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7
/ 2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浅析

赵延端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青海 西宁     810007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在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也在大规模的施工中迎来巨大挑战。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如水文环境、地质构造、土质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工程基础的施工。研究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的重要性及重要施工技术,用实际案例分析施工技术应用,对做好基础处理施工研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引言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该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时,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涉及内容众多,也对施工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前,施工企业要全方面了解施工项目的特点,做好技术、资源等前期准备工程,高度重视施工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多方面的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同时进一步提高施工企业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1 水利工程施工特点

水利工程在建设时对施工场地有着较高的要求,常见的水利工程通常是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建立的,但是该地区的地理形式比较复杂,将施工难度提高的同时也会对施工质量带来影响  。其次在开展该工程的具体施工时,较为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如自然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开展具体施工工作时,需要施工企业对施工场地全方位的了解,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施工要求制定完善的施工计划,并在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来减少对施工质量的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提高。

2水利工程不良地基基础特点及危害性

(1)不良地基地质条件较差,基础结构中混凝土与岩石、岩石与岩石及其他对抗滑稳定性产生影响的结构面无法满足抗压的相关标准,如在此区域设置建筑物则其极易处于失稳状态,并可产生剪力破坏等不良事件,进而影响水利工程的稳定性及安全性;(2)不良地基含有淤泥质软土、断层破碎带、软弱岩石、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整体承载力偏低,不同位置岩土的强度值差别比较大,地基中含有大量碎裂的杂物,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产生较大的沉降,进而导致地质不均匀沉陷或沉陷量过大,如未能有效处理可导致岩土层变形或破坏。第三,不良地基基础中含有孔隙率较大的卵砾石、松散砾石、强裂隙透水层、喀斯特渗漏带、强透水带、构造破碎带等,此类结构基础渗漏率过大,水利破降超出最大容许值,导致水利工程漏失量过大,扬压力超出限度值,软弱透水层产生渗透变形,且变形面积逐步加大,进而影响基础结构的稳定性。第四,不良地基基础内部含有无粘性的土粉细砂层,在地震、机械振动等外力作用下极易产生液化,进而导致水利工程稳定性降低或损坏。

3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3.1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中,经常采用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预应力管桩可以有效地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基结构稳定性,并且能够顺利进行地基处理和建设。预应力管桩的配置方式有首张法和后张法两种。首张法施工过程中,会对管桩结构施加一定的压力,从而让整个预应力管桩处于拉伸状态,这样可以增强其结构的稳定性,接着,预应力管桩安装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基处理区域,以确保其结构的稳定性和质量。在完成80%的地基处理之后,预应力管桩构件被置于该部位,从而增强整体结构的强度。实施预应力管桩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沉降,增强建筑物基础与地基的协调性,提升地基的承重能力,从而提升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此种技术有单桩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功效高、工期短、成桩质量可靠等优点,缺点是具有挤土效应,要求桩与周围建筑物的间距较大,在有些地质条件如地下障碍物或孤石过多的场地难以施工。

3.2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振捣过程中,使用的振捣工具为手持式振捣棒,振捣棒与模板间的间隔为有效半径的 0.5 倍以上,相邻振捣点间的间隔小于有效半径的 1.5 倍。应严格按照上述要求,保证振捣后的混凝土性状密实,结合效果较好。应避免浇入仓内的混凝土出现堆积的情况。如果进入仓内的粗骨料出现堆积,就应将其均匀铺散,同时避免水泥砂浆覆盖铺散后的粗骨料,以免浇筑后的水泥内部出现孔洞。在振捣过程中,应避免过度振捣或振捣不足。在浇筑混凝土前,需要先在仓内设置仓面收仓线,相邻收仓线间的间距为 3m ;可以采用在上下游面模板上设置压条的方式来控制收面高程。在收面过程中,应使用抹具抹平浇筑时留下的脚印等痕迹,同时埋设下一层混凝土浇筑所需的插筋等。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视情况进行洒水养护,养护的时间一般为浇筑完成后的 12h~18h。混凝土凝固程度达到标准前,应保持仓面湿润,达到标准后进行拆模,当拆模时应注意保护边角。

3.3淤泥质软土施工方法与处理策略

腐泥、 泥炭等类型的土壤中淤泥含量过高, 牢固程度及承载能力严重不足, 在应力的压缩作用下形态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 导致其上方区域的构筑物处于失稳的状态, 严重影响建筑的安全性。 为解决此类问题, 施工人员需采取如下施工方法及处理策略。 (1) 施工人员需开挖清除淤泥质软土, 填充适量砂垫层, 设置砂井排水, 并采用抛石的方式挤出内部淤泥;(2) 施工人员处理淤泥质软土的过程中需控制加荷速率, 诱导其逐步排水固结; (3) 在处理淤泥质软土的过程中, 施工人员可利用桩基, 也可适当扩大建筑物基础, 预留适当的沉陷量;(4) 施工人员可在底部区域填充砂砾石, 并采用板桩墙封闭处理, 配合采用镇压层法, 以提高淤泥质软土地基基础处理效果。

4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4.1优化健全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职责

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优化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职责,是保证施工管理顺利进行和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可以明确施工过程中各部门管理职责和责任,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减少施工风险和管理混乱。一方面,施工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包括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项管理职责和责任。

4.2提高质量意识,加强施工质量监督和检查

首先,施工单位应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包括质量检查制度、质量记录制度、质量分析制度等,以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符合质量要求。其次,施工单位应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完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提高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后,施工单位一定要严格配备数量、质量合格的施工技术、质检人员,加强施工质量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在监理单位方面,应对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监督和检查,对质量问题要及时发现和处理。监理单位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检查,对施工单位提出质量问题或不合格情况时,要及时进行整改并跟踪。整体而言,提高质量意识,加强施工质量监督和检查,对解决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至关重要。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地基处理至关重要,其施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总体质量与安全。要因地制宜运用地基处理的相关技术,持续增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以保障基础处理技术施工质量,为促进中国水利水电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田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安全技术分析[J].珠江水运,2021(19):80-81.

[2]李愉.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探究[J].门窗,2021(4):51-52.

[3]成青.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控制与分析关键探索[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05):78-80.

[4]杨鹏.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和安全控制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5):138-140.