《技术增强的学习空间的特征与要素分析》一文中指出:“技术增强的学习空间是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持师生间和生生之间的交互,鼓励学生参与,最终达到学生的深度学习而构建的用于学习的场所。”我校非遗校本课程将校本课程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是一项全新尝试与探索。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非遗文化,本着让学生沉浸参与非遗制作活动的空间设计理念,在非遗校本课程空间打造时关注空间的智慧性和人性化基本特征,使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民族创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的空间设计理念,让非遗文化可感知、可体验,愈加深入人心。

一、装备空间,打造“非遗课堂”

1.一室多用,让空间物尽其用

坐落在历史文化名街的宜昌市第五中学,校园占地仅9688.96平米,共有21个教学班,近1000名学生,有限的校园的空间,学校巧设空间,开齐多种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校在设计非遗课程学习空间时,充分考虑到多学科融合一室多用的原则。学校打造的“非遗教室”,既是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空间,又是劳动教育的拓展空间。由于充满意蕴的非遗文化课堂不能满足于教授学生静止的、现成的知识。所以我校将非遗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深入挖掘非遗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和要素,丰富劳动体验,提升劳动能力。例如,非遗传统工艺——陶艺区别于传统音乐、民间文学等非遗类型,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息息相关,在陶艺实操的各个环节落实劳动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合理的规划,适时的合并,在提升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强化了课程实施力度。

可移动的布置,提升空间利用率,同时也强化了课程实施力度。非遗教室的课桌椅,室内的一些学具、教具,都是可拼装,可移动。这样既便于收纳,又利于组合,老师可以根据教程的内容自由组合,从而创设出多变的教学空间。

2.遵循规律,让空间为师生所爱

空间建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生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喜欢,让教师喜欢,这是空间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每一处空间的建设,无论是颜色搭配还是设备配置.都要考虑到适应性与美观性。

陶艺教室是一个“空间”,但又不是狭义的空间,而是集陶艺教学、环境创设、陶艺装备、活动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是开拓创造力的金钥匙。让学生在环境收获新知,从艺术中重拾文明自信,这就是学校打造陶艺教室的目的。学校的陶艺教室整体色以白色、木质为主,调以墨绿、中国红或青灰色点缀烘托艺术、国学的氛围感,让学生更容易徜徉其中,激发学生对陶艺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空间装饰上以艺术大师作品为陶艺教室装修的点缀元素,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巧妙设置空间,提供多样学习方式

教育未来学家藏维.索恩伯格在《赛博空间的营火》- -书中描述了三种主要学习空间:营火(一对多的学习模式而设计)、水源(多对多的学习模式而设计)和洞穴(一对一的学习模式而设计)。苹果公司第54号员工、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与哈佛大学研究员贾森.汤撰写的《学习的升级》中增加了第四种空间:山顶(在实践中学习模式)。

每一种学习空间都对应着一种学习方式,非遗教室空间的设计,是跟随着学习方式的,是跟随着课程的实施、育人目标的落地的。教学区和操作区的设计均因为不同非遗课程而变化。如陶艺教学区学生围坐在大桌前,形成松散的学习空间——水源,这样既有利于分享想法和观点,形成多样性的观点,又有利于学生边听边操作。茶艺课程需要学生听茶的历史、观察茶的区别、品味茶的味道,所以茶艺教学区我们设计为传统的排排坐——营火式学习空间,这是倾听学习方式的最好空间。

“山顶”的实践学习方式,是通过实践操作运用所学,并通过实践中的及时反馈,让学生调整自已的学习方向及学习程度。陶艺操作区分为拉坯区与手工制作区。拉坯区主要放置拉坯机,手工制作区主要放置操作桌及转台。这是最需要学生动手的区域,学生们在这个区域先分组,在组内进行创作、分享想法和观点,然后进行操作实践。学校为学生打造从欣赏到体验的“山顶”学校空间,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操作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有意识地设计、创造学习空间,并将其落到实处,是重塑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 空间的设计与打造,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为未来学习奠基铺路的重要元素。

三、丰实空间课程,用好非遗教室

从教学系统三分论的角度分析,学习空间的辅助认知功能起着知识载体的作用,是将教学系统中的客体(尤其是隐性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工具。学习空间具有辅助认知功能与环境优化功能.即学习空间能辅助学校师生的教学与学习,但仅仅是辅助教学与学习的功能,还不够全面与深入,我们从学习空间本身具有的育人价值出发,研究其功能。我校在进行空间打造中,挖掘空间的课程潜力,将每个空间赋予丰实的课程内容,将其隐性的知识性、育人性显现。

学校空间的魅力,只有课程才能体现,有了课程的丰实,空间才会具备蓬勃的生命力。书法课程,同步视频演示.名家碑帖、可自主设计的临摹字帖等,方便教师专业化、个性化教学指导,让学生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妙,领略书法世界的艺术境界。剪纸课程,“一把剪刀,几张红纸;纸随剪转,心随纸动”在锻炼学生手眼协调,开发与提升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了解中华传统,传承非遗文化。

学校空间是学生成长的平台,是育人文化的场所。非遗教室中的茶艺室让学生在烈具、烹泉中培养学生不刚不揉不急躁的心态;冲泡、育华让学生明白了香韵独到,必须要全面发展掌握得宜;出汤、点精、分茶更是让学生感受到礼貌、公平、文明等文化魅力,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茶艺、做茶人、养心性、做雅事、促学业,做一个高雅脱俗、积极向上的中学生。另外,非遗教室学具的收纳、设施设备的维护、清洁卫生都是学生分工完成,从而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学空间的育人功能。

专业空间的打造,为课程扎实落地实施助力,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成长.是课程愉悦在学生心中发芽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一旦形成,便是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

我校非遗教室空间的设计和应用,是本着服务课程和学程的自觉,从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逻辑出发,形式跟随功能,空间支持目标,为学生学习、传承非遗文化,提供丰富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