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窝镇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浅谈老窝镇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杨长青

老窝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73201

摘要:玉米灰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害的发生,必须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本文主要就老窝镇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讨论,旨在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预防为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

引言

老窝镇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在2100公顷,近年来玉米灰斑病在老窝镇呈上升趋势,对农民的玉米产量和经济收益造成了一定影响。老窝镇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地区,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下辖镇,地处泸水市东南部,东与云龙县旧州、表村乡接壤,南与云龙县漕涧镇相邻,西与六库镇相连,北邻凤凰山与大兴地乡相隔。老窝镇境内地势东北偏高,西南略低,地形分为高山丘岭。近年来,泸水市老窝镇强党建促脱贫,抓实抓好山区特色产业,促农增收。但在玉米种植中,也面临着玉米灰斑病的威胁,2023年老窝镇玉米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主要以草地贪夜蛾、玉米螟、二代黏虫、蚜虫和大小斑病及灰斑病等病虫害为主。本文旨在浅谈老窝镇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技术,保障玉米产量和农民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

1.玉米灰斑病概述

玉米灰斑病是由玉米灰斑病菌(Setosphaeriaturcica)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该病害主要通过孢子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传播,导致玉米的叶片、茎秆和果穗上出现灰色小斑点,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玉米灰斑病的病原特征包括菌丝形成、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菌丝主要生长在玉米叶片上,形成灰色块状且有纵向条纹的菌丝体。当环境条件湿度较高时,菌丝体会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风力或水流等途径传播到其他玉米植株上,导致新的感染。玉米灰斑病对玉米的影响和危害程度主要表现为叶片上的斑点和黄化凋落。初期,玉米叶片上出现灰色小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黄色或棕色的边缘。严重的病斑相连导致玉米叶片整片枯死,降低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籽粒营养供应不足,导致产量显著减少。

2.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和传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天气条件、土壤环境、玉米品种等。了解这些因素对玉米灰斑病发生的影响,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天气是玉米灰斑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湿环境有利于玉米灰斑病菌的生长和繁殖,特别是在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害易于爆发。另外,持续的降雨会增加菌孢子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加速病害的蔓延。土壤环境也对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水平与玉米的抗病能力密切相关。养分不平衡或者缺乏重要微量元素(如锌、锰等)会降低玉米的抗病能力,从而增加玉米灰斑病的发生风险。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是影响玉米灰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品种对玉米灰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一些抗病品种能够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在种植过程中选择抗病优良品种是防治玉米灰斑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3.玉米灰斑病的防治技术

3.1农业防治

3.1.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适合当地种植、丰产性好、抗玉米灰斑病的优质良种,是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近年来老窝镇推广的玉米品种有红单6号、金秋玉45、罗单297、大好969等抗病品种。

3.1.2合理轮作,加强监测。尤其是发病严峻的地块,在种植技术上,合理布局作物与品种,定期轮换,削减玉米灰斑病病菌侵染源。做好系统调查和玉米灰斑病检测工作,以利于适时指导农户进行有效防治。

3.1.3合理支配作物布局,利用生物多样性掌握灰斑病流行。合理密植,改进种植方式,实行宽窄行种植。通过改善种植方式,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促进田间通风透光,防止玉米倒伏,降低田间湿度,提高玉米抗病性,减缓病害发生和流行,达到掌握病害发生的目的,从而提高玉米单产,增加农户收入。

3.1.4适时早播。在田间湿度大或雨季来临之际,将翌年播期提前10~15 d,错开7-8月高温多雨多湿季节,以降低灰斑病高发期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减轻其对玉米生长的危害,特别是玉米抽穗期、灌浆期更有利于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在海拔1850m以上的高寒地区要抢抓节令,适期早播,同时采纳地膜掩盖措施,缩短玉米生育期,从节令上错开发病高峰,提早玉米成熟期,减少产量损失。

3.1.5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因地制宜施用微肥,促使玉米健壮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力量。依据玉米的生理特性,应遵循施足底肥、轻施提苗肥、重施拔节孕穗肥、巧施粒肥的原则。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从而提高抗病能力。播种时亩施1500~2000kg农家肥,尿素5kg、过磷酸钙40kg、钾肥5kg充分混合拌匀后作种肥,施肥时要特别留意肥料不能直接与种子接触,以免烧种。追肥时要轻施提苗肥,重施拔节穗肥,巧施粒肥:第1次追施苗肥,在玉米5至6叶期结合中耕除草,亩施20kg尿素,促进幼苗平衡生长;第2次追施穗肥,于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30kg尿素,10kg钾肥施后培土,同时进行中耕除草,以促进穗大粒多。第3次追施粒肥,抽雄吐丝期,亩追施10kg尿素,施后盖土,以防玉米早衰,增加粒重,提高单产。

3.1.6加强田间管理。清洁田园,减少病原菌。枯叶、秸秆等病残体是灰斑病的主要病源,玉米收获后,要及时彻底清除遗留在田间地块中的玉米秸秆、病叶等病残体,尤其是堆过秸秆的地方,重病地块,应彻底清除,并且在雨季开头前处理完毕,处理方法是带出田外用火集中烧毁,秸秆堆肥时要彻底进行高温发酵、加速腐解,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3.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依据灰斑病发生、进展和危害的特点,主要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抽穗期和灌浆初期3个关键时期进行药剂防治。

3.2.1依据防治效果和最低使用成本原则,选择对玉米灰斑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主要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兑水喷雾;3%中生菌素+30g有机水溶肥料+25%苯甲丙环唑+25%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75%三环唑+农用链霉素+70%甲基托布津各1/2袋混合兑水喷雾。5~7d防治1次,连续用药2~3次,施药时要留意喷匀喷透,若喷后1~2 h遇雨应重喷,确保防治效果。

3.2.2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遵循使用说明和推荐剂量,以避免过量使用导致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损害。根据玉米生长的阶段和病害的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喷药时间和频次。通常,在病害初发期进行药剂喷施效果最佳。喷药间隔时间应根据药剂的残留期进行调整,避免喷药次数过多或过少,保证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3.2.3由于病原菌易产生抗性,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化学农药会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和加剧。因此,应合理安排农药的轮换使用,选择不同机制作用的农药交替使用,既可提高防治效果,又能降低抗药性的发生。

3.2.4在进行化学防治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农药管理要求操作,保护好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安全,佩戴好安全口罩,避免大风时喷药。同时,应定期监测病情和药效,及时调整防治方案,确保防治效果的持续有效。此外,还应注意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结语

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天气、土壤和品种等。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必须综合运用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并不断探索新型的防治技术,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玉米灰斑病的发生风险,提高玉米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效益。因此,农民应加强对防治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自身的防治能力,以确保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和永锋.玉米黄斑病和灰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23,(07):40.

[2]王振华.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乡村科技,2020,11(31):99-100.

[3]周慧升.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云南农业,2020,(08):56-58.

[4]吴钟林.几种药剂对玉米灰斑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20):45.

[5]怎么防治玉米灰斑病[J].农技服务,2019,36(06):83.

作者简介:杨长青 1973-07-07 男 泸水 白族 大专 高级农艺师 老窝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研究方向: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