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作业管理    赋能育人质量——小学作业管理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加强作业管理    赋能育人质量——小学作业管理案例

何玲娟

眉县第一小学 

作业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连接教学和评价的桥梁作业管理是双减工作重中之重学校建构作业体系,严控作业时间,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让学生快乐完成作业,凸显作业全面育人的功能。

一、学校作业管理具体做法

“双减”背景下,眉县第一小学重视各类作业管理,将“作业管理”与“师生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专业成长”“课后服务”相结合;探索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管理策略,提升学生完成作业质量,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

(一)学校层面

1.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作业统筹管理

学校根据“双减”政策、“五项管理”《宝鸡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办法》等文件,强化作业管理总体要求“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制订切合我校实际的《作业管理》《作业总量审核》《作业质量评价》等制度,用制度约束行为,健全作业管理机制。

一是作业管理制度。学校站在提高学生素养、提升教师能力、推动学校发展的高度,制定了一系列的作业设计等相应的培训、教研、课堂教学制度,定期开展评优作业活动,层层落实责任,让每一位师生成为“作业管理”的主力军。

二是作业存档机制。学校及时分类归档保存各科设计的优秀作业:基础分层作业、课外实践作业、校外创新作业等,建立各科作业设计资源库,为作业的持续改进、优化奠定基础。

三是作业交流机制。学校从自身立场出发,让教师、家长和学生发表不同的作业见解,设立调查问卷机制,推动各科作业设计改进,认真交流,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四是作业评价机制。学校制定平时、单元、期中、期末复习作业设计方案,定期检查、展评各科优秀作业,总结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确保作业质量关。

2.名师引领,研讨交流统一思路

为落实好“双减”政策,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深化“作业管理”研究,学校邀请县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6名教研员亲临指导,指出了各项管理制度的不足,明确了日后研究方向。研究过程中,学校精心设计研究内容,围绕作业设计、布置、评价等展开讨论,从基础作业、创新作业、实践作业、自定义作业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学校组织语、数、英三科教师参加市级“作业革命”线上专题培训,教师们听得认真,记得详细,撰写了培训体会;学校还组织教师听名师汇报、思学生需要、记专家分析、谈心构思、以作业为切口,提升了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研组层面

“加强教研管理,深化作业设计研究”是学校的重点工作。教研组明确作业要求,定期安排作业设计、实施、批改、评价等工作。组内定期开展优化作业设计深度研讨和加强作业设计改进经验交流,每个教师根据本班学情,设计一份高质量、适容量的“标准”作业,适时调整,推进各科作业的改进与优化,教师们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提出作业改进中的困惑和调整内容、缘由,供教研组评判调整。

1.深化作业设计研究。作业设计是教师的基本功,学校定期开展作业设计培训,强调“不经审核的作业不值得做”。年级组长是每天作业布置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2.承办作业管理研讨。研讨中,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基于本学科课标,体现单元意识,设计富有针对性、贴近生活、实用性强的作业来优化作业管理,严控作业数量、完成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集思广益,完善《学校作业管理清单》,每天坚持在校园公示栏公示。

3.坚持每月一次的“晒作业”。各组创新作业设计研讨会,学科之间的作业通道完全打通,以赛促研,开展青年教师单元作业设计比赛等。

4.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双减”政策下的作业管理,转变了教学方式,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主动探究,投入到互动交流中,促进了“教学评”的一致性,让教师初步尝到了减负增效的甜头。

5.作业的布置与实施。教师从现有教材出发,按照作业设计要求,体现出作业的目的性、层次性、趣味性、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综合性。每周三下午围绕“作业设计”分组研讨,齐向“减负增效提质”迈进。

6.作业的批改与讲评。教师重视作业批改,加强作业讲评,关注讲评的拓展与延伸,突出作业难点处理和知识点的迁移等。

7.作业的控制和审核。蹲组领导包抓年级组,监督、指导作业的审核,科任教师每天放学前将作业范围、题量和预计完成时间发给班主任,班主任作为作业总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各科作业量的协调和控制。

(三)教师层面

明确了作业优化的意义,教师探索“各科各类作业”设计方式,提高了教师设计作业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1.设计《作业清单》,建构作业体系

