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养护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淡水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养护策略研究

范红梅

邵阳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 湖南邵阳 422000

摘要:淡水养殖水体的生态系统维护对提升养殖产量、保持水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极为关键。环境挑战,如水体富营养化、化学污染、生物入侵及气候变化,正威胁着水体健康和养殖的持续性。维护策略涵盖了水质管理、物理及化学手段,以及养殖模式和技术的创新。水质管理重在控制营养盐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物理和化学手段包括实施水体疏浚、建设人工湿地和疾病控制;技术创新,如循环水养殖系统和生态养殖技术,正推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淡水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养护策略

一、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养护的重要性

在淡水养殖中,水体生态系统养护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一点在多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水体生态平衡直接影响养殖产量,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维持优良水质并降低疾病发生率。生态平衡包括营养物质循环、自净能力和生物种群间平衡,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和质量。其次,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水质净化、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对健康水体环境尤为重要。这些服务有助于降低化学品依赖和成本,为养殖生物创造适宜环境。此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水体生态养护的关键部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导致生态系统不可逆损害,影响养殖业的可持续性。例如,捕食者和食物链顶端生物帮助控制害虫和病原体,保护水体健康。最后,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水体生态系统养护关系到未来世代的利益。这要求我们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确保资源不被过度消耗或破坏,为后代留下健康和资源丰富的世界。

二、养殖水体生态系统主要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风险

养殖水体生态系统面临众多环境问题和生态风险,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水体健康及养殖的可持续性。环境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方面:首先,水体富营养化是一大常见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输入,这些通常来源于鱼类饲料残留、排泄物和周边农业活动。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度繁殖,引发水华现象,严重时还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其次,化学污染同样是一个重要问题。养殖业使用的抗生素、消毒剂、杀虫剂等化学物质,不仅影响非靶标生物,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累积,对更广泛的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此外,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日益严峻。无论是有意或无意引入的外来物种,都可能威胁本土物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入侵物种可能与本地物种竞争食物和栖息地,甚至直接捕食它们。对生态风险而言,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尤为关注。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关键物种,其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影响养殖业,还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带来长期影响。最后,气候变化也为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带来风险。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水温升高、极端天气增多等现象,进而影响水体生态平衡和养殖动植物的生长条件。

三、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养护策略

(一)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是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维护中的核心环节,其主要包括营养盐控制、有害物质排放限制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控等多方面。在营养盐控制领域,氮和磷的过量排放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主导因素。为有效遏制此问题,一种有效方法是优化饲料配方,减少氮磷排放。同时,提升饲料的利用效率和降低残留量也能显著减轻对水体的负担[1]。此外,应用如生物过滤和人工湿地等生态工程技术,能促进这些营养物质的自然循环与移除。在有害物质排放控制方面,关键是减少养殖中对于抗生素、杀虫剂等化学制品的依赖。这可以通过实施更为自然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手段,例如使用免疫增强剂和生物防治技术来实现。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所有化学制品的使用均符合安全标准,对防止有害物质过量排放至关重要。对于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则需实施一套综合性的管理策略。除了控制营养盐和有害物质的输入外,还应采用物理和生物手段来恢复水体健康,如提高水体流动性和通风以改善溶解氧水平,从而遏制藻类的过度增长。同时,引入能有效控制藻类增长的生物物种,如特定鱼类和微生物,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态防治策略。

(二)物理和化学措施

在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维护中,物理与化学措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水体疏浚、流动性保持、人工湿地构建以及水体消毒与病害控制等方面。水体疏浚和流动性保持的核心目标是移除底泥中积累的物质,从而提升水体自净作用。底泥中的有机物质与营养盐积累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定期疏浚能有效移除底泥,减少对水体的压力。同时,通过引入新鲜水源或建立水泵循环系统,增强水体流动性,可有效改善水质,增加溶解氧含量,促进水生生物健康发展。人工湿地建设则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过程的有效水质净化方法。它能高效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有害化学物及悬浮颗粒,不仅改善水质,还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水体消毒和病害控制方面,合理消毒可有效去除水中病原体,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但需谨慎使用化学消毒剂,避免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或留下化学残留。作为化学消毒的补充或替代,生物防治方法,例如使用竞争性排他性微生物,同样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2]

(三)养殖模式和技术创新

在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养护领域,养殖模式和技术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创新主要包括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生态养殖技术,以及综合养殖系统,如稻鱼共作。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养殖方式,它通过循环使用水资源,显著减少水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在此系统中,水经过持续的过滤和净化后,循环用于养殖池。这样既减少了对自然水源的需求,也降低了环境影响。精准控制养殖环境(如水温、氧气水平和酸碱度)有助于提升鱼类的生长速度和整体健康。而生态养殖技术强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旨在创造一个更平衡和可持续的养殖环境。这种方法通常涉及使用天然饲料和生物控制措施,以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并增强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例如,引入所谓的“清洁鱼”以控制寄生虫,或利用植物性饲料减少对野生渔源的依赖。综合养殖系统,如稻鱼共作,结合了农业和水产养殖。在这种模式下,水稻田同时充当鱼类的养殖场所。这不仅为鱼类提供天然食物源和庇护所,还能通过鱼类活动控制害虫和杂草,从而减少农药使用。同时,鱼类排泄物作为天然肥料,促进稻田作物的生长[3]

四、结论

淡水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养护是确保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有效的水质管理、物理与化学措施,以及养殖模式和技术创新,共同作用于提升养殖效率、维持良好水质并保护生物多样性。其中,控制营养盐、限制有害物质排放以及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是水质管理的关键要素。物理和化学措施,例如水体疏浚、人工湿地的建设、以及利用生物方法防治疾病,对于保持水体的健康状态至关重要。技术创新方面,循环水养殖系统和生态养殖技术不仅有效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提高了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率。综合养殖系统,如稻鱼共作,展示了农业与水产养殖的协同效应,极大提升了整体的生态效益。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持续实施这些策略对于推动养殖业的环境可持续性至关重要,有助于为未来世代留下一个更加健康和资源充足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俞孝先,李萍,王如鹓,等.浅谈淡水精养池塘水环境管理[J].水产养殖,2020,41(3):3.

[2]肖耿锋.循环水养殖系统尾水池塘生态系统稳定的影响因素探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1(5):45.

[3]李涵柏.淡水养殖创新管理中的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应用[J].管理科学研究,2022,1(1):7-9.

作者简介:范红梅,女(1974.06-),汉族,邵阳市隆回县,水产工程师,本科,主要研究水产养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