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伴问诊式”的音乐校本教研新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基于“同伴问诊式”的音乐校本教研新探索

陈黎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总校)

一、教研理念:

常规认知:通常认知下的“同课异构”,是指针对相同的课题,同一个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设计风格 、不同的实施途径,达到同样的效果 。

创新突破:我们通过教研想实现“同课异构”,是针对相同的课题,同一个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专业特长下的课堂设计,结合学生的音乐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板块设计,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教研背景:

区域主方向引领——围绕西湖区教育发展中心音乐教研员高峰老师提出的“四感三层”学理,运用多感官体验、感知和表现音乐的方式,通过整体感知,多感官体验——探究与综合,全方位表现的教学过程以节奏领先旋律行进,和声融合及音色和谐为策略,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教育理念。

校本真研究实施——担任教研组长以来,一直努力想要寻求一种针对性强,具有实效的教研模式,始终苦无对策。一次在和教研员高峰老师交流《小河淌水》课例时,高老师提议:你们可以以教研组的方式,围绕四感中的一感-和声感对这课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结合教师专业特长的优势来设计这节课。高老师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我们学校的音乐教师专业能力强,且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比如以声乐专长的蒋老师,歌唱能力在整个西湖区都是数一数二的,并且还有多年带校合唱团的经验,多次辅导学生在区、市各项比赛获大奖。我本人的特长是二胡演奏,并具备较强的乐团指导能力,带领的校级乐团多次在区里获一二等奖。还有我们文三的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艺术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在低段就开始各类乐器的学习,具备较强的演奏技能并乐于参与和表现。“万事具备,只欠行动!”赶紧实践起来的念头充斥着我的脑海,于是自己带头和组里的年轻骨干教师蒋老师一起设计了同一节课《小河淌水》。

三、教研方式与目的:

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主线,通过同一级教师“选定一课题——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打开思路,真正实现有效教研。

四、教研过程:

(一)准备阶段

1.明确教研主题——立意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是学校在上学期常规听课活动的基础上采取的教研活动的新形式。此次活动旨在提高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研组教研的质量,为创设有深度的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2.深度解读教材——学习

在确定教研的主题后,音乐组全体同事围绕本次研讨课的主题,认真学习新课标和区教研员提出的四感三层相关理念,对教材内容《小河淌水》进行深度解读。

3.聆听搜集素材——设计

为了上好这次教研课,授课教师认真准备力争呈现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本人作为这次教研的授课教师之一,介绍一下我的课前准备工作。首先我在百度和相关音乐网站搜集了不同版本的《小河淌水》:有民歌版、民乐合奏版、管弦乐合奏版,音频下载后反复聆听不下几十遍。为了更好的将器乐特长在课中有完美的呈现,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习演奏。除此之外还在音乐杂志和网站上搜集了10余篇《小河淌水》相关教学设计进行学习,最后经过多次修改,形成了《小河淌淌水》的三大教学板块:学唱民歌、欣赏合奏、拓展创编。

(二)实施阶段

1.呈多样音乐课堂——展示

  回顾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对照《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和人音版教材《悠扬民歌》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学唱民歌小河淌水、欣赏合奏小河淌水。两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歌唱和欣赏相结合的综合课。

环节一:学唱民歌《小河淌水》+拓展创编

环节二:欣赏合奏《小河淌水》+拓展创编

2.论教学路径之异——思辨

听课、评课是学校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手段。作为评课最重要的是能从音乐或教学的视觉看清课堂做了什么、做的怎样?并用这些基本事实去分析相关的教学行为。当然作为“同课异构”,我们不仅要听出、评出“同课”的“同”来,更要听出、评出“异构”的“异”来。

研讨1:借助自创评课单,探究课堂异同

  在听课前,我给听课教师发了一份为这次活动特制的一份评课单,做到每位听课老师有思考有记录。

综合老师们的评课单,我当场将两节课的相同和异同点进行了汇总并对各自的教学成效进行了分析。

研讨2:聆听执教感受,解剖课堂得失

先请授课老师发言,再请听课老师谈自己的看法。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用什么办法实现的、说几个实现了的事实根据。授课教师发言(略)。

听课教师A:从现场和教案看,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都贯彻了《新课标》的要求,作为第1课时也基本实现了自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些目标需要后续课继续落实)。

听课教师B:这次两节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要突出和声感的培养。我觉得这一目标在两节课都有所体现,两位教师的设计都很巧妙的将和声感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比如陈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乐器的音色产生的合奏的和声美。蒋行老师巧用发声练习曲为主旋律伴唱,在伴唱中感受和声美。

(2)本节课的重点是怎样突出的、突出了没有,难点是怎样突破的、突破了没有。授课教师发言(略)。

听课教师C:同意两位老师重点是突出的。我还想说的是,可以思考得更具体、细致和丰满一些:教学重点应该包括学生和声感的获得和证明,体现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学难点当然应该包括和声感的建立和应用,但还请考虑和声感培养过程中的可能困难:

研讨3:博采特长亮点,开创教学路径

建议一:教材上提供的音响是管弦乐合奏《小河淌水》,两位老师的课中都没有提到这个版本,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再欣赏一下,也可以作为一个课堂延伸或是和民乐合奏的对比欣赏。

    建议二:纵观两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两节课的相同和异同。两节课各具特色、各有亮点:蒋老师在歌唱环节的设计和指导巧妙而又扎实,陈老师在欣赏环节打破传统的听赏模式,尝试将“现场乐队演奏”引进课堂,方式新颖教学有效。两节课大板块的设计也基本能一致,我们在想是否可以尝试两位老师共同来合作上一节课,蒋老师负责拿手的歌唱板块,陈老师负责有创意的欣赏板块。

3.汇互动研究之智——创新

在全体音乐老师集体智慧的碰撞下,本次教研形成了另一个崭新的教学方案:分板块合作上一节《小河淌水》并整理出初步教学设计,在下一次的校本教研中进行展示。同时确定下次教研主题为:同课合作

(三)反思阶段

1.创新教研模式

“同课异构”到“同课合作”教研方式的转化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创生融合课堂

创生融合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组织方式。在融合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变的更加的灵活多元,由“灌输”到“合作”,由“讲授”到“探究”,由“单一”到“多元”,由“单师”到“多师”间的融合。

3.提高教学能力

在竞争压力的促使下,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产生了变化,她们知道要尽己所能,精心备课,这样就促使不同教师充分展开自己的实力,展示自己的优点,来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竞争、比较,激励教帅创新,启迪教师思维,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并通过评课,让其他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能力。

4.提升自身素养

     在活动中,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对课的看法和建议。通过本次教研,使教师进一步意识到专业能力对于音乐教师的重要性,促进了教师对提升和强化专业的紧迫感,为高效音乐课堂补给了养分。

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专业引领和指导,今天我们的教研是关起门来尝试,今后我们需要更多地将专家请进我们的教研。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文三教研团队一定能在传承中创新,坚守中突破,成长中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