学科作业需要建构作业体系,系统思考作业目标、结构、内容,理清作业之间关系,设计《作业清单》。《作业清单》包括“基础作业”“学科+作业”“超学科作业”,三者之间既各自独立,又内在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期作业体系。基础作业巩固课堂知识和技能,课后基础作业体现一定的弹性,80%重基础,20%体现开放性和探究性;“学科+作业”发挥学科融合思想,发展学生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一般每月1次,每学期3—4次;“超学科作业”突显全科育人、知行合一的作业理念,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综合素养,一般每学期1次。《作业清单》利于教师整体把握教材体系,利于作业纵向推进,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系统设计不同作业,确保作业各方面的科学性和适切性。

2.实施“自定义”作业,提高作业效能

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认知层次等不尽相同,作业设计必须坚持以生为本,顺应学情,兼顾学生不同需求,让学生自由选择作业,让作业更具有针对性和弹性,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学校倡导“自定义作业”设计,意旨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需求,学习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强的学生飞得更快更高更稳;让能力弱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跳一跳摘到桃子,树立学习自信心。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如语文学科“自定义”作业形式多元:低年级设计“字在乐园”“古诗一首歌”等作业,集听读、书写、绘画、吟唱为一起,妙趣横生;中年级设计“悦读书香”作业,个性化的诗集、配乐朗诵、读书札记,美不胜收;高年级设计“我的毕业纪念册”活动,用电子相册、成长日记等个性化作业留下美好回忆,心旷神怡。

(四)家长层面

家校携手共进中,家长更多地了解国家出台的“减负”政策,他们乐意配合学校做好相关工作,每天腾出时间陪孩子完成创新、实践、劳动等作业,他愿意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晒孩子各类优秀作业,且乐享其中。

(五)学生层面

“双减”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了,“把时间还给了孩子,把健康还给了孩子,把能力还给了孩子”。教师改进作业形式,兼顾“三维目标”,让学生获得双基,掌握学法,体会减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幸福。在“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探索永无止境,学校要从更高站位、更全视角、更多方式提升作业管理,丰富作业内涵,优化作业设计,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科学育人”的目标。

二、学校作业管理取得的成效

1.教师作业设计大赛。为落实“双减”政策,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发挥作业育人功能,增强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养成习惯,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力军,学校以“减法”控数量,以“设计”提质量,定期开展作业巧设计大赛,评出优秀设计,鞭策更多的教师向优秀看齐。

2.设计三级分层作业。在教研中研究课堂教学、课题、作业设计,学校强化教师对作业本质的认识,提高教师教学诊断能力,减轻课业负担,探索“基础启航→能力扬帆→思维冲浪”三级分层作业,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3.开展创新作业展评。创新作业是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是师生教学生活的缩影。学校注重创新作业形式,贴近生活现实,兼顾学生个性化、差异化,设计多元化作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架好思维桥梁。

4.实践作业真实有效。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实践。学校一如既往地贯彻新课改,让学生走出课本,融入生活,亲身体验,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素养,锻炼能力,培养情感,让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

5.劳动作业丰富有趣。各老师根据学科特点,布置以“手工劳动”为主题的实践作业,数学利用叶子动手拼图,别样的图形别样的美,陶冶了学生的生活情操,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6.公众号成果展示。以“减负增效”为抓手,助推“作业管理”走深、走远。学校从多角度探索作业设计的新理念、新方法,利用公众号对作业管理好做法进行宣传,举办优秀作业展,凸显作业形式多样化,并将设计的优秀作业向上级推荐。

三、学校作业管理今后努力的方向

针对我校各科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努力方向:

1.广泛征集教师对作业改革的见解。鼓励教师大胆发表见解,设计的作业更符合学生实际,评价好学生的作业管理。

2.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高效的作业。设计单元作业,基于新旧知识关联,针对教材内容特点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3.设计出的作业更具有梯度性。发展性作业要有坡度,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创造性作业较难,引领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4.尊重个性差异多给展示机会。关注学情,落实分层作业,让学困生有可行性的作业,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和机会。

5.精准辅导靶向跟进。有布置就有反馈,有解难答疑,有拓展提高,及时跟进,砥砺前行。

作业是一个充满召唤的入口,只有不断改进,积极探索“学科+”作业的融合点,推动作业改革,才能使我校作业管理向纵深发展。

我们的作业管理还在继续,今后,全校师生会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来构思,让学生在作业中再度发现学习的乐趣,让作业变成一件件思维的艺术品,凸显作业全面育人的功能。

作者简介:何玲娟,眉县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校长、陕西省教师专业发展先进个人、宝鸡市教学能手、宝鸡市课改优秀校长,县级先进教育工作者。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三篇论文在国家中文中心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