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原因及心理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的原因及心理护理措施

杨绍晶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22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焦虑情绪的原因而落实心理护理服务的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者64例,比对组32例:实施常规护理操作:干预组32例:落实心理护理服务:较比不同方案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干预组在焦虑情绪评分低于比对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易因过度担忧疾病、胸痛等因素而出现焦虑情绪,而实施心理护理服务可缓解其心理问题。

关键词】焦虑情绪;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满意度

通过临床相关数据得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不再局限于中老年,有趋向年轻化形式,而且此疾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等特征,是导致我国死亡率升高常见疾病之一[1]。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较为严重,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焦虑、害怕等心理问题,这可增加应激反应的发生,这对病情好转非常不利,而予以患者心理护理则非常适宜,多因全面、规范的心理护理对疾病可达到辅助治疗目的[2-3]。因此,本文就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落实不同护理服务,分析性心理护理优势性。

1基础资料与护理方法

1.1 基础资料

2022-6~2023-6急性心肌梗死者64例,因具体实施的护理手段不同将其划分为2个小组,比对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52.45±2.86)岁;干预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52.61±2.94)岁;各组基线数据较比,无差异性P>0.05。

1.2护理方法

比对组:实施常规护理操作:安抚其情绪,加强对血压、脉搏等指标的监测,若有异常波动立刻通知,并配合医生进行相对应干预;

干预组:落实心理护理服务:(1)分析患者焦虑情绪原因:对以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焦虑情绪的案例进行总结后发现: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焦虑情绪的原因为对疾病过度担忧、胸痛、医疗费用、监护病房特殊环境等。同时,对常规护理手段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以临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医院相关规定及国家相关制度等为依据,为患者制定心理护理措施。(2)落实心理护理手段:①疾病教育:在患者意识清醒的状况下对其进行疾病教育,告知其急性心肌梗死诱因、当前治疗方案的效果与优势性及日常生活中疾病所需注意事项等内容,督促患者发病初期不可下次活动,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更危险事件发生。同时,督促患者配合医师、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操作,从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提高效率。督促其不要过度担忧疾病,人已在医院,医护人员会竭尽全力医治,其心态越好、配合度越高则病情好转越理想,进而消除其对疾病过度担忧。②解除疼痛:急性心肌梗死可导致心前区有压榨性疼痛,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镇痛、镇静,并对其安抚、鼓励,让其放松,不要过度紧张,以免加重疼痛程度。③社会支持: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进行募捐或者寻求红十字会等机构的帮助,从而缓解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督促家属多陪同、多安抚患者的情绪,有家庭的支持可让患者有归属感。④环境管理:在病床间用隔离窗帘,对患者的隐私部位进行遮盖,医护人员不可大声喧哗,予以患者良好的休息环境。⑤多方位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多向患者讲解相关治疗成功的案例、为其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其多畅想美好的未来。在合适的时机增加护患沟通次数,引导其将心理问题根源进行释放,在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适度鼓励与安慰,针对患者在疾病、护理方面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保持其情绪的稳定性。

1.3观察指标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护理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加以评估,总分值100分,焦虑情绪与分值为负相关关系。

1.4统计学方法

SPSS 25.0统计对本文数据处理,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以P<0.05,说明数据比较存在差异性。

2结果

干预组在焦虑情绪评分低于比对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组间焦虑情绪评分的比较(±S,分)

小组

例数

焦虑情绪评分

比对组

32

45.25±3.65

干预组

32

33.12±2.01

χ2

16.468

P

0.000

3 讨论

吸烟、高血脂、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因素,而且疾病发生率近年来处于持续性增长模式。临床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多选择手术治疗,但部分患者对疾病认知度过低、对手术过于害怕、担心医疗费用等方面而引发抑郁情绪,这对治疗依从性及病情好转非常不利。所以,予以患者心理护理服务有必要。

心理护理在临床中一直有着较高的应用率,既可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达到调节目的,还可组建良好的、信任的护患关系,对疾病发挥辅助治疗目的[4]。本文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落实心理护理前先对其以往发生焦虑情绪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多数患者心理问题为对疾病过度担忧、胸痛、医疗费用、监护病房特殊环境等,根据这些可引发焦虑情绪的原因后而落实心理护理更具有针对性、人性化特征,通过疾病教育提高患者认知度,获取较多自身疾病医学知识,从而缓解对疾病过度担忧,而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症状表现可引发患者机体不适,导致其出现焦虑情绪,而实施解除疼痛这一护理操作可确保其机体舒适度,改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可改善患者因医疗费用而出现的焦虑情绪,而且有家属的陪同可提供其归属感与温暖感,环境管理可消除患者因陌生环境而出现应激反应,调节其内心焦虑情绪,提高休息质量,多方位心理护理可从根源上释放患者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治疗态度。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临床应用率高、范围广,而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情绪原因而落实具体的心理护理服务可调节其心理问题,缓解其焦虑状态。

参考文献

[1] 韦炎彬,姚宾涛,尹绪辉,等. 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50(1):186-188.

[2] 朱维宁,张云云,牛雅凡. 心理护理对CCU病房行介入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理及预后的影响[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8):127-130.

[3] 程芳,沈光银,李伟,等. 个体化心理护理对PCI术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 河北医药,2022,44(8):1264-1266,1270.

[4] 承春霞,陈鹏,王永霞. 个体化心理护理联合舒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11):2061-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