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失血休克患者行护理风险管理对护理质量提升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3

创伤失血休克患者行护理风险管理对护理质量提升效果的影响

曾萍

泸州市纳溪区人民医院 四川 纳溪 646300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失血休克患者行护理风险管理对护理质量提升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接收创伤失血休克患者100例进行研究,以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更高,但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失血休克的患者的护理措施要注重护理风险的管理才能对护理效果有更好的提升,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在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同时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值得在临床中运用推广。

【关键词】创伤失血休克;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影响效果

创伤是指身体在受到机械力之后,对身体造成的整体结构的损害及机能的损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0%的患者因为创伤而死亡,有大约16%导致残疾,在世界范围内,创伤也是40岁以内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1]。外伤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外伤导致的身体严重失血,导致血液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脏器机能损害。与休克合并的通常是低血压(即,收缩压低于90 mmHg (1 mmHg=0.133 kPa),如果出现脉压差异小于20 mmHg,或者本来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从基础值降低到40 mmHg以上)。30%~40%的创伤病人是由于大量的出血而死亡,而在这些病人中有一小部分是由于处理不当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而导致的,大约在10%到20%之间[2]。创伤性失血的首要可预防因素为:急性出血。在重度创伤病人中,迅速、及时地进行大出血的控制,可以显著地降低 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的发病率,从而降低死亡率。常规护理措施虽然能针对患者的情况做出及时的处理,但对并发症的预防工作不够,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护理风险管理从风险识别到风险评估再到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全面改善患者的护理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本文探讨创伤失血休克患者行护理风险管理对护理质量提升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接收创伤失血休克患者100例进行研究,以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8.37±4.13)岁,休克程度:轻度16例,中度26例,重度8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48.74±4.59)岁,病休克程度:轻度11例,中度32例,重度7例;两组基础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研究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家属同意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2017年版《床上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规范》[3]中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②有大面积的创伤失血范围;③意识休克的患者;④收缩压<80mmHg;⑤皮肤可见花斑、黏膜苍白,并出现湿冷;⑥脉压<20mmHg;⑦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在原来的收缩压的程度上下降30%以上。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③肿瘤患者;④妊娠、哺乳期妇女;⑤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对患者采取吸氧、心电监护等操作,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患者急救药物,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①护理风险识别: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既往病史等多项资料进行全面评估,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预测,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风险识别的三种方法如下:一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易发部位、环节、人员等进行了剖析和界定。第二种是工作流程,分析和明确各类风险事件常发生的可能部位、环节和人员。第二种是制作工作流程图,并对其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剖析。第三种是调查方法,即编制专项问卷,对重点人物进行调查,了解潜在危险事故的相关情况[4]。②护理风险评估:通过收集到的患者资料以及风险识别之后的结果,确定风险的性质和发生的概率,选择最好的处理方式和管理措施。创伤失血休克的患者的护理风险在于该病症发病迅速,护理人员应全面缩短患者从入院到抢救的时间,当患者被确诊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时,就要由至少1名护士全程陪伴患者进入抢救室,并对患者的信息做好全面记录,将记录的结果反馈到医生,联系好手术室后开始准备手术前的工作。③护理风险的处理:大量的输血和输液是抢救休克患者的第一要务。静脉的注射位置要选择浅而粗的静脉,例如:下肢的大隐静脉、锁骨下静脉等。如有静脉注射有问题,必须马上进行深静脉注射。为了确保输注水量,通常需要有两个动脉,例如:锁骨下动脉,用于血液输送和测量心脏的压力;四肢的静脉是用于输注和输注的,在需要迅速注满的情况下,可以在压力下进行注射,每次注入500-1000毫升的液体。如果是在大剂量的输注过程中,要注意心脏的静脉压力(6-12cmH2O),如果是<15-20cmH2O,则表示心功能不理想,有肺水肿的可能。如果是<5cmH2O,则表示注入的液量仍然不够,需要持续增加。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给予患者充足的氧气,增加患者的氧含量,以40%的氧气,2-4 L/分钟的氧气最合适。如果患者为舌后坠,应使用舌钳夹完全排除呼吸道内的血块、痰及异物;如有呼吸障碍(伴有颅脑外伤),则需进行气管插管,减少耗氧,维持正常的PaO2;同时采用呼吸机可有效地促进低氧的改善,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转。积极消除所有可能引起休克的原因,除了降低血容量,疼痛也是引起患者休克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同时排出患者的疼痛因素,因为疼痛会引起肾上腺素的分泌;由于毛细血管血流的降低,引起了交感神经的亢进,导致严重的休克。所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必要的。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疼痛,可以给予5-10 mg吗啡或50-100 mg杜冷丁肌肉注射,但是这种药有收缩瞳孔,抑制呼吸等不良反应,对头部外伤和胸外伤患者禁用

[5]。对于表面浅部的小动静脉出血,可用小动脉钳夹或钢丝绳进行止血。大范围的软组织磨挫伤出血时,可以使用大止血钳夹住出血部位,弹药避免损伤到神经引起上下肢出血;如果出现大面积出血,可以采用止血带进行止血,但是要注意正确的记录使用时间,上肢的使用时间和下肢的使用时间不能超过1.5h和2h,如果有需要,可以暂停止血带5-10分钟之后再使用。在给病人做伤口的包扎时,如果有残留的泥沙、凝血块等杂质,应准备好止血用品,并在医师的指示下用生理盐水棉擦干净;如发现出血部位,要及时用止血钳止血[6]。对于骨折病人,要注意正确的固定和制动,避免在搬运过程中造成患者疼痛或继发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的损害。如果患者为开放性骨折,应该用消毒棉进行初步的包扎,再用夹板进行暂时的固定。

1.3观察指标

(1)护理效果是指护士对护理工作表现的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满分为10分,优秀为9或以上,良好为6至8分,一般为≤5分,护理效果=优秀率+良好率。

(2)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3)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管内凝血和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经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经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更好(P<0.05),详见表1。

1护理效果对比[n,(%)]

组别

优秀

良好

一般

总效果率

对照组(n=50)

52.00(26/50)

24.00(12/50)

24.00(12/50)

76.00(38/50)

观察组(n=50)

80.00(40/50)

10.00(5/50)

10.00(5/50)

90.00(45/50)

x²

3.472

P

0.000

2.2 救治成功率和苏醒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为80.00(40/50),对照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为62.00(31/50),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苏醒时间为(29.14±3.26)h,对照组患者的平均苏醒时间为(33.22±3.14)h,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更短,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急性呼吸窘迫症

急性肾功能衰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感染

总计

对照组(n=50)

2(4.00)

2(4.00)

2(4.00)

2(4.00)

8(16.00)

观察组(n=50)

1(2.00)

1(2.00)

1(2.00)

0(0.00)

3(6.00)

x²

4.184

P

0.000

3 讨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外伤导致的身体严重失血,导致血液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脏器机能损害[7]。创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复杂的、具有临床治疗难度的疾病,它的发生与微循环、氧代谢和炎症有关;机体多器官多系统的不正常变化,包括自身的免疫、凝血等。该病的患者需要采取迅速的抢救治疗和科学的护理措施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传统的护理措施时间优化程度不够,很多护理中的细节没有被注意,就导致了很多护理风险的发生,而采取护理风险管理,能更有效地识别、处理护理风险,对抢救有着更积极的作用。

护理风险管理是将潜在的医疗风险做好识别、评价和处理的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大程度上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需要尽快采取救治和护理措施,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后,能让患者尽快减少发病到入院的时间,增加患者的成功抢救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更高(P<0.05),这进一步说明了护理风险管理后能让患者更迅速的得到救治;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更好(P<0.05),这是因为护理风险管理能在常规的护理上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和观察,并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情况做预测以及跟踪观察,还做好了相应的准备,这样做能有效保证患者的救治过程更加顺利,也保证了患者的护理效果,同时,护理风险的管理让患者的苏醒时间更短,这是因为有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能让不同患者的情况得到有科学的预防护理,能尽快让患者从休克的状态中得到恢复[8]。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并发症为急性呼吸窘迫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管内凝血和感染,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护理风险管理通过扩充患者血容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和排除一切导致休克的因素的做法尽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在研究结果中也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这说明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创伤失血休克的患者的护理措施要注重护理风险的管理才能对护理效果有更好的提升,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干预在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同时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值得在临床中运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曾晓佳,刘筱,刘林,姚爱明,燕宪亮,许铁,花嵘.急性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关系的研究[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2,43(09):914-920.

[2]刘敏静,杜思远,林小燕,曾凤群,李健茹.创伤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与血液指标变化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2,38(08):32-35+46.

[3]平旭东.不同比例血浆与红细胞输注对创伤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救治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10):159-161.

[4]桑丽娟,吕雪冰,陈伟.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急诊创伤性失血休克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22,29(04):65-66.

[5]刘波,陈慧园,张朝霞,梁静,陈苒,石雪梅,原霞.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创伤性失血患者输血疗效的相关性[J].临床输血与检验,2021,23(04):459-464.

[6]李晓彤,李鑫,孙旖旎,李露,马晓春.相同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评分下血栓弹力图参数在创伤大失血及脓毒症中的差异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06):515-520.

[7]宋秀峰.护理干预应用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休克患者中的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7):3893-3894.

[8]康晶.护理干预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中的运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2):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