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2
/ 2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策略

付华

南沙河镇西古石小学   山东省滕州市   277500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加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融合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精心开发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源,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和阅读环境,以激发阅读兴趣为前提,以培养阅读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为重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开阔视野、积累语言知识与经验、丰富涵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策略

引言:

课内外阅读融合是指将课外阅读文本引进课堂,将课外阅读方法融入课内阅读教学中,通过课内外阅读的融合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有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课外阅读巧妙融入课内阅读教学中,使课内外阅读融为一体,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构建自主阅读体系[1]

一、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课内外阅读相融合,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学生具备更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更多知识,掌握更多阅读技巧,更准确地把握文本主旨,明确主题,理解人物情绪变化,在阅读过程中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种阅读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内阅读资源比较有限,采用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教学方式,阅读资源会更加丰富,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转变学生的态度,让学生长期坚持阅读,更加喜欢阅读,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会为学生介绍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阅读,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避免阅读过于浅显,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更多知识和感悟。这种阅读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学生对课内文本和课外文本进行阅读时,发散性思维也会得到强化,从而具备更强的文学素养和语文学科能力[2]

二、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

(一)以外导内,补充阅读资料

以外导内旨在通过课外阅读材料导入课堂教学话题,进而引发学生对课内阅读文本的关注。在课前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把握预习机会,给学生预留阅读导学材料,让学生课前展开自主阅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自主查阅与本课关键词或人文主题有关的阅读信息,锻炼学生资料检索与材料选用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批判性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持续性分析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内在联系。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预设的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探究。在此类阅读活动中,学生能将预习重点放在对阅读文本的细化探究上,着眼于文本展开兴趣导学。

以《大象的耳朵》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内容为一篇童话故事,旨在教会学生“求同存异,理性看待差异”的道理。教师可以从课文中提炼“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一关键性语句,给学生布置课前自修作业。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能体现“求同存异,理性看待差异”主题的拓展材料,通过阅读教材文本与拓展材料,分析课文与拓展材料在主题上的共性,从而理解“追求个性,包容差异”的道理。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发放课外读物《不一样也没关系》《看得见看不见》,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外阅读材料与教材阅读文本所体现的道理。

(二)巧妙联动,有效激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在一起,联动课内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天地,使学生获得新鲜的体验感,逐渐感受到语文阅读的趣味性。

以《曹冲称象》课文教学为例,这是一则著名的历史典故,出自《三国志》,寓意丰富,流传甚广,兼具趣味性和启发性。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行理解故事,厘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准确概括主人公曹冲的性格特点,对人物形象产生深入了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各个角色,通过对话、肢体动作等表现来呈现故事情节。学生则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角色进行尝试,各司其职,不断切磋、互动,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快乐。表演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从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从简单的识记、理解过渡到分析、评价,实现更深层次的阅读。与《曹冲称象》类似的典故还有很多,如《凿壁偷光》《卧薪尝胆》等。其中,《凿壁偷光》讲述了匡衡即便处境艰难落魄也丝毫不畏惧,拥有坚定的恒心和毅力,告诉人们天道酬勤的道理。《卧薪尝胆》则讲述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最终苦尽甘来的经历,告诉人们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这些民间故事多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征,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互动,探讨某处情节的作用、人物的行为动机,一方面活跃气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实现深度阅读。

(三)制定科学的课内外阅读教学计划

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观念,制定科学的课内外阅读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文本,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如任务教学法、主题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明确各阶段的教学重点。教师选择课外文本时还要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控制好阅读时长,选择难度适中、内容有趣的文本,不要为学生提供过多的文本,应当保证阅读的针对性,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要明确课内外阅读教学的重点,列出阅读文本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解读文章,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例如,在《题西林壁》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方式,确保课外阅读文本与课内阅读文本相匹配,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内外阅读衔接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入与之相关的古诗,如《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等,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先阅读《题西林壁》,以此为基础,对《望庐山瀑布》和《登鹳雀楼》进行解读,然后将三首古诗进行对比,总结三首古诗的异同点,积累更多的古诗知识。

(四)内外兼修,鼓励自主阅读

在课外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课内学习经验,进一步拓展阅读内容,解放阅读思维。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课文角度出发,为学生拓展同作者、同题材、同时期、同类型的指定阅读篇目,供学生自主探究。

以《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外国名著的阅读兴趣。在本课的课外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将整本书作为课内外阅读融合教学的主体内容,并给学生提供高质量书评文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给学生布置一系列自主阅读活动,如下所示。

1.写书评活动:仿照课外阅读的例文,撰写书评。

2.打卡活动:制作打卡表并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打卡进度,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3.批注活动: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对整本书进行批注,相互分享阅读观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是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广大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课内外阅读的最佳实现路径,助力学生从课内外阅读活动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并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内化知识,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同时让阅读服务于写作,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惠杰.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J].课外语文,2021,(21):15-16.

[2]邹德平,姜晓菊.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探索[J].吉林教育,2021,(Z